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06, 2007

[亚洲时报在线] 明报与星洲合并:张晓卿媒体王国惹“垄断”争议

以下文章《明报与星洲合并:张晓卿媒体王国惹“垄断”争议》转载自《亚洲时报在线》。

※黄进发

西元2008年2月,一个全球性中文媒体集团将宣告诞生,旗下5家中文日报每天将总共出版超过100万份,外加30家杂志,共聘用5000员工。马来西亚木材大亨张晓卿宣?,打算把香港“明报集团”与马来西亚的“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集团”合并,形成上述的大玩家。张氏此议极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他与亲友掌握了明报的62.4%股权,星洲的48.6%以及南洋的44.8%。这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额,在合并前高达14亿马币。

“属于全球华人的媒体网路”

张晓卿列举了对传统媒体工业造成冲击的三股巨大力量,即全球化、网路兴起和中国崛起,并开出处方:发展“一个属于全球华人的媒体网路”,以便经济上整合华文报的资讯和服务对象,社会上凝聚五湖四海的华人,文化上推广华文使用和普及华文教育。

这个“媒体网路”的基础,当然是张氏眼前在北美、东南亚和大中华地区逾20个华裔集居城市所出版的中文报刊。其中,《明报》是香港权威报章,发行量排名当地第四。马来西亚的24万人口中有四分一强是华裔,中文使用非常普及。张晓卿的媒体旗舰“星洲媒体集团”本来就拥有当地最大华文报章《星洲日报》和第三大华文报章《光明日报》,后来再控制了前竞争对手“南洋报业集团”,目前控制了大马85%的中文读者市场。

他的媒体帝国同时放眼北美洲与东南亚其他华裔社区。《明报》在北美发行四个地方版本:多伦多版,温哥华版,纽约版,三藩市版,其中多伦多与温哥华版比较成功。印尼与柬埔寨的 730万与15万华裔,在专制时代也曾经在政治与文化上备受压迫,在两国实行民主选举后,《星洲日报》就抢滩出版当地的姐妹报。

在1月29日公?的收购协议中,“明报”将成为张氏媒体帝国的母舰,“星洲”与“南洋”则成为其独资的子公司。虽然“明报”市值是三者中最小的,但张氏希望倚重《明报》创办人查良镛(即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留下的金字招牌。“南洋”将从吉隆坡股市除牌,而“明报”则将继承“星洲”的上市地位,同时在港马两地上市。

“星洲”股东获献议以每股(估值马币4元)交换3.3“明报”新股(估值港币2.70),而每一“南洋”股票(估值马币4.20)则可交换3.47“明报”新股。香港《东方日报》质疑合并是否符合明报小股东利益,因为去年三家公司都表现欠佳,其中“南洋”更亏损达640 万马币。

但市场却欢迎合并建议。宣?合并翌日,闭市时“明报”与“星洲”分别上涨15.11%与1.25%,至港币 2.00与马币3.24,只有“南洋”稍跌4.76%至马币4.00。观察家指出,三家公司股价最近在合并献议前已上涨,似乎有“春江鸭”洞烛先机。香港《东方日报》指出,“明报”股价在1月11与12日两日共升了33%。


亚洲梅铎的崛起

相对于市场的欢迎态度,马来西亚的媒体人与研究者,却对张晓卿要成为“亚洲梅铎”的雄心壮志采取批判性的立场。2001年,张晓卿与“星洲传媒集团”被指联同马华公会(联合执政成员之一)用政治手段收购竞争对手“南洋报业集团”(编注:马华公会于2001年出面收购“南洋报业”,至去年把所持投权大部分转售张晓卿),被指垄断当地华文报业,并封杀批评者的声音,因而恶评如潮。

根据英文《马来西亚商业》杂志,张晓卿财富估计马币15亿,居2006年马来西亚富豪排行榜第9位。他的木材业遍?四大洲,从其老家马来西亚的砂捞越州、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新西兰、几内亚、喀麦伦、巴西到俄国。高龄73岁的他白手起家,从一介割胶工人做起,除了伐木,今天也在好几个国家投资金融、种植、渔业、基建等行业。


张晓卿与媒体业的因缘要追溯至1988年《星洲日报》的复办。1987年,内外交迫的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借口族群关系紧张展开“茅草行动”,逮捕了 107位异见人士,并关闭了三家敢言的报馆,《星洲日报》即为其一。张晓卿复办的《星洲》不但励精图治,而且巧妙地利用过去的勇敢与苦难,喊出“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口号,并配合投入资源在慈善、文化、教育活动中。

对“星洲”企业形象帮助最大的,包括1991年设立的 “花踪文学奖”,鼓励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并在2001年面向世界,增设奖项给国外作家参加。“花踪”不但为“星洲”拉拢了马来西亚中文文化界,也邀请了中港台文学明星来马。通过转载作品,并邀请来马演讲,其他文化明星如龙应台、南方朔、陶杰等皆让张晓卿与“星洲”大大提高了其风雅形象。

在发行量与读者人数方面,《星洲》也在短短数年内超越原来是第一权威大报的《南洋》。1992年,“南洋”与“星洲”分别买下两家小报《中国报》与《光明日报》。同时,另外两家中文报《通报》、《新明日报》因为被政党控制而流失读者、相继倒闭,只剩孙中山创办的《光华日报》偏安马来西亚半岛北部,到90年代中期后,就形成了“南洋”“星洲”两个集团四家报章捉对厮杀的局面。

被指联同政党收购对手

马来西亚严峻的《印刷与出版法令》要求报章每年重新申请出版准许证,但部长可以随时吊销准证,并不得上庭挑战这些决定。因此,当地报人在战战兢兢之余,得设法确定朝中有朋友,从而制造了在朝政客把手伸进报馆的机会。“南洋”与“星洲”的激烈竞争,到90年代末就牵连到执政联盟“国民阵线”中第二大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的内斗。坊间传言指“星洲”把宝押在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的A队,而“南洋”则倾向其副手林亚礼的B队。

2000年11月,国阵失去了一场指标性的补选,部分原因是当时的“诉求”与“宏愿学校”争议让华裔选民离心。当时有一个说法,指马哈蒂尔迁怒中文报,尤其是《南洋》与《中国》。同时也有人怀疑,马华公会的当权派(A队)利用形势迫使“南洋”最大股东──比张晓卿更财雄势大的郭令灿,脱售该集团予该党的党营企业 “华仁控股”。

独立性强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当时曾强烈反对马华公会的收购行动,不愿意《南洋》、《中国》沦为官方喉舌,并步《通报》、《新明》后尘走上绝路。超过200个大小华人社团要求马华公会临崖勒马,该党却一意孤行;华人公众因而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愤心理抵制“南洋”。走小报路线的《中国报》不受影响,质报定位的《南洋》却从此每况愈下,从当年的第一大报,到几乎敬陪末座,因而有“南洋”去年马币640 万的亏损。

张晓卿与“星洲”否认涉及马华的收购,却也有惹人关注之处。《星洲日报》与《光明日报》曾被指有意封杀“收购” 与华社反对声浪的新闻,而且代表马华公会进驻“南洋”的赫然都是星洲前要员。其中最戏剧性的是,“星洲”总裁刘炳权在2001年5月28日上午呈辞,晚上竟然就摇身一变成为“南洋”总营运长,履新时还开着“星洲集团”用车。“星洲集团”与马华公会的“非神圣同盟”,被许多文化人视为对新闻自由的背叛。痛心疾首之余,90多位专栏作者与自由撰稿人毅然宣?对马华公会与“星洲”控制的四家报章“罢写”,拒绝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尽管许多社团领袖开始识时务地不谈“媒体垄断”,被张晓卿称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母亲”的评论人,大多数却六年如一日,坚决反对政党控制与财团垄断媒体,每年5月28日都为文或办活动大事纪念“报殇”。

三个月前,更有新生代的评论人与读者加入反对行列。外传张晓卿数年前即悄悄买进“南洋”股票,到去年10月18日,并向马华收购大部分股权,一举成为44.8%在握的大股东。张晓卿此举冲击了许多相信他当初与马华收购无涉说法的年轻人。

去年11月3日,150学生和年轻读者在星洲总社前面燃烛抗议垄断,另外槟城和新山两地办事处也各有数十人示威。示威者当中包括不乏《星洲日报》历年培养的前学生记者(学记),解散前更沉重唱起学记的主题曲《学海之歌》:“我们围起来,我们牵起手,你听不见什么,你知道我在告诉你,我们千万颗生命是个火种……”

两个月后,120个前《星洲日报》学记以“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姿态,联名要求张晓卿脱售“南洋”:“请用竞争说服我--因为垄断以后,张晓卿以外的报纸藏在报摊最隐秘之处这样的恶斗,并没有减少。请用专业说服我--因为垄断以后,张晓卿的报纸在报道11月3日百人静坐反垄断的新闻时,包括标点符号的437字报道,由始至终没有“垄断”两个字,以及堵塞在总社大门前的两辆货车。请用多元说服我--因为垄断以后,张晓卿的报纸继续封杀颜清文、陈亚才、李万千的声音。华团、文化、政治领域不同声音的激荡,在张晓卿的报纸上是已经幻灭的浪花。垄断是单向的灌输,竞争是多方的激荡;前者霸道,后者璀璨。”

放眼中国市场

张晓卿对马来西亚中文文化人、年轻人反对新闻垄断的呼声显然无动于衷。他着眼的是中国广大的媒体市场。统合后的新明报集团,将成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外的“纯中文出版集团”。这在今天的北京领导层眼中,应该有一定的价值。中共在胡温的领导下,不管是对台海问题,还是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都采取务实姿态,重视软实力的应用。

张晓卿深知如何发挥媒体影响力。许多人都还记得,1998年5月当数以百计华裔在雅加达的排华暴动中被烧杀强暴时,张氏在《明报》撰文批评北京对“嫁出去的女儿”不闻不问,最终迫使北京外交部改弦易辙,向印尼表达关切。张晓卿的“大中华论述”能够取信许多人,这应该是原因之一。


张晓卿的兴趣并不止于平面媒体。“星洲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透露:新明报集团有意进军电视与电台。马来西亚的英文商报The Edge报道,传闻有意收购香港无线电视(TVB)的富商李泽楷,也曾在去年飞往砂捞越诗巫与张晓卿会面。

香港《明报》前执行董事古玉梁认为,从过去两家合作的历史去看,李泽楷与张晓卿结盟的机会不大。张晓卿若要寻找电视的合作伙伴,最可能的对象应该是凤凰卫视,因为该台的老板、前人民解放军上校刘长乐,与张晓卿分属好友。凤凰卫视的覆盖范围,除了中国大陆,也包括北美和东南亚的华人社群,这一点和张晓卿的媒体帝国一样。古玉梁补充:“然而,凤凰卫视与外人的任何合作,都必须先得到北京的许可。”

全球中文媒体一元化?

企业越大,往往越容易成为政治胁迫的目标。微软、雅虎与谷歌都纷纷为了保住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屈从北京的资讯审查。张晓卿的全球中文媒体网路,会不会比它们更有腰杆?对北京不友善的讯息与言论,不管是在台湾、西藏、法轮功、天安门、一胎政策还是工人权益问题上,会不会逐渐在张氏媒体上消失?由于大中华地区以外华人许多皆有“大国崛起”情意结,这些审查不但不会引起他们批判,反而可能得到支持。

到目前为止,张氏旗下报章只在马来西亚独霸天下。然而假以时日,如果跨国的统合真的达到资源分享、营运优化、资本开源等目标,释放出更多能量,张氏的霸业会不会扩张到其他中文媒体市场?到时全球14亿中文人口,是不是中国内外都只能有一种主流声音?

《明报》创办人查良镛认为,私人出钱兴办的报社,不是社会的“公器”,而是老板的“私器”。 报纸最终要跟着老板的调子唱歌。《明报》本身近年来就相对保守,被一些论者视为亲北京。

面对新一代知识青年上门反垄断的呼声,“星洲”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11月3日发表题为〈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一文,强调“……《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及各杂志,依然是在专业管理层的管理下营运,并没有因为和《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同属于一个大股东,而遭到合并,或是改变经营方式……尽管大股东同样是张晓卿,但是,《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都是不同的企业实体,过去彼此之间独立运作,相互竞争;今后还是保持这种模式,在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和行销上竞争,垄断的局面在这种适者生存的局面中没有可能出现。”

不到三个月,张晓卿已经放弃了刘氏所言“维持各报章原有竞争形态”的“个人承诺”。然而,沈赛芬强调,尽管这次合并将追求经济规模、营运合理化、市场区隔等利益,但是个别报章的编辑自主权仍将受到保障。

维护编辑自主的空洞承诺

维持报章独立自主的承诺,显然无法取信于张晓卿在马来西亚的批评者。就在合并献议前,张晓卿的四家报章才被指刚刚解除对一家私营无线电视台NTV7的“封杀”。该台的“追踪档案”节目在12月16日播放了媒体垄断的专题。“星洲”高层当时拒绝受访,事后却认为该节目怀有敌意。

《星洲》与《光明》在12月31日开始抽起NTV7的节目简介,《中国》与《南洋》随即在1月6日跟进。据称,虽然NTV7属于另一个后台更强硬的媒体集团 “首要媒体” (Media Prima),却终究受不住被“封杀”压力,有报道指它后来主动邀请“星洲”高层吃饭求和,之后才获“解禁”。

报道有这次会面的是网上独立媒体《当今大马》(Malaysiakini)中文版,但《星洲日报》抓住报道中出席者与地点的错误,高调指责《当今大马》制造 “假新闻”。 《当今大马》立即专业地就错误道歉,但严词否认制造有关封杀电视台的报道是“假新闻”;然而有关声明并不获《星洲》刊登。

事实上,张晓卿旗下四家大马报章被指联手封杀或过滤特定新闻,甚至拒绝广告,以免使马华公会或其他友善方面尴尬,并非第一遭。去年马来西亚爆发华文小学校长贪污的丑闻,事件沸沸扬扬,但四报选择只刊登校长职工会的广告,而不登反贪污人士的广告。马六甲养猪业受到官方打压,猪农要登广告向华裔公众求救,也一样受到拒绝。而反对媒体垄断的团体与个人,更是长期在封杀之列。这些新闻和广告都能在对手《东方日报》(与香港同名报章无关)顺利登出。

《东方日报》由与张晓卿不睦的砂捞越刘氏家族创办,旨在打破张氏对中文报的垄断,除了评论素质较强,质量都还不足与《星洲》争一日之长短。虽然如此,从 2003年面市至今,四报一直联手围堵《东方》的销售渠道,批评者更指它们以停止供应“星洲”“南洋”旗下所有报刊,来要胁报贩不得摆卖《东方》,出现合法报纸偷偷卖的奇景。

一方面因为张晓卿聪明地召唤“大中华情意结”,另一方面或许也因为张晓卿称霸的局面似乎稳如泰山,这次的港马三大报业集团合并的献议,华社领袖的反映远较两个月前张晓卿向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控制权时来得正面。“全球化”、“迈向国际”被许多人视为马来西亚企业的成功,也符合华人的利益。

大马政府未对合并异议

《星洲》有一个名闻遐迩的专栏《沟通平台》,专门刊载编者、记者与“读者”的文章。1月31日该栏刊登了一篇读者来函,欢呼这个“震动全世界的媒体界”的消息,强调“当别的媒体在当权者护航下,讲求融资、并购、跨媒体整合和扩充壮大的时候,华文报为求自救或救人的举措,理应得到各方的支持。”他并警告张晓卿的批评者“不要玩火!不要变成吴三桂!”

如果张晓卿巩固其媒体帝国的计划受阻,关键不会是公民社会或小股东,而是国家。马来西亚不明文禁止外国人控制媒体,而明报集团却是在百慕大注册的企业。“星洲”高层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最终的控制权仍然落在马来西亚籍的张晓卿手上。

到现在为止,马来西亚政府高层并没有表示异议。张晓卿显然比马来西亚另一宗高调的媒体合并计划的筹划者幸运。“首要媒体”控制的双语《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 集团本来有意与马来西亚最大马来文报章《马来西亚前锋报》(Utusan Malaysia)合并,结果却在宣?两个月后胎死腹中。虽然《前锋报》直接为最大执政党巫统(UMNO)拥有,而《新海峡时报》也为巫统的代理人控制,据说许多巫统领袖与基层却担心合并后,代表马来民族主义的《前锋报》会受制于其相对多元的《新海峡时报》。

在许多亚洲国家,媒体帝国能否建立的关键,不是经济考量,而是政治关系。

本文作者是马来西亚“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现任主席,也是英国Essex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