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大领袖及时逃过大逮捕引质疑 小人物遭殃《祖国报》背黑锅》转载自《当今大马》。
80年代的马来西亚曾经出现一份备受欢迎的马来小报《祖国报》(Watan),该报素以敢于报道其他报纸所没有的政坛内幕消息而著称。
因此,《祖国报》在1987年的茅草行动中与华文报《星洲日报》和英文报《星报》一起被吊销出版准证并非出于偶然。
当时的《祖国报》报馆位于吉隆坡的敦依斯迈尔花园<,每期发行量高达6至7万份,由出版多种刊物的土著公司Karangkraf集团所拥有。 这份每周出版两次(周三与周六)的小报在当时的售价是80仙,它被关闭前的最后一期是1987年10月22至30日,标题正是反映当时巫统与马华领袖互相角力的“金狮会晤巫统最高理事会”。
关闭原因迄今仍是谜
对于前《祖国报》记者山苏里(Samsuri Roslan,右图)来说,尽管事情经过了20年,但是该报惨遭关闭背后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我相信与当时所报道的政治新闻有关。”
他在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透露,《祖国报》秉持中立报道,不偏向政府或反对党,“当时《祖国报》积极报道两个国阵成员党巫统和马华之间的政治角力”。
“国内的政治气氛突然间热起来,因为当时华人挑起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和教育课题。”
现年47岁的山苏里在1985年开始加入《祖国报》当记者,主要采访国内政治新闻,尤其是马来社会与巫统政治。当时该报的总编辑是菲克里(Fickry Yaakub),新闻编辑则是莫哈末凯鲁因(Khairune Ali)。
巫统与马华进行政治角力
山苏里表示,巫统与马华在1987年突然出现政治角力,后者获得反对党民主行动党的支持。当时涉及的主要领袖是来自巫统的安华、纳吉、莫哈末泰益(Muhamad Muhd Taib)和莫哈末拉玛(Mohamad Rahmat),以及马青总团长李金狮。
“事情在巫统与拉惹慕达路体育馆召开集会时达到高潮,当时马华与行动党也在独立广场附近的庙宇(天后宫)举行集会。”
“纳吉、莫哈末泰益和莫哈末拉玛发表激烈的演讲,现场不断传出马来人万岁的口号,不仅是体育馆爆满,周围的地区也挤满马来人。”
“由华人商人所开的商店早早已关闭,似乎他们早已知道有集会。”
巫统领袖曾保证不关闭却食言
山苏里表示,当时的《祖国报》虽然尽量保持中立,但是却引起朝野双方的不满,巫统最高理事会曾经建议吊销其出版准证;反对党则指该报挑拨离间。
虽然巫统领袖曾经保证,该报能够自由报道而不会被关闭,但是最后事与愿违。首先是该报的编辑被一名巫统国会议员告知,政府即将吊销该报的出版准证,当时报馆高层要求所有职员祈祷,希望不愉快的事件不会发生。
但是,当《星报》和《星洲日报》遭关闭时,《祖国报》的职员已预料该报将步上后尘。
“有一天,武吉阿曼的警官上来报馆与负责人会面,告知关闭的消息,但是却没有告知将关闭多久,之后管理层就要求所有的记者集合转告此事。”
山苏里表示,虽然一些记者被调职到该集团的其他刊物工作,但是大多数记者依然面对失业的窘境,一些甚至被迫到夜市去工作。
因此,他呼吁新闻从业员应该吸取教训,不要轻信政治领袖所许下的承诺。
“在《祖国报》被关闭的事件中,政治领袖信誓旦旦最后却毫无行动,完全无法让人相信。我认为当时《祖国报》是被他们所欺骗了,政府在关闭报馆之前也没有给于任何警告。”
“李金狮似乎受默许挑战马来人”
让山苏里感到不满的是,一些主要挑起课题的政治领袖在茅草行动期间,竟然逃到国外去避难。
“因此我相信有人在幕后策划整个事件,我也感觉到李金狮似乎是受到默许挑战马来人的特权。”
“我认为犯错的人士应该受到惩罚,而不是只对付那些小人物。”
他也无法了解,为何回教党没有涉及当时的政治纠纷,但该党的两名领袖莫哈末沙布和玛夫兹却也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
总结经验,山苏里认为事件的主因源自于当时的政治领袖争着扮演各自族群的英雄,巫统领袖突显自己为马来人的捍卫者;马华与行动党则要把自己包装成华人的英雄,尤其是在华教课题上。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