Sunday, March 18, 2007

[光华言论] 网络媒体恐惧症

以下文章《网络媒体恐惧症》转载自《光华日报》。

※庄迪澎

旅游部长东姑阿南不久前在公开场合奚落“部落客都是骗子,而且其中80%是失业女性”;这番话固然招致部落客社群反击,但整体而言并未引起社会强烈反弹,也许我们的社会还有许多人仍未适应互联网时代,潜意识里仍是将网络媒体一律视为不足为信的谣言工厂。

我深信东姑阿南在政府里并不孤立,他的同僚也许会认为其遣词用字夸张了些,但恐怕很多人还是会私底下拍拍他的肩膀,说声:“骂得好!”东姑阿南也许不够内敛、不懂政治公关,所以在公开场合奚落部落客时不顾政治修辞;他这种言行实际上是网络媒体恐惧症的体现,而他绝不是政府里唯一的患者。

我国互联网开始普及,除了得归功于通讯技术进步,1998年的“烈火莫熄”改革运动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启发了许多人经由互联网实践资讯自由流通。第一家相对正规的新闻网站《当今大马》在1999年创立后,虽然冲击政府及媒体业,但互联网当时毕竟还势单力薄,只能局部“围攻”政府,政府的网络媒体恐惧症病情相对轻微,症状潜伏。

网络媒体恐惧症病情恶化、症状显现,应该是现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就任以后的事。一方面,资讯与传播技术(ICT)日新月异,不断改良的手机摄影功能催化“平民记者”(civil journalism)概念、网站技术普及推动“部落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类网络讯息平台大量涌现,政府驾驭监控的能力显然追不上。对一个长期凭藉种种严刑峻法及政治权威牢控大众媒体的政府,蓦地间发现身处在不计其数的网络媒体围剿中,自己却手足无措,这种“权力的失落”的焦虑肯定非常深刻、强烈。

其次,以铁腕打压政敌及异议分子著称的强人首相马哈迪“钦点”阿都拉巴达威接任首相时,人们对“马哈迪式威权统治将要结束”及“好好先生阿都拉巴达威将较民主开放”的认知深信不疑。这种心态让许多在马哈迪时代不敢“欺君犯上”的顺民,在阿都拉巴达威时代都敢讲“真话”了、敢拉布条请愿示威了、敢碰撞马哈迪在位时不敢碰撞的底线了。

当人们看到越来越多人勇敢站出来后都没事,他们也会更勇敢;更何况地位显赫的马哈迪成了猛烈批评现任政府的急先锋,无疑为许多暗忖“要抓人也轮不到我”的人壮胆不少。马哈迪任内否定“批评政府”的正当性及合法性,他退位后的重要贡献,却是确认了“批评政府”的正当性及合法性。

不受政府管制的“媒体”及敢对政府大声讲话的嘴巴越来越多,但政府官僚体系的效率似乎原地踏步。人们长期埋怨公务员敷衍塞责、态度散漫,何其讽刺的是,可能正是官僚们效率不济,给了网络媒体和部落客较强的生命力。匿名网站“揭露”副国安部长佐哈里收受马币550万元放走黑帮老大,警方和政府三番两次放话说要调查贴文者身份,但是说归说,迄今还查不出什么结果。

马来西亚异议网站要比邻国新加坡蓬勃活跃,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吧?

网络媒体恐惧症并不仅仅缠上政客和权力精英,一些传统媒体(主要是报业)也无法幸免。传统媒体的病征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避免提起新闻网站的名字,即使不得已要引述新闻网站的报道,也有意识地不提网站的名字,以免(自以为)为这些网站“免费宣传”;二是有意识地否定新闻网站作为“新闻媒体”的“身份”和公信力,将新闻网站笼统地和允许任何人“涂鸦”的公共论坛网站相提并论,将新闻网站的报道贬为“网络传言”。

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恐惧症,病源乃它们自信的坎陷。传统报业都在政府媒体管制的同一条船上,彼此虽然竞争求存,在一定程度上比拼谁比较敢讲话以争取读者支持;但因受制于种种条例法令,在新闻揭露和舆论尺度方面的比拼毕竟仍有限。新闻网站出现之前,由于没有其他异议媒体让读者具体比较,所以报业刻意不报道、低调报道、歪曲报道的现象较不易暴露在读者的视线范围里。

网络媒体言论尺度之宽、对执政党及政客所犯缺失之揭露,鲜明且强烈的对照出传统报业的过度自律,以致对许多事件视而不见,这种强烈对照令传统报业标榜的各式各样企业口号——诸如“正义至上”、“稳重负责”、“民众喉舌”等等——都变成了对自己的嘲讽乃至羞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