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9, 2008

[当今大马] “每逢星期二,罢买报纸” 部落客号召杯葛主流报章

以下文章《“每逢星期二,罢买报纸” 部落客号召杯葛主流报章》转载自《当今大马》。

今天是星期二,您买报章了吗?

律师兼部落客哈利斯依布拉欣(Haris Ibrahim,左图)已发起一场运动,呼吁读者每逢星期二罢买报章,以抗议主流媒体对一些课题的虚假及扭曲事实报道。

也是“人民议会”网站负责人的哈利斯,昨日在吉隆坡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媒体宣布这项消息。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包括其他数名自去年12月成立的“杯葛主流媒体”委员会成员,他们更一起身穿显眼的黄色T恤,并印有“杯葛报章,罢买,拒绝谎言”字眼。

不过,出席采访的平面媒体记者,却对哈利斯发起的这项运动感到不满。

哈利斯昨日上午也通过手机简讯,向资深媒体人宣布这项消息。

“报章经常没有实话实说”

他表示,这项运动的首要目标是要引起公众的觉醒,以了解报章“经常没有实话实说”。

他补充说,该委员会并不是很注重支持这项运动的人数。

“当你要推动改革,你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他表示,虽然新闻从业员面对一些法律上的局限,但是却不应该做出一些“虚假报道、封杀和扭曲事实”。

他呼吁媒体必须坚持“诚实报道”,以便对花钱购买报章的读者负责。

哈利斯强调,这项杯葛运动并非只是为了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并且希望能够达到更长远的目标。

“虽然这只是一个起步,但是我对公众有信心。现在人民已经准备为社会做出改革,索回联邦宪法所赋予我们的权利。”

询及为何该委员会选择星期二罢买报章,哈利斯回答说,这是因为他们考虑了一些读者不想错过阅读周末的副刊及星期一的报章。

他补充说,这项运动并没有涉及任何政党,但是该委员会愿意与任何政党在这方面进行合作。

他表示,这项运动并非针对报章编辑和记者,而是政府当局。

记者担心杯葛运动影响生计

该委员会挑战平面媒体报道这项杯葛新闻,但是却引起采访记者不同的回应,担心这将影响他们的生计。

当一些采访的记者表示,报章并非如该委员会所指责般的“罪大恶极”,哈利斯却以联邦宪法第11条文的课题回应说,报章不该封锁有关宗教自由的新闻。

哈利斯表示,该委员会将依赖网络媒体及其它网站,以传达有关讯息。

【联署杯葛主流报章诉求,请点击此处】

【浏览杯葛运动发起人部落格,请点击此处】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大马] 陈志远全面入主委代总编辑 《The Edge》和太阳报分家

以下文章《陈志远全面入主委代总编辑 和太阳报分家》转载自《当今大马》。

在 商业大亨陈志远(左图)全面入主后,国内免费英文报章《太阳报》已经掀起新一波的人事更动。成功集团的执行董事陈建新(译音 Chan Kien Sin)已经被委任为《太阳报》的董事经理。至于现任编辑钟清海(译音 Chong Cheng Hai)则取代何启达(Ho Kay Tat)出任《太阳报》的代总编辑,另外政治编辑兼资深报人再浓阿末(Zainon Ahmad)则改任顾问编辑。何启达维持担任英文财经周刊《The Edge》的董事经理及总编辑。

根据《新海峡时报》连日来报道,有关的人事更动是由何启达在两场不同的会议上做出宣布。何启达也介绍陈建新给职员们认识。陈建新也是《太阳报》母公司资讯枢纽(Nexnews Berhad)的董事。

陈志远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成功机构(Berjaya Corporation Berhad),在上周五(1月25日)突然宣布斥资1亿3924万令吉,收购资讯枢纽(Nexnews Berhad)的35.69%股权,把其收归旗下,变成成功集团的子公司,全面掌控这家拥有《太阳报》及英文财经周刊《The Edge》的英文媒体集团。

资讯枢纽原本是由前著名银行家童贵旺和陈志远所共同控制,但是随着这项交易,童贵旺已把手上所有资讯枢纽的股份全数售清给陈志远。

突而其来收购导致士气消沉

根据报道,陈志远突而其来的全面收购举动,使到《太阳报》的职员感到震惊,也使到内部报社的士气陷入一片消沉之中,并对未来感到不明朗,针对管理层及编辑部的人事更动的流言也四窜。

消息指出,在有关的会议上,何启达向职员们解释说,两家报章必须分家的原因无关报章内容,而是为了符合童贵旺的商业投资便利。

另一名编辑则指出,陈建新将负责执行《太阳报》及《The Edge》分家的过程。这两家报章过去一直享用同样的人力资源,包括人事部和市场部。预料两家报章的分家过程,必须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来填补空缺。

不过,一名《太阳报》的记者却说,在会议上职员们并没有给予机会发问,因为他们正在赶着截稿时间,“士气仍旧消沉,发问又有何用?我们只能等待和观察。”

传星报有意收购控制编辑部

有传闻指陈志远的小儿子陈永硕,或许会进入该报管理层,扮演某些角色。陈永硕亦是成功集团的董事。据悉《太阳报》的主要对手,《星报》也有意收购其股份,并掌控《太阳报》编辑部。

《太阳报》是国内主要的免费英文报章,每日报份超过25万份,仅排在收费英文报章《星报》(The Star)之后。《星报》的报份则达到每日逾28万份。

相较于另外两家主流英文报章《星报》和《新海峡时报》,《太阳报》被视为立场较为独立和开放,敢于批评时政,更常揭露政府的贪污腐败行径,因此多次遭到巫 统高官包括新闻部长再努丁的批评。媒体界人士普遍认为,童贵旺把股权售清给与巫统高层关系交好的陈志远,或与巫统不满《太阳报》现任编辑部的“自由派”办 报作风有关,属于执政者欲进一步控制媒体及收缩言论空间的举动。。

《太阳报》前总编辑何启达(左图),被称誉为一手打造《The Edge》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财经周刊,以及负责重振《太阳报》声誉的主要推手。

《太阳报》曾经在2001年圣诞节刊登一则独家报道,声称有政客试图买凶暗杀首相和副首相的新闻,而掀起一阵浩然大波。结果,这起事件导致其管理层遭撤换,总编辑方汉勇、执行编辑黄安迪相续辞职,以及负责有关报道的4名编辑、记者及摄影记者遭停职调查。

随后,《太阳报》记者和编辑曾经展开抗议,要求让被停职的记者复职,并呼吁管理层迅速分发拖延的一个月花红,勿以刺杀首相副首相的新闻风波来转移视线,不 肯分发花红。孰料当时以陈志远御用律师VK林甘为首的新管理层,却趁机采取财源紧缩政策,一口气裁退40多位职员,并关闭除了槟城之外的所有地方办事处。

不堪面对自1993年创办以来,所累计的2亿令吉亏损,陈志远在2003年就招徕童贵旺及其属下的《The Edge》团队,来挽救《太阳报》。两人当时透过资讯枢纽把《太阳报》及《The Edge》二和为一,并在稍后把《太阳报》转变为国内的首家免费报章。


点击阅读全文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当今大马] 收购资讯枢纽35%股权 陈志远全面掌控太阳报

以下文章《收购资讯枢纽35%股权 陈志远全面掌控太阳报》转载自《当今大马》。

※王德齐

著名商业大亨陈志远(左图)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成功机构(Berjaya Corporation Berhad),今日宣布收购资讯枢纽(Nexnews Berhad)的35.69%股权,全面控制这家拥有《太阳报》及英文财经周刊《The Edge》的英文媒体集团。

资讯枢纽原本是由童贵旺和陈志远两人共同控制,但是随着今日的交易,童贵旺已把手上所有资讯枢纽的股份,全面脱售。

资讯枢纽拥有Sun Media机构私人有限公司的100%股权,以及The Edge Communications私人有限公司的50%股权。

Sun Media机构私人有限公司是著名免费英文报章《太阳报》(The Sun)的出版公司,而The Edge Communications私人有限公司则出版英文财经周刊《The Edge》和英文财经日报《The Edge Financial Daily》。

《太阳报》是国内领先的免费英文报章,其每日报份逾25万,仅排在收费英文报章《星报》(The Star)之后。《星报》的报份则逾28万。

相较于另外两家主流英文报章《星报》和《新海峡时报》,《太阳报》被视为立场较独立及开放,敢于批评时政,更常揭露政府的贪污腐败行径,因此多次遭到巫统高官的批评。

新闻部长再努丁曾经多次批评《太阳报》支持在野的民主行动党,并经常挑起了许多敏感课题如马来人特权和新经济政策,更严重破坏了种族之间的和谐,并放大处理违反联邦宪法的课题。

政府进一步收缩言论空间

因此,媒体界人士分析认为陈志远这次全面掌控资讯枢纽,与巫统不满《太阳报》的自由派作风有关,属于执政者欲进一步控制媒体及收缩言论空间的举动。

成功机构今日是通过大马股市宣布,该公司将以1亿3924万令吉的代价,从前银行家童贵旺和其拥有的Net Edge Online私人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上述股权。

随着有关收购行动完成,成功机构将拥有资讯枢纽的54.59%股权,进而成为后者的母公司。

由于成功机构和陈志远原本一起持有资讯枢纽的52.66%股权,因此他们在收购行动完成后,无需展开强制性全面收购剩余的股权。


点击阅读全文

Friday, January 25, 2008

[当今大马] 副揆部长见总编辑消毒通膨课题 拟设“媒体政策小组”监控报道

以下文章《副揆部长见总编辑消毒通膨课题 拟设“媒体政策小组”监控报道》转载自《当今大马》。

※黄凌风

国内百物酝酿腾涨,已引起有关当局的高度关注,并担心在野党伺机利用这个课题来攻击政府,进而影响近在眉睫的全国大选。副首相纳吉和贸消部长沙菲益阿达更在本周内连续两天亲自召见报章总编辑和媒体主管,宣布政府在未来将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当今大马》探悉,副首相纳吉昨日下午在官邸召见主流媒体高层,宣布政府准备成立一个媒体政策小组(media policy group),以监控媒体在物价课题上的报道,避免出现一些对政府不利的新闻。

直接向媒体主管传达政府政策

纳吉(左图)在大约1个小时的会面上,透露这个由资深平面与电子媒体人组成的小组,能够协助政府了解媒体在物价课题上的报道。

据悉,这个小组主要是在来届大选来临之前,通过资深媒体人向主流媒体传达政府不希望出现的“高调报道”,或那些被视为不利政府的课题。

纳吉补充说,政府可以通过有关小组,直接向媒体主管和编辑传达政府的决策。

不过,纳吉并没有说明,这个媒体政策小组究竟隶属哪一个政府部门。

要求宣传政府努力挽民心

在会上,纳吉也表示,由于最近在野党一直抓住物价上涨课题不停抨击政府,导致人民以为政府对通货膨胀的问题不闻不问。

因此,纳吉已经在昨日宣布成立以首相阿都拉为首的国家价格理事会,以制定稳定物价及物品供应的政策,挽回民心。这项宣布也是今天各大报章的头条新闻。

纳吉也要求媒体协助宣传政府为人民所做出的努力,包括负担沉重的汽油津贴,以显示政府的确在用心办事。

考虑发“折扣卷”给低收入者

此外,纳吉也向媒体高层暗示,政府将会检讨及逐渐减少目前的津贴制度。

他表示,由于我国的津贴物价处于相对低廉的水平,因此政府希望在逐步减少津贴后,物价在未来的日子能够反映其“真正的水平”,也就是比目前更高的价格。

他说,一旦检讨津贴制度后,政府将考虑分发“物价折扣卷”给予低收入者。

不过,有关的政策详情,有待目前身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首相阿都拉回国后,才做出最后的定夺。预料阿都拉将在下周主持国家价格理事会首次会议,并对贫穷线的界定以及东马偏僻地区的贫穷问题做出回应。

聘2千毕业生当耳目监督物价

纳吉表示,政府也可能会聘用大约2千名失业大专毕业生,充当政府的“耳目”监督市场上的物价。不过,当局不会赋予这些大专毕业生执法的权力。

贸消部长促勿“反应过敏”

在副首相召见各媒体高层的前一天,贸消部长沙菲益阿达(左图)也在本周二於吉隆坡一间酒店,预约各语文报章主管出席一场早餐聚会。当时他要求媒体在报道物价课题时给予政府合作,切勿对涨价课题“反应过敏”。

他也向媒体大派定心丸,指该部门已经完全解决物品价格的问题,包括之前爆发的食用油与面粉短缺问题。

多个州属在本月初纷纷传出食油短缺,结果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当时为了解决此问题,沙菲益限制消费者在购买食油时,最多只能购买5公斤。孰料,此限购令一出,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抢购潮,导致沙菲益不得不宣布撤销有关的限购令。

沙菲益强调,贸消部一直以来都积极办事,并非如反对党所指责般漠视物品价格上涨。

不过,部长不否认物价在未来可能会调涨,但是政府将致力控制物价稳定及确保供应充足。


点击阅读全文

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当今大马] 2007言论自由报告揭三恶化趋势: 干预媒体、提控部落客、镇压集会

以下文章《2007言论自由报告揭三恶化趋势: 干预媒体、提控部落客、镇压集会》转载自《当今大马》。

※郭史光庆

国内媒体监察组织“独立新闻中心”(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所撰写的《2007年马来西亚言论自由》(Malaysia:Freedom of expression 2007)报告已经出炉。该份报告指出,去年国内的言论自由度持续萎缩,并出现3股恶化的趋势:(一)政府猖獗地干预媒体,以钳制资讯流通(二)提控以另 类平台发言的人士如部落客(三)镇压街头集会。

“独立新闻中心”是依据主流与另类媒体在2007年的新闻报道,而整理出这份长达12页的年度报告。

报告指出,政府对媒体的干预整年都持续不断地发生,对于部落客的骚扰在下半年开始出现,去年最后两个月则见证了政府镇压公众集会的一系列手段,甚至动用内安法令无审讯扣留兴都权益行动委员会(兴权会)的5名领袖。

官方频频发指示干预报道

根据报告,政府机关尤其是国安部与新闻部,频频以官方指示、警告与“劝告”,干预媒体的报道。例子包括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MCMC)曾发出书面指示要求电视台禁播反对党领袖演讲(左图)。不过较后能源、水务及通讯部长林敬益收回该指令。

报告表示,媒体也受令低调或禁止报道特定课题,包括干净及公正选举联盟(公选盟)与兴权会,禁止刊登正副首相之外有关马来西亚是回教国的言论。此外,新闻部长再努丁也大力抨击英文《太阳报》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

除了政府的压力,报告指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实行自我审查,甚至是在报道特定课题时违反新闻操守,例如在报道公选盟在登嘉楼与吉隆坡的公众集会,以及兴权会的示威时,都严重偏向官方论述。有关报道大力抨击集会者诉诸暴力,却选择对警方的暴力镇压保持沉默。

逮捕、盘问和提控部落客

报告指出,继2006年之后,部落客依然是执政当局的眼中钉,著名部落客如黄泉安、阿希鲁丁(Ahiruddin Atan)、陈仁义、拉惹布特拉(Raja Petra Kamaruddin)、蔡添强都因为在部落格上张贴不利政府的内容而遭警方逮捕、盘问或提控。

此外,旅台生黄明志也因为在网上改编国歌而受到政府的激烈谴责,最后被迫做出道歉。

“明显的这些行动的目的是要让部落客封嘴,不再讨论这些课题。”

封锁设路障镇压和平集会

报告表示,当局对集会的镇压从公选盟在登嘉楼的选举改革集会开始,当时警方首次以实弹枪伤两名集会者。在之后的公选盟与兴权会集会,警方设立路障封锁公路、拦截巴士与汽车逮捕乘客、向集会者发射催泪弹与水炮,以及逮捕与提控集会者的方式,以镇压集会。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政府对工会所举办的纠察行动也开始失去耐心。大马职工总会(MTUC)在去年6月举办一系列的纠察行动后,就遭政府威胁将撤销其社团 注册,副人力资源部长阿都拉曼(Abdul Rahman Bakar)也指该会“亲反对党”。政府也在去年8月向国会提呈一项草案,内容包括限制工人纠察的权利。

4名媒体工作者遭攻击恐吓

报告表示,去年出现至少4宗媒体工作者遭攻击或恐吓的案件,最严重的是一名来自淡米尔文日报《马来西亚南班》(Malaysia Nanban),经常撰写批判国大党文章的记者,遭不明人士袭击而昏迷入院。他的另一名同事也遭不明人士恐吓,要求他停止撰写有关淡小面对的问题。

根据报告,另一份经常批评国大党领导层的淡米尔文日报《Makka Osai》也因为刊登被指亵渎耶稣的漫画而遭吊销出版执照长达1个月。

在中文报章方面,报告指出,与执政者关系密切的报业大亨张晓卿旗下4大中文报的合并工作,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势必影响资讯的多元化。

不过,报告点出,尽管言论自由的空间日趋萎缩,但是民间对言论自由的醒觉也逐渐高涨,公选盟与兴权会的集会能够吸引数万观众的出席,就是最佳的证明。人民的醒觉也反映在互联网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在街头集会出现后。

一些个人也开始挑战政府审查言论自由的决定,包括禁书《3月8日》的作者阿鲁慕甘(K Arumugam)入禀法庭申请司法审核政府的决定、沙巴婆罗洲基督教会(Sidang Injil Borneo)入禀法庭起诉政府禁止教会从印尼入口数本含有“阿拉”字眼的宗教教育书籍、回教青年运动(Abim)要求政府解除美国作家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所著宗教书籍的禁令。


点击阅读全文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大专生谈中文报业垄断】黄丝带运动:你怎么说?

※姚文彬(马大中文系本科生)

前言

最近马来西亚国营电视台第二播道于每星期日晚上七点播出的时事探讨节目 ── “你怎么说”做得不错,让观众得以兼听不同人以不同的视角、观感出发来探讨马国境内的时事课题。本人从该节目得出灵感,藉以类似“你怎么说”的方式、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与拼凑各路人士(包括当事人)在整个黄丝带运动过程进行至今的一些较具代表性和立场鲜明的个人、团体的意见和看法,冀望得以达致让读者“兼听则明”的效果。故此,本人也特引用“你怎么说?”这问句作为此报告文学的命题。

黄丝带运动至今仍然在进行着,仍未止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掌握整个运动的基本脉络,本人暂且按照本身对整个运动的粗浅认识,把黄丝带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为马华公会(简称“马华”)于2001年收购南洋报业始,直至2006年马华公会脱售其南洋报业股权给张晓卿止;第二阶段则从张晓卿“垄断”华文报业为始至今。

为何系上黄丝带?

以“黄丝带”作为争取大马新闻自由的标志,其灵感源自于与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刊登的一则故事 ── 〈回家〉(Going Home)。

故事是这样的: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释放出来,释放前曾致函给其妻子:如果他已另有归宿,他不责怪他;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她回家,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如果他没看到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再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车上的人们都坐在靠窗户的位子上往外看,只有这位男子不敢张望,他害怕会失望……突然间,全车的人欢呼起来,因为远处位于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了许多条黄丝带,这些黄丝带如欢迎的旗帜迎风飘扬。

这故事看出不久,便被改为脍炙人口的歌曲 ──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伴着歌声,这则故事传遍了全世界。从此以后,黄丝带成了美国“欢迎囚禁的人重获自由”的标志,同时也为世人不断借用,用以表达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第一阶段

黄丝带运动缘起

2001年5月14日,一份英文商业周刊《The Edge》的封面专题报道内幕消息说星报集团(The Star)准备收购南洋报业控股。这报导开始引起广泛社会人士的猜疑与忧虑,揣测该项交易与政治扯上关系,因为星报集团本是隶属于马华公会的投资臂膀 ── “华仁控股”控制的集团。一旦此事成真,意味着马华公会除了英文《星报》以外,亦成功控制南洋报业主要出版的《南洋商报》与《中国报》,以及其他15家刊物杂志。随后,当时的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对于收购传闻直认不讳,大家都非常忧虑《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将沦为马华控制的党报,成为马华公会的宣传工具,不再扮演反映民情的“人民喉舌”的角色以及监督时弊的“第四权”角色,从而缩紧大马本来已有限的新闻自由空间。

自从马华公会要收购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传开后,来自民间的反对声浪一波接一波地来,抵制南洋的呼声此起彼落,超过300个华团相继加入联署要求马华悬崖勒马,甚至马华公会的一些领袖(主要是当时B队成员1)和基层党员也反对。期间催生了“反对收购南洋报业工委会”。其后,由八大华商组成的财团也向马华献议收购南洋报业。

一开始,马华总会长林良实声称马华不干预此收购行动,因为这纯粹是一种商业交易,一切买卖决定将交由华仁控股的专业队伍处理。吊诡的是,他后来却于5月23日紧急召开马华会长理事会会议,通过投票以12票同意对3票弃权,议决支持收购南洋报业。

与此同时,另有内幕消息指出南洋报业的竞争对手 ── 《星洲日报》的老板张晓卿也有份勾结马华公会参与该收购行动,而刚巧林良实当时也透露说将寻找一位“策略伙伴”一起合作办报。也无独有偶,张晓卿旗下的《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在那段非常时期也并没有报导此项关乎公众利益的“政党收购报业”新闻,直至5月29日才发表声明并没有涉及在收购南洋报业的计划里头。在此之前,已经有40位时事评论人(后来马华确定收购后,增加至90多人)于5月26日联合声明将停止供稿给国内4大报章2,直至马华放弃收购南洋报业以及拥有《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常青集团否认涉及收购传闻为止。

2001年5月28日,华仁控股成功收购南洋报业控股。当天下午,不少在南洋报业旗下的《南洋商报》和《中国报》任职的职员挺身而出,一起系上“黄丝带”站出来示威抗议马华公会入主南洋报业,表达捍卫新闻自由的决心。这举动获得许多华团、评论人、社会人士的鼎力支持,这股反对力量最终酝酿成以“黄丝带”为标志的“反对政党收购报业”运动,甚至有人认为此运动不亚于一九九八年安华事件发生之后掀起的“烈火莫熄”改革运动,堪称为华社的“烈火莫熄”运动。后来,马华收购南洋报业的事件也称作“528报变事件”。

另有人分析说,马华之所以执意要收购南洋报业乃当时的首相马哈迪的意思,因为后者不满《南洋商报》在2000年11月鲁乃州议席补选期间大幅度对“宏愿学校”和“诉求事件”两课题煽风点火,最终导致国阵在该传统强区流失许多华人选票,并最终导致国阵以530票微差落败,马哈迪因而决定加强管制华文报的力度,遂指示马华收购南洋。



大家怎么说?

《南洋商报》从此成为党报?

问:华社都担心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后将插手干预与控制《南洋商报》和《中国报》的新闻编务作业。你怎么说?

马华公会总会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

    “人们不应贸贸然对华仁控股收购南洋报业控股集团一事下定论。这只不过是个纯粹的商业交易,我们知道本身在政治上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我们不会干预《南洋商报》的运作,况且马华已通过办理英文《星报》显示我们不会干预报业的运作,反而让它自由发展。”

独立新闻从业员组织(KAMI)发言人阿末鲁菲:
    “媒体业者与股权持有人,将能以更仔细及隐秘的方式,对媒体的编务方针进行管制。这对于读者或公众利益来说,肯定是一项损失。执政党不只通过所控制的媒体,宣传政党或政治领袖的公式言论,进而扭曲反对党的言论;在必要时,也将掩饰政治人物滥权与贪污的行为。在发生政治权力斗争时,有者更有媒体以丑化敌对阵营。这些情况在马来文与英文报章,尤其明显。”

士布爹区国会议员郭素沁:
    “无论马华的高层领导如何辩称他们将会维持被收购的华文报的独立性,但是在显示的操作中,这是很难实践的。试问哪个老板会容许其控制的媒体公开批评他呢?马华所控制的英文《星报》在内容上的偏袒就是最好的例子。此外,马华的副内政部长向来就是扮演华文报的监督者和约束者的角色,试想,这两家被收购的华文报将来岂不受到双重约束?”

前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会长朱自存:
    “新闻工作者不能违反老板的政治立场,不能违反老板的商业利益;当有关立场与利益和新闻自由发生冲突时,新闻工作者最后的自由是:递上一封辞职信!”

决定停止供稿给四大报的40 位评论人:
    “我们,一群华文报的评论人,对于马华公会策划通过华仁控股收购南洋报社并控制《南洋商报》、《中国报》以及其他14份刊物,深感愤怒与哀伤。华仁控股已经拥有《星报》。此次收购如果成功,不仅是马来西亚媒体的进一步集团化,恶化垄断性局面;更意味着华文报传统上的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终结。
    过去《通报》在马华掌控后沦为政党喉舌而被读者与广告离弃以致最后倒闭,前车可鉴。唇亡齿寒,一旦《南洋商报》与《中国报》沦为党营报章,其他华文报必然蒙受更大政治干预,同时再无市场竞争敦促其提升和维护新闻专业表现。过去华文报站在国家与族群利益仗义直言的声音将成绝响。

    更令人不安的是,第一大报《星洲日报》被传与马华公会联手,涉及收购18%南洋报社的股份,意味着四家主要华文报都将归于一统,言论与新闻空间必然更进一步萎缩。我们遗憾的是,这两家报章(《星洲日报》及《光明日报》)不仅没有否认有关传闻,反而以“不干涉他报内政”为由拒绝刊登反收购的新闻和言论。此事关系华社与国家的新闻、言论自由,绝不是《南洋商报》或《中国报》家事,公众应有权利知道真相。”


张晓卿涉及在案?

问: 有内幕消息传说张晓卿拥有的常青集团与马华公会联手收购南洋报业集团,因此《星洲日报》自马华欲收购南洋报业的消息传开后整整一个多星期没报导关乎此华社利益的新闻,是一种出卖华社的行为。一群评论人也因此而停止供稿给国内四大报,包括《星洲日报》。你怎么说?

长青集团老板张晓卿:
    “我怎么可能出卖华人利益?一九八八年,《星洲日报》被当局要求停刊,濒临倒闭,《星洲日报》高层全马奔走,寻找买主不果,我本着维护中华文化的热忱,毅然投下巨资经营,挽狂澜于既倒,两年后扭亏为盈。
    报纸,是一种文化事业,不能视为赚钱的工具,为了更好的回报社会和读者,(《星洲日报》)领导层遂将所有的盈余再投资,创办花踪文学奖,凝聚全球华人的创作灵感,也广获全球华人的支持。
    此外,《星洲日报》每年在全马各地举办不下两百项推广文化的活动。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但无视于我和《星洲日报》同仁十余年来热心维护华社利益的记录,反而抹黑成出卖华人的利益。
    长期以来,《星洲日报》都极少刊登竞争对手《南洋商报》的消息,尤其《南洋商报》是上市公司,事情没有定案之前,编辑部担心影响市场,所以进行严谨的查证。事实上,《星洲日报》一早就登了林吉祥披露马华将透过华人控股收购《南洋商报》的消息。
    如果马华要我参与办报,我必须拥有最大的决策权,双方必须具备明确和共同的办报理念,让具有独立风骨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出掌编辑部,不受政治势力左右。
    如果说我要垄断华文报业,我最希望由优秀的中华文化来垄断报业,全力维护华人应有的权益,唤醒东南亚的中华之魂。
    他们(罢写抵制的文化人)其实是大马华人文化的母亲,但如今竟相信一个长期与他们合作创办花踪文学奖及其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人会“出卖华人的利益”,这又叫人情何以堪?
    对某些人而言,这事是已经设计好的议题,只是等待机会而已。一场单纯的商业竞争被扣上了政治帽子,使众多热血青年受误导。
    我觉得真相不会永远被蒙蔽。我想起林肯总统说过:你可以在某个时候欺骗一些人,但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我相信大马华人及全球华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停止供稿给四大报的评论人之一周泽南:
    一个报馆高层可以在二十四小时内跳槽到敌对报馆的现象难道是正常的吗? 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封锁新闻整整一星期的报章的“声明”吗?

时评家欧阳文风:
    “南洋报业控股被马华公会通过其投资臂膀华仁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是对大马新闻业极恶极坏的打击。大马其他媒体(指《星洲日报》及《光明日报》)竟然袖手旁观,甚至不惜打压民间所有反对收购的声音,公然剥夺老百姓知的权利,还自以为在行使从事新闻的权利,这是坏得不能再坏的现象!”

停止供稿给四大报的评论人之一冯久玲:
    “历史告诉我们,听其言,不如看其行。英文也有一句:it is the walk,not the talk。少来些保证、诺言或连自己也不相信的梦话,提出事实给大家看。”

总结:

究竟是这群坚决系上黄丝带的人士危言耸听、杞人忧天、遭有心人利用,抑或是真的如他们所推测那般为华文报业暴风雨欲来之兆?是大马媒体业恶梦的开始?且看第二阶段的发展。




第二阶段

黄丝带再次飘扬

时过境迁,“528报变事件”发生5年之后的2006年10月17日,马华公会中委会同意让其控制的华仁控股子公司华仁管理有限公司,将南洋报业控股的21.02%股权脱售给张晓卿(右图)的益思私人有限公司(Ezywood Options Sdn Bhd)。

张晓卿在同年3月已经由其砂拉越注册公司Medigreen私人有限公司收购了南洋报业的20.44%股权。加上张晓卿名下的另两家公司早前收购的股份,即朝日报业私人有限公司控制的2.12%股权、张道赏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的0.31%股权,合计张氏共掌控了南洋报业控股的43.89%股份,一跃而成为南洋报业的最大股东。

在此之前,张晓卿已经是星洲媒体集团的执行主席,是《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老板,如今再加上刚收购的南洋报业控股旗下的《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张氏已经掌控了大马半岛华文报业市场中六家报纸的其中四家(另两家为《光华日报》和《东方日报》)。这四家报纸总共占了大马华文报业市场总读者人数的86.59 %,《光华日报》和《东方日报》只各占大约9 % 及4 % 。这意味着张氏旗下的华文报总共掌握着251万读者的阅报角度。这对于马来西亚的新闻业发展可说是不健康的,因为大部分的人依然依赖平面媒体(尤其是报纸)获取资讯,而《光华日报》严格来说只属于区域性(槟城)的报纸,《东方日报》则刚创办不及四年,编采业务及销售网有待加强。更何况“印刷与出版法令”仍然存在的情况之下,让张晓卿的“策略伙伴”拥有绝对权力决定进入报业市场的商人。这一切有利于张氏的种种条件已让大马华文报业形成了“垄断”的局面出现。

由于出现“几乎所有(87%)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局面,因此关心大马媒体业发展的朋友担心,从此以后握着这“媒体篮子”的大亨,就决定了这篮子里的一切“媒体鸡蛋”的质量与价格。只要谁得罪张氏以及其“策略伙伴”有需要,读者就会与此人或团体的新闻绝缘。大家更不愿意见到的局面是:有一天,张晓卿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或政治压力逼压下把他所有的媒体事业都卖给巫统旗下的首要媒体集团3,届时所有媒体都归于巫统的“一统”政策下,华文报业也将失去过去一直以来的相对自主性与独立性,变得与英文报和马来文报无差别。

虽然在2002年至2006年张晓卿买下南洋报业之前,“黄丝带运动”仍然持续着,许多当初停止供稿给四大报的评论人依然坚持“不降格用武”原则,但此运动已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从人们的记忆空间消逝了。但是,随着张晓卿控制四大华文报之后,激起了“黄丝带运动”的第二波浪潮。就这样,“黄丝带运动”赋予了新生命。 10月19日,47个公民团体及政党发表“政商联盟压缩媒体空间,媒体法律改革刻不容缓”廉署文告。10月27日,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与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联办“官商垄断媒体,华社如何自保”讲座(当然,只阅读四大报的读者无从得到此资讯),探讨媒体被政治力量与商业财团双重垄断的危机。

这一波最轰动大家的“黄丝带”活动莫过于11月3 日晚上7点,一群关心大马媒体业的大专生在全国《星洲日报》四个办事处,即位于八打灵的星洲日报总社、槟城、新山及关丹的星洲日报报馆,举行“反对媒体垄断”和平请愿。这一次,来自马大、博大、理大、工大、拉曼大学、新纪元学院等等在籍大专生及大专毕业生集合在各地《星洲日报》办事处,一起静坐请愿,并且准备好一份备忘录要交给张晓卿。现场虽然有拖格大罗里挡在门前,让这群大专生吃闭门羹,而且期间也受到警察先生的干扰,但这群年轻人仍然无畏无惧地揭竿起义,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信念如此坚定,且看看这群青年朋友的声明:

    “我们感谢星洲日报在过去70多年来,对华社所作出的贡献。无奈,商业利益不可驱驾于言论自由之上,媒体垄断,短期而言可为企业带来利润,长期而言,对华社影响深远,或许不是造就文化大业,而是促使文化走向单一,走向枯萎。我们觉得读者,作为消费者,必须要捍卫知情权的权利,才可以市场中选择价格最低廉、自己所喜爱的产品。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垄断,将促成商业市场的不健康竞争。更甚的是,媒体垄断,可能间接助长国家企业、私人巨企以及挣扎求存的小公司之间不健康竞争之风。”


12月1日晚上七点,约120位年轻朋友,系上黄丝带,出席了由一群对大马媒体业前景忧心忡忡的年轻人号召的“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交流会,与马华领袖(以马华青年团领袖为主)展开了两小时的对话。

12月28日,123位前《星洲日报》学记在“正义学记反垄断·有情学记救媒体”部落格联署发表〈《星洲日报》学记反垄断宣言〉。

纵观这第二阶段的“黄丝带”运动,参与“反对媒体垄断”的个人、团体似乎不比当年“反对马华收购南洋”的来得多,为何会这样?大家在当年不是已开始意识到政党或商家垄断媒体的恶果了吗?有人觉得张晓卿是要拯救南洋4,就好像当初救《星洲日报》那样,请大家不要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被有心人利用;有人分析说有人、商家、团体由于不想开罪张晓卿而不敢联署表态支持“反对媒体垄断”;也有人说这就是媒体被垄断的后果,所有关于“反媒体垄断”的活动无法通过媒体传达给大众知道了(除了通过《东方日报》、《光华日报》或网上媒体,别无他法),而且四大报在这段期间不断为张氏并购南洋报业的行为说尽好话、涂脂抹粉,因而许多人(只看四大报的读者)也不觉得“壮大中文媒体网络”有问题。

在这“第二波黄丝带运动”中,且看看大家这一次又怎么说。



这一次,大家又怎么说?

垄断?不是垄断?


问:张晓卿掌控大马四大华文报属于 “垄断” 华文报业吗?

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兼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
    反垄断人士误解了“垄断”的意思,才会认定张晓卿垄断报业。任何垄断皆以强势力量排除竞争者,封闭竞争空间,享受充分的利益和好处,鉴于星洲和南洋集团皆为上市公司、拥有各自的股东,且竞争是市场运作规律、新闻从业员也形成抗拒言论垄断的防线,因此,张晓卿一人掌控四家报纸不能算是垄断,也无法形成垄断的局面。

政治工作者吴健南:
    “张晓卿也并未100%垄断中文报市场。什么才叫垄断?垄断定义仍难界定。我认为一个人拥有四份报纸不算垄断,因为我们还有《东方日报》可以提供不同源流的声音。”

经济者家、马来亚大学教授拉惹拉西亚(Raja Rasiah):
    “垄断意指一方垄断整个市场,因此,张晓卿一人掌控四份报章,不算垄断,但却足以定义为“垄断式控制”(monopolistic control),有潜能带来一连串的恶果。你不能说他垄断,只能说他是中文报业的主要拥有者(dominant owner),掌控着这四家报纸的利益,有潜能决定六家报社之中的四家报社的编采内容。你可以说,这将在很多方面趋向于垄断。”

理科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查哈伦纳因(Zaharom Nain):
    “严格来说,当然‘垄断’的定义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霸占整个市场,但是,当一个人拥有六家报社中的四家报社,占据超过80%市场,而剩下的两家报社又是小玩家,那么这想当然已经形成垄断式控制了。垄断或是垄断式行为,皆只是文字游戏,事实是,张晓卿已经主导了市场(dominate the market)甚至可说已垄断了市场(monopolise the market),恐会带来一连串的恶果。”

有损读者的利益?

问:一些关心大马媒体业的朋友担心张晓卿掌控四大华文报章后将有损广大读者的利益,你怎么说?

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
    “今天,我有幸参与南洋报业集团的办报事业。这是我先后参与《星洲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和北美三地《明报》、《亚洲周刊》等媒体之后,再一次投资在中文媒体。我们将以行动来证明我们积极参与华文报业承担发扬中华文化的意愿,我们希望继续壮大华文媒体事业,建构一个以华人为主的中文媒体网络,全力维护华人读者的权利,替他们立言请命,让这个社群的声音和观点能够传播下去,从而赢得别人的主意和尊重。
    我们扩大媒体业的商务凝聚力量,目的是要加强华文传媒业的发声分贝,促使媒体业像一家经营完善的大企业得以永续发展,无疑就是为了更好的回馈社会,也是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服务。
    我们坚持办报理念:用人唯才,让具有报人风骨及专业能力的人才出掌编辑部,确保编务中立,不做一言传声筒,相对的,我们鼓励不同声音的激盪,进而迸擦出睿智的火花。
    在世界传媒的合併风潮中存在一种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那就是‘竞合’;相互既竞争,又融合。媒体的‘竞合’反映在业务上的兼并与整合;编务上的竞技与争鸣。同在一个集团化企业里,不同编辑部独立操作,各显神通,各施所长,发挥百家争鸣的精神。这种良性竞争状态一定提升彼此的竞争力,避免不必要的‘你死我活’恶性竞争,脱离血腥的红色海洋,开创蓝色商机,创造‘多赢’局面。”

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兼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
    “收购后南洋集团旗下报刊仍然是在各自的专业管理层的管理下独立运作,并没有因张晓卿收购而与《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合并或改变经营方式。”

《光明日报》总编辑叶宁:
    “从一个人的过去可以了解他的现在,从他的现在可以预测他的未来(出自《毛泽东语录》),恳请读者不要预先判决张晓卿的诚意。从他所拥有的星洲集团的出色表现,读者应该对他有所期许,而不是仓促地给予负面的评价。”

美国传播政治学者Robert W. McChesney:
    “媒体集中化所带来的媒体内容商业化,伤害的不只是新闻产业和专业,更是对民主和文化的负面影响。”

理科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查哈伦纳因(Zaharom Nain):
    “控制有分资源分配控制(allocative control)和运作控制(operational control)两种;运作控制是类似编采操作等操作上的控制,资源分配控制则决定了资源的分配、职员职位。当一个人控制了两家报社集团,你很难看到对立局面的出现,比如两家由巫统控制的报纸不可能一家支持巫统,另一家支持回教党。”

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傅向红:
    “《星洲日报》攻击人,连指名道姓也不敢!它有没有树立值得遵从的典范?没有!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过去发的许多文告,它登的次数不超过三次,最近一次刊登,也只为了净化自己的形象。《星洲日报》刊登的文告,也删除了抨击张晓卿的段落!”

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
    “媒体垄断的恶果已显现出来了,这不是什么抽象的事,而是非常具体,只要细心翻阅各大报章就可以看到。比如翁诗杰说他坚持反收购的立场不变,但是主流媒体的报道突出的是‘脱售是好的’;沈慕羽的言论有两点,一即五年前的收购是错误的,二即他基于文化情感,呼吁大家不要打击南洋报业,但是,主流媒体和黄家定的引用却突出第二点,即沈慕羽呼吁大家不要打击南洋报业。”

人民公正党槟城丹绒区宣传部:
    “非仅仅透过媒体并购才能维护读者权益,要维护读者权益应该以捍卫新闻自由为最高标杆,确保异议份子或与当权者、既得利者集团持不同立场的人士,拥有足够的发言空间。在南洋报业控股未被马华公会收购之前,两个旗鼓相当的报业集团,依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将自我审查程度调至最低,通过新闻上的竞争,赢取读者的心,从而促进销量。如今两个大集团二合为一,在缺乏强力竞争、近乎垄断的情况下,一个令持异议的民间团体怯步的中文媒体霸权因而诞生,结果不仅是媒体本身自我审查,连这些团体因惧于遭到“封杀”而不敢直抒胸臆、自我审查,甚至放弃发言权,导致言论空间顿时萎缩、华团集体“失声”。如此一来,“张晓卿‘替他们(华人读者)立言请命’之说,最终将沦为空谈。”

媒体工作者刘敬文:
    “无论文化的兴盛或民主社会的进程皆须自由独立的媒体共同达成。秦大一统以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复见,我们担心中文报业大一统后新闻素质会走下坡,舆论会受到压制。”

专栏作家陈美萍: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再英明的领导人也会犯下致命的错误。极权国家永远告诉人类: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在不自由的垄断市场下,有意竞争者将永无机会进入市场,“异议”更是用不见天日,消费者面对剥削,尤其是知的权力的剥削,都可能无所知觉。

“反对媒体垄断”和平请愿的发起人之一 余福祺:
    “在检视了由张晓卿所掌控的四家本地中文报章(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及《光明日报》)在近5年来的编采作业后,我们发现:

    1) 2003年,各大中文报对243英文教授数理方案“一个方案,四种表述,每一种表述都有谬误”,让中文报读者和广大的华社以为243英教数理方案对华社的母语教育权利没有危害。

    2) 2006年,星洲日报《沟通平台》对民间站在前线反对华小校长贪污的家长进行人格抹黑,扣上“红卫兵”等帽子,让其他广大的家长因为误会被污蔑的反贪污人士,以致家长无法联合起来杜绝校长贪污的恶行。

    3) 2006年,四大报业旗下的报章皆不能刊登马六甲猪农向社会人士申诉困境的广告。

    4) 2006年,四大报在马六甲猪农困境事件爆发初期冷处理新闻,等到网络媒体把猪农受到州政府欺压而马华却坐视不理的新闻闹大后,才姗姗来迟的跟进报导。

    5) 2006年,四大报起初不准刊登全国华小家长总会要求家长举报校长贪污事件的呼吁广告,经过多次的讨价还价后,南洋以及中国仍然坚持不愿刊登,而星洲日报则在家长总会同意删除一些字眼后才能刊登。

    6) 2003年,《星洲日报》动用2003年7月22日《星洲日报》的网上媒体《星洲互动》的《言论》版,以及隔日2003年7月23日《星洲日报》的印刷报章,用社论为当时深受黑金政治传闻困扰的黄家定“漂白”。黄家定有无涉及黑金政治应由警方和法庭来定夺,可是号称“大报”的《星洲日报》越俎代庖动用社论为黄家定个人“漂白”,不但功能错位,还玷污了社论针砭时弊的功能。
    张晓卿,乃至刘鉴铨要如何说服广大的读者,被张晓卿垄断后的中文报业不会更肆无忌惮的封锁不利其策略伙伴马华的新闻和评论文章呢?

    不要告诉我星洲日报和其他三大报章皆受到恶法的限制和国安部的“关照”,以致被迫违背客观报导新闻的专业守则,难道东方日报就没有被恶法钳制和被国安部威吓吗?可是为什么东方日报都能做到刊登以上被四大报自我审查掉的新闻和广告呢?

    是因为东方日报比较清高吗?我不这么认为。东方日报之所以会采用比较前卫的编采方针,是因为东方日报被迫透过揭露更多民间关心的议题来和以星洲日报为首的四大报竞争读者、消费群和广告商家。
    我们信不过个人、我们信不过优秀的文化、我们信不过商人的经济理性、我们信不过还没开诚布公的交流就在己方的百万读者媒体上抹黑异见人士的报纸、我们也信不过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有没有徇私的一天,所以,我们需要在我们之中,在国家的公权力之间,还有媒体与媒体之间,建立起没有任何一方独大的监督制衡机制。
    我们只相信制度,尤其是一个能够确保各中文报皆会为了争取更多的读者、消费群和广告商家,而竞相打擦边球,报导更多民间关心的所谓“敏感议题”,揭露更多被当权者和利益集团掩盖之时弊的报业市场。”


后语:

能够耐心读至此的读者,相信在“兼听”各方说辞之后,相信都较清晰地掌握整个黄丝带运动的轮廓。该运动中孰是孰非;何者只动之以情,何者始终以理服人?事实胜于雄辩,各位一直有密切留意四大华文报自掌控于张晓卿以来的新闻报道的看官相信自有判断。 虽然张晓卿垄断大马四大华文报已成定局,但“黄丝带运动”仍然方兴未艾,全国的人民都正在密切留意马国境内的媒体业发展。马来西亚华文报业未来会演变成怎样的面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大马媒体业生态发展最终会不会真如一些人猜测那样:由巫统的首要媒体集团控制完所有的媒体?黄丝带运动的后续进展是什么?这批毅然系上黄丝带的青年最终会的成功或成仁?这些答案都将于日后(可能是一年、几年、十年,甚至百年或以后)一一揭开帷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以上所采用的言论的确是出自于当事人的,它们都散见于本人所参考的各种文献,而本人只不过是把重要论点抽取,再重新组合,绝无歪曲当事人当时表达的意思。这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整个黄丝带运动的整体框架有个初步的把握而做的。当然,有兴趣更深一层了解、探讨与研究此运动的朋友,仍须参考其他正规文献,因为毕竟这只不过是的一个报告文学,并非严谨的学术论文。 鉴于此作是在仓促的情况下完成,难免会有疏漏、不足与错误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 曾维龙:《黄丝带飘扬:2006马来西亚反对媒体垄断运动实录》,马来西亚: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2007年。
  • 古玉樑:《528: 南洋报变大揭秘》,吉隆坡:大众科技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 陈漱石:《《华文报变天全记录》,雪兰莪:泊世出版社,2001年。
  • 陈漱石:《华文报天变再记录》,雪兰莪:泊世出版社,2001年。
  • 林德顺:《报殇》,雪兰莪:飞脚制作室,2001年。
  • 朱自存:《纵观华报五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报发展实况》,吉隆坡:东方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

参考网站


点击阅读全文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独立新闻在线] 不爽《伪基百科》恶搞 马来西亚国安部指示报社勿引述

以下文章《不爽《伪基百科》恶搞 国安部指示报社勿引述》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曾薛霏

《伪基百科》(uncyclomedia)是一个戏仿著名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而创设的“恶搞”网络百科全书,我国掌管报业的国内安全部最近以内容含有嘲弄及侮辱我国的不实资料的理由,禁止报社引用《伪基百科》中的马来西亚资料。

国安部最近以公函通知报社此事,公函志期1月11日,共有两页,由该部出版与可兰经文本管制组秘书仄汀尤索(Che Din bin Yusoh)代表国安部秘书长阿都阿兹(Abdul Aziz Mohd Yusof)签署,公函主题为《嘲弄和侮辱马来西亚的百科全书网站》。

国安部公函第一段劈头就批评《伪基百科》(uncyclomedia)“呈现出错误、胡说、嘲弄和侮辱马来西亚的资料”。

公函也宣称《伪基百科》内容中冒犯(offensive)、混合着含煽动性、不真实和虚假的资料,例如马来西亚历史、马来西亚文化、名字、国旗和马来西亚国徽、国歌、国家伟人和领袖,包括首相和副首相及内阁部长、全国和国家机关等。

《独立新闻在线》尝试联络国安部出版与可兰经文本管制组秘书仄汀尤索(Che Din bin Yusoh),以了解更多情况,但他正在槟城开会,无法联络上。

《伪基百科》有34种语文版本

原有的著名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在2001年1月15日创建,创始人是占美威尔斯(Jimmy Wales)及拉里桑格(Larry Sanger)等多名热情的英语参与者。在2004年的3月,已有大约六千名活跃的参与者编写了50种语言的六十万篇条目。世界各地的参与者每天做了数千次的编辑和创建新条目工作。中文《维基百科》于2002年10月创建,目前已经有十六万条条目。

《伪基百科》则在2005年1月5日创建,是一个以戏仿《维基百科》为目的而讽刺、恶搞、幽默、搞笑与娱乐的网路百科全书,由姓黄名乔纳森(Jonathan Huang)创立,宣称宗旨为“要做政治不正确的非资讯性网络百科全书”,其标志下方标榜“适量恶搞,有益身心”。

《伪基百科》架设于Wikia网站上,介面为Mediawiki,并与《维基百科》一样採用wiki架构,而“人人可编辑的自由百科全书”的宗旨也是共有的,网址为“语言代号.uncyclopedia.wikia.com”或“语言代号.uncyclopedia.info”所组成(英文版本则为uncyclopedia.org,另有部分语言版本与英文版共用同一个网址)。

《伪基百科》目前约有34种语言版本,内容最多者为英语版,至2007年初已有超过两万三千个条目,其次为波兰语版,约有六千个条目,而中文版则特别独立出繁体与简体版,其中简体版有繁简体转换功能,繁体版则无,但繁体版流量较大,约有三千五百条条目,简体版则约一千条。

《伪基百科》中文版如此介绍“马来西亚”:

“马拉国,顾名思义,到处可以看见马,有白马、灰马、黑马,说的是马话。马拉国也称为大马,因为这里的马大的缘故。不只如此,这里的‘警察’称为‘马打’,‘哪里’在马拉语是‘马拿’,吃饭是‘马杆’,死亡叫‘马蒂’,一切以马见称,就连首相都要选‘马哈蒂尔’。所以,马话常常见报,随时可以批评政府的政策,歪论连连,建的弯桥,称之为‘美景桥’。同时,延续‘一切皆马’原则,经常马後炮。”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大马] 中港台报章黄金期已过唯大马例外 冯建三:网络媒体发展慢或是原因

以下文章《中港台报章黄金期已过唯大马例外 冯建三:网络媒体发展慢或是原因 》转载自《当今大马》。

※周泽南

台湾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冯建三(左图)在分析世界中文报业的未来趋势时指出,两岸三地(中、港、台)的中文新闻传媒,尤其是报章的黄金年代已过;反之,马来西亚中文报的销售量却每年在增长,并认为马来西亚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相对缓慢或是原因之一。

他说:“当我们谈论国际新闻传媒的趋势时,人口规模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文化群体。它代表华文母体和文化上的影响,是一股倔起的软实力。可是,两岸三地中文新闻传媒,尤其是报纸,其黄金年代正在过去之中。”

台湾香港报章销售量皆下跌

“特别是台湾报章,其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30年前的两家大报,既《中国时报》与《联合报》曾号称各有100万份的销售量,拥有员工8千多人,今天全台湾 的报业人员已减半。1986年时全台有60多份报章,今天只剩下33份。近几年来,除了报份继续增加的《苹果日报》和《自由时报》,其余的报纸销售量都在 下跌。”

“香港的情形也类似,继1995年《苹果日报》创办之后,《东方日报》也跟著进来。今天香港开始有一些免费报在流传,但它们不算是传统上的报纸。基本上香港报业的颠峰期也过去了。”

“中国大陆的报业是地区性的垄断,它们不是没有竞争,而是因为官方限制而无法进入报纸的市场。北京、广州、成都等重点都会的报纸,基本上其销售量已饱和, 这跟我们的一般想像不一样。另外,我们会以为像上海那样经济发达的地方,报纸销售量一定很好。上海经济最发达,可是在管制媒体方面,它也是最严格的。它为 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让别地方的报纸进来。”

目前也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的冯建三,是昨晚假隆雪华堂2楼讲堂,在策略信息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媒体的发展趋势”讲座上,发表上述谈话。

冯建三指出,像马来西亚这样属于两岸三地以外的华人中文传媒,每年都有2%的销售成长,是个有趣的现象。

他表示,或许大马网路媒体的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报纸销售量继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可是网路媒体的发展,也为中文媒体提供了新的契机。许多国际大报,都纷纷增设网路中文版,例如伊朗电台、《华盛顿邮报》、韩国三大报《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及《东亚日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

“这样的发展显然和中国经济的倔起相关,而中国本身的变化也助长了这种发展,例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

相对于中文新闻传媒,非中文新闻传媒的趋势却展现回然不同的面貌。冯建三表示:“美国报纸虽然赚钱,平均每年都有20%的厚利,可是在1986年至 2004年期间,就裁了大约7%的记者,多达3千500人。照理说,这赚钱的行业没有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行裁员,可是平面媒体一旦利润少于20%,就收手不 干,例如Garnett报业集团,而像《纽约时报》和Knight Ridder这样赚钱的报纸还是要裁员。”

垄断媒体短期厚待员工最终裁员

“这里顺道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新闻事业若和我们的资讯供出、舆论和民主监督的关系。既便在一个垄断后的媒体,因为股票上市会将其股价拉高, 员工薪水也跟著提高,像2005年Knight Ridder和新的收购财团合并后,利润提高了3倍,也许在短期内部分的新闻从业员会从中获益,可是最终却必须裁员。所以形成一种赚钱的报纸,未必惠及新 闻从业员福利的怪现象。”

然而在电视方面,却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冯建三指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是个有趣的例子,它设于1988年,当时后全世界都在看这唯一的国际电视新闻。到了今年,CNN已经不太赚钱,但还坚持营运,和美国报纸出现对反的逻辑。

“为何不赚钱还营运呢?也许是这行业的性质,看到长远经营下去的政治利益和软实力的逻辑。可是CNN这样的势力逐渐被其他国家基于政治和经济考量而被抵销掉。例如先后有BBC World TV和半岛电视台(Al-Jazeera),参与了这跨国电视新闻的兢争。”

冯建三透露,设立于2005年的半岛电视,于2006年新增英语台,据说在大马就聘请了90名新闻从业员。

“自1990年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电视出现,如韩国的阿里朗电视台,设有英语版,拉美以委内瑞拉为主的南方电视台等等。意味著越来越多国际电视向CNN的软实力挑战,体现一种媒体行业的政治逻辑。”

“我认为更值得思考的是,除了上述所说的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之外,国际媒体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提供国际公共服务新闻频道的出现?或者提供跨国沟通平 台的频道,来促成国际间的互相了解?BBC World Service Radio算不算是例子?而亚洲能否设立一个这种‘政商之外’的沟通频道?”

好莱坞发战争财独霸80余年

冯建三表示,至于在国际非新闻传媒的趋势方面,好莱坞独霸全球影视80多年,大发战争财和阶级财的现象,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马来西亚看电影,至少比台湾多元。除了B和H(Bollywood and Hollywood),还有各种语文的电影。二战后,好莱坞电影一被引进台湾,市场销售上就有40至50%都是好莱坞电影。到了2000年代,恐怕99%以上都是好莱坞。”

“有人认为去年幸好有李安的《色戒》,可是它能算是台片吗?那是很大的疑问。台湾政府希望李安能代表台湾去参加外语片电影奖,结果颁了一个两千万台币的奖给他。但是美国不认为《色戒》是代表台湾的片子。”

“我要谈的重点是,好莱坞的倔起其实涉及赚战争财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之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电视和文化产业是在巴黎。一战后,许多欧洲国家百业待 兴,美国乘虚而入,而且将电影重镇从比较开放发达的纽约,移到对电影行业工会不友善的加州好莱坞。这里是个移民天堂,政治较保守,好莱坞电影企业利用工会 的弱势,很快发展起来。”

“更厉害的是,成立于1922年的好莱坞电影公会,有“小国务院”之称。从成立公会至今已86年,只换过4名理事长,比任何国家总统的任期还要长。由于制片成本很高,大约在7千500万到8千万美元之间(约1亿令吉),通常美国国内市场只够回本,主要靠海外市场赚钱。”

“所以‘小国务院’要积极推动海外市场的开放,在经贸谈判的时候甚至劳动了CIA,来调查商业谈判代表。美国从雷根1981年当总统以来,每年的贸易入超 都很大,到了这两三年来,恐怕一年有6千亿美元,而其中两项主要赚钱的项目是国防武器和电影。所以美国不会放掉这个项目,在经贸谈判时,‘小国务院’就扮 演重要的角色,要求列好莱坞电影为WTO自由贸易的项目,必须跟本国片一样享有优惠。”

“许多各国电影业者担心,这样下去,好莱坞会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制造消费和娱乐者。因此法国、加拿大、欧洲等国的代表,扶植一称为“维护文化多样性联盟”的 非政府组织,于1998年开始发动反对WTO的自由贸易,维护各国文化产业的运动。从2004年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到2007年春生效的“文化多样性 公约”,仅用了区区数年时间。远比世界人权宣言,从1948年的宣言到1967年通过的政治权利公约的通过快很多。”

数码科技挑战“谁付费”问题

冯建三提出,数码科技的降临,对传统文化产业如报纸、音乐和影视的最大挑战在于,这种内容变成都可以免费取得,因此产生了谁愿意生产,谁来提供生产资源,让生产者得以安心生产的问题。换句话,是要回答“好内容,由谁来付费”的问题。

该问题的对应模式有四种,分别为订户(菁英付费)、广告主付费、志愿者如公民记者和维基百科(Wikipedia)等志愿性的提供内容、和国家付费的模式。

冯建三针对各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表示:“不同的模式的组合及其意义,开启了对公共政策的介入空间的想像与实践,是个有待探讨的媒体议题。”

媒体识读让记者了解资讯生产

冯建三的讲座更引起了观众们踊跃的发问,《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和NTV7新闻组监制黄义忠皆提出,媒体系的理想性和媒体业现实的差距。他们质问其中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是否意味媒体系的学科内容,无法反映现实或无法提供正确的社会解读有关。

冯建三表示:“设立新闻在职专班是美国的模式,日本和欧陆都没有在大学培训记者。台湾政大媒体系的内容也不像过去那样,只重记者的养成而已,而更重视养成 记者对社会更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因此自1999年以来,既推行‘媒体识读’(Media Literacy)课程,让记者了解媒体的资讯生产过程。”

“一般上从事新闻行业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他的媒体自由理念无法在职业上实践时,必定是某部分的认识出了问题。而‘媒体识读’这一块,是为了填补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空缺。世新大学和慈济大学都已将‘媒体识读’列为媒体系必修科。

针对一名在籍媒体系学生提出创设公共电视台之可能性的问题,冯建三表示:“至到今天还是有不少西方人相信,没有公共广播而只有国营广播这回事。但两者的区分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多国媒体改革的努力方向。例如公营后的BBC,揭发了不少政府的弊端。”

台湾自1993年以来推动的公视正名运动,和1999年的公集团电视运动,可视为争取公共广播的媒体改革运动。关于冯建三教授的著述详情,可溜览其网页


点击阅读全文

Sunday, January 13, 2008

[当今大马] 华文报业进入单一财团垄断冰河期 自由化公共化成新闻自由运动焦点

以下文章《华文报业进入单一财团垄断冰河期 自由化公共化成新闻自由运动焦点》转载自《当今大马》。

※周泽南

《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指出,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的前途与挑战,在于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两股趋势下适应与开拓。“前者涉及如何开拓区域乃至国际市场,后者则包括如何结合电子媒体,促成媒体的多元化。”

他也认为,虽然面对来自政府的监管和压力,尤其是印刷与出版法令、内安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煽动法令的威胁,中文报还是能在带动读者关注社会议题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超过在野党和非政府组织。

郑丁贤是于昨日早上在一项由策略资讯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体与社会变迁’研讨会上发表其题目为“球土化下的马来西亚华文报刊─挑战与机遇”的论文时这么表示。其他参与主讲者,包括新纪元学院媒体系讲师傅向虹、电视工作者黄义忠、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系主任冯建三教授则担任讲评兼回应,主持人是蔡志发。

郑丁贤还指出:“华文报必须超越一般报纸的角色,包括传承文化、塑造价值、建立议题和凝聚共识。例如《星洲日报》每年就举办超过500场的活动,并且团结华人社会力量,与表达人民心声。”

总体而言,郑丁贤是以广泛的“描述性”和“价值中立”的角度,勾勒出华文报业的愿景。相反的,同台演讲的新纪元媒体系讲师傅向虹,则将华文报业和新闻自由运动,置放在具体的本土政治脉络中,来探讨党国、公民社会和媒体角色的关系。

她指出,大马华文报业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为文人办报、商人家族经营和财团经营阶段。她说:“始于90年代的财团经营阶段从初期的双线垄断(既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集团),到2001年5月28日后,演变为单一财团垄断。”

集会报道失色,中文报丧“相对独立性”

“2001年马华收购南洋报业激起了华团激烈反对收购的运动,到2006年马华脱售南洋股权予星洲时,反收购正式转型为反垄断运动。当时的反垄断论述,主要是基于报分市场的多寡为标准,例如星洲媒体集团已垄断87%的市场。可是星洲打压《东方日报》销售网络的违反自由竞争行为就是垄断。而且星洲联合执政党收购南洋报业,显然也是垄断行为。”

傅向虹不认同郑丁贤宣称中文报还能带动读者关注社会议题的角色,她说:“四大报一统天下后,中文报已丧失了它原本拥有的相对独立性。尤其是近几个月来关于干净及公平选举联盟(Bersih)、兴都权益委员会(Hindraf)和律师司法之行的报导,星洲媒体集团只不过在充当执政党的喉舌。”

傅向虹也表示,由于国营的爱FM 电台的“爱.开麦.无障碍”节目被砍事件所引起的“粉丝”(听阅人)抗议,只涉及单一节目的听阅人;而南洋报业则涉及各阶层的读者,所以中文评论界对 528反收购运动的共识比较强。从反收购转型到反垄断运动的过程中也通过出版书籍生产了论述,所以报业的新闻自由斗争比较具延续性。

最后她建议,我国新闻自由运动应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自由化,既继续争取废除种种扼杀资讯和言论自由的恶法;其次是公共化,既促使媒体从政党和私人财团的控制下解放,达至媒体公共化。上述两种努力不能外在于公民社会运动,而必须相辅相成。

星洲垄断资源,不该和东方“比烂”

另一名主讲人电视工作者黄义忠也以题为“华语新闻的角色与挑战”的演讲,分析了目前华语电视台的内部结构和环境系统的问题和角色。他表示我国并不存在独立和公营的电视台,而只有国营和私营的。国营电视台新闻自由直接受党国的控制而严重受限自不在话下,私营电视台也由于被首要媒体合并收购而被巫统牢控。黄义忠也指出华语电台的内部结构和操作方式又致使记者和新闻素质受限。

他说:“中文报统一和电视台被垄断的结果之一,是新闻的同质化。其实华语新闻没必要将新闻内容局限在华社新闻,应突破种族定位的局限,发掘更多关系全民的公共议题。”。他一语道破了所有中文平面媒体的“华族”本位主义和偏重“华社新闻”的僵化态度。

黄义忠表示,既然星洲媒体集团统合了所有华社的人力和物力,就应该有效的监督权势者,扮演好第四权的角色。傅向虹也补充说:“以星洲媒体集团数倍的人力和财力,不应该在新闻素质上和《东方日报》比烂。”

冯建三:区域化不一定非收购不可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系主任冯建三教授受邀担任该座谈会讲评人。他表示我国华文报的多重角色(文化传承、塑造价职、带领议题、甚至推动社会活动)类似 1980年代后期,欧美提倡的市民新闻工作(Civic Journalism);既一种和读者互动、与市民结合的媒体运动。此角色让媒体非单纯的社会观察者,而是直接参与社会。

对郑丁贤提出中文媒体进军区域和国际的趋势,冯建三表示以目前星洲合并南洋和香港明报的趋势来看,既使将来到台湾收购报业也非不可能。不过他表示:“报业不一定要通过收购的方式来建立区域和国际联系,有更好的互动方式可供采取。”

张晓卿集团应签署不裁员不干涉协定

星洲媒体集团以及南洋报业集团在1月9日(周三)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完成与明报企业合并的最后一道批准程序后,张晓卿一统中文报业,打造全球最大华文媒体集团的计划,也已经水道渠成。合并后的媒体集团将易名为世界华文媒体公司(世华媒体),市值逾13亿令吉。

张晓卿在完成中文报业大一统心愿时,曾经保证四大报将会保持独立运作,不会裁员和影响新闻素质。然而冯建三表示许多财团收购媒体时,也都信口开河,却不曾兑现,《华尔街日报》被收购时就是一例。因此他建议张晓卿旗下所有新闻从业员,应该和张氏约法三章,不得裁员和干涉编务,反而要改善新闻生产的内容,才能确保员工的利益。

他也表示全国性媒体垄断的现象在国外不是没有,却鲜少有马来西亚这样严重的程度。他指出,随著限制新闻自由的恶法之废除,台湾新闻自由运动已完成了媒体自由化的阶段,目前正朝媒体公共化的方向努力,可是耗了很多力气,效果依然欠佳。

“美国媒体改革运动也花了很大力气来对抗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可是普遍上人民的价值观的超稳定性还是非常高。所以我呼吁马来西亚的新闻从业员,必须串联有共同理念的人,相互合作与联合,成立有效跨媒体组织,争取对新闻行业有助益的权益。”


点击阅读全文

[独立新闻在线] 张晓卿打中国报业市场主意 冯建三:恐会沦为一厢情愿

以下文章《张晓卿报业合并案再过一关 料在今年首季马港双边交易》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潘永杰

台湾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冯建三认为,砂拉越木材大亨张晓卿打中国报业市场的主意,恐怕会沦为一厢情愿。他说:“张晓卿想进入中国报业市场,我看是不太可能。不是你说爱中华文化,中国政府就会让你进去。”

冯建三以1992年台湾两大报系集团,中国时报及联合报在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兴起新一波的改革开放风潮,误判中国政府会进一步开放报业市场,结果铩羽而归的历史教训,直言张晓卿的如意算盘,难以打响。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台湾中时联合两大报系收到错误的讯息,以为中国报业市场会开放,他们也想“登陆”。于是,就先进驻香港,各自成立香港联合报、中国时报周刊,企图当中国报纸市场开放后,就顺势抢滩。

“以现在的后见之明,这是误判情势,中国政府那会如此轻易让外地媒体进入中国报业市场。”

一集团垄断九成市场很夸张

目前任教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的冯建三,是受邀出席由策略信息研究中心主办的“台湾媒体在社会变迁的角色”交流会上发表以上的谈话。

冯建三是台湾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大将,主要研究领域有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与西欧传媒研究、市场社会主义与传播媒体、传播科技研究等。同时历任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委等。

冯建三更以“很夸张”形容张晓卿报业集团垄断本地中文报业市场的做法。“过去,台湾报业由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各自宣称发行量百万份。一般估计,他们当时占出了近85%的报业市场,这是夸张的。不过,他们是两家集团所垄断,相较之下目前马来西亚中文报业,由张晓卿一家报业集团,垄断近九成市场,那就更夸张了。”

针对台湾媒体的变迁及其社会角色,冯建三指出,近20年来台湾媒体发展出现一些变化,就是从前似乎囊括市场达八成广告的一些主要媒体,如今则日益萎缩;这个重大的媒体生态改变,在民进党2000年上台执政前,已经开始出现。

冯建三指出,过去台湾媒体生态可以用“两报三台”概括,两报指的就是《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三台就是中视、华视和台视三家无线电视台。两报是亲国民党的民营报章,而三台则属于党营事业。

不过,目前台湾媒体生态已经出现重大的变化,在平面媒体方面,2000年两大报系的员工人数约有八千人,到了目前人数已不到四千人,数年间规模萎缩了近一半。

在电视台,1996年卫星电视合法化后,开始结束三台市场垄断的局面,2003年三台出现亏捐的情况,目前他们的电视广告市场占有率已经不到两成。

冯建三认为,这种消长虽然和民进党上台没有必然的关系,却和支持民进党上台的社会力量有一定关连。

亲国民党报系要求政府解禁

他表示,中时、联合虽然是民营报章,但经营者和国民党关系密切。中时的创办人余纪忠曾任东北作战部政治主任,而联合报老板王惕悟则是蒋介石侍卫长出身。两人都是国民党相信的人。

他表示,这两家报纸的政治立场,大体是亲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倾向于支持两岸和平统一。1970年代以后,台湾报业市场就主要由两大报系所掌控。虽然两报立场上是亲国民党,中时的政治立场却属于国民党内较开明,而联合报则相对保守。

冯建三也指出,虽然两报的主持人都是亲国民党,不过在1960年代,这两家民营报章就曾联合其他媒体,要求国民党政府解除报禁。

他也分析台湾媒体在踏入1980年代,出现的变化背后的成因。他表示,随着1980年代,台湾连续爆发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美丽岛事件、林义雄家庭血案、江南命案、陈文成命案等,台湾民众国民党镇压的政治手段不满和反弹的情绪,开始酝酿发酵。

虽然当时存在新闻封锁,不过也催生党外杂志的生存空间,似乎是禁一本,再出一本,而且愈禁愈卖,一些杂志销路还可以高达10万本。

随着民进党成立,李登辉上台,选择走本地化的路线,而且1989年天安门事件,也对台湾民众有很大的冲击,尤其反映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民间开始对两报的亲中立场有所不满。

自由时报崛起鼎足而三

另一方面,1994年,纸张价格上涨和冗员的问题,使得两大报面对成本的压力。于是,以土地开发和银行业起家的《自由时报》,挟着大量银根,趁机崛起。到了1996年,《自由时报》已经可以和两报,鼎足而三。

近年来台湾本土力量的兴起,不论这样的本土化力量多少是被召唤被操弄,《自由时报》就是成功打造成自己是一份本土的报纸,相对于中时和联合被视为统派媒体,虽然以统派来形容两报,也许有失公平。

“这样的媒体生态发展,2003年以后两报就出现亏损,目前据外界估计,两报的合起的总销售量,也比不上《自由时报》。”

谈及目前台湾媒体的生态,冯建三感慨道,台湾媒体一方面乍看来很自由,甚至无理头式自由。新闻沦为琐碎化、娱乐化和八卦化。另一方面,较积极的公共讨论,则无法透过有效的管道凝聚共识。

“台湾媒体可能很自由,可以乱跑乱闹,也很少被对付。可是就是缺乏一股力量,去推动一些重大的社会讨论,如主张台湾的所得分配比较合理、健康保险政策如何改善等社会课题,就是无法透过媒体来进行讨论。”

在交流会上,,冯建三也好奇的问道,相较于台湾地下电台的蓬勃,马来西亚地下电台感觉上并不发达。

他表示,地下电台技术门坎不高,影响的幅度范围大。在台湾地下电台,早期也是反对党先搞起,引起注意后,其它政治人物纷纷效法。同样地,台湾地理幅员不大,发射概括度强。


点击阅读全文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独立新闻在线] 张晓卿报业合并案再过一关 料在今年首季马港双边交易

以下文章《张晓卿报业合并案再过一关 料在今年首季马港双边交易》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陈子莹

随着南洋报业控股及星洲媒体集团的股东,今天在合并案的法庭召集会议(Court Convened Meeting)和股东特别大会一致通过换股合并议案,张晓卿旗下报业集团的大合并计划宣告水到渠成,预计会在今年首三个月内完成换股及在马来西亚和香港双边上市。

南洋报业控股及星洲媒体集团今天分别召开股东会议,都获得近100%的股东赞成换股合并议案,这也是合并议案中所需召开的最后一场股东会议。

星洲媒体集团今天下午同时召开法庭召集会议和股东特别大会寻求股东核准,已通过该集团早前所建议的换股合并计划。在今天的投票活动中,一共有99.9%股权持有人赞同换股合并计划,仅有一位持有五千股的股东反对。

南洋报业集团今天上午也召开法庭召集会议和股东特别大会,同样获得99%的支持率。另外,参与合并计划的香港上市公司――明报企业,去年六月已在香港召开股东大会,并获得99%的同意票。(点击:明报股东批准收购星洲南洋 协同效益料12个月后渐浮现 )

获得所有相关股东批准后,意味着早前招致民间团体反对的张晓卿报业集团大合并计划已近完成,预料再过一两个月,合并后的报业机构股票将可正式在马来西亚和香港正式交易。

一般而言,企业活动应法庭所需而召开的会议,必须获得75%股权持有人同意,方可通过所建议的议案。

合并后易名世界华文媒体

星洲媒体集团在去年一月献议股东以每股马币四元交换明报集团每股港币2元70分新股,相等于以每3.30股明报集团股票对换一股星洲媒体股票。明报新股每股面值港币10分。此外,所有南洋报业股东也将献议以每股马币4元20分的价格,交换明报集团每股港币2元70分的新股;相等于以每3.47股交换一股明报新股。

换股后,星洲媒体集团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地位转换给明报,明报是目前在香港股票交易所(HKEx)上市,合并整合后,将在马来西亚和香港两地挂牌交易(dual listing);这也是马来西亚交易所史上第一宗双边上市的案例。【点击:张晓卿旗下媒体业务大整合星洲南洋除牌并入明报】

张晓卿将旗下三家报业集团,都纳入在明报企业的旗帜下;不过,该公司也表明会在较后申请转换名称,以便更贴切反映出该集团的架构与业务。早前曾有报道指出,明报企业、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大合并后,将易名为世界华文媒体(Media Chinese International Limited)。

合并后需寻另15%土著股权

尽管是双边上市公司,合并后的报业机构仍须符合马来西亚政府规定的30%土著股权。负责主理这次换股合并案的联昌国际投资银行主管陈俊贤表示,合并后的报业机构,由于股本扩大,必须寻求另外12%的土著股权,才能符合政府30%土著股权的规定。

他进一步表示,该机构已发出邀请,寻求有兴趣的土著投资该公司;不过,土著股权的规定并不是这起合并案所必需遵守的条件,即使没有符合30%的土著股权,合并案进程也不会受阻。

值得一提的是,星洲媒体集团、南洋报业控股及明报企业去年四月在吉隆坡举行合并协议签署仪式上曾提及,合并后,张晓卿及相关人士将控制其中的52%股权;为了符合规定,30%股权必须由土著所拥有。因此,从股权结构看来,流通于一般公众的股权仅有18%。

合并后的媒体机构,在换股比例及股本的换算下,星洲媒体集团将占新公司的60%股权、明报企业占25%及南洋报业集团占15%。换句话说,香港股东持有的股权,将占新公司的25%。

股东可在马港两地交易

凭着双边上市的机制,星洲媒体集团、南洋报业控股及明报企业的股东,都可自由选择将手中的股票在马来西亚或香港的交易所交易。马来西亚的股东若要将新公司股票转换到香港交易,必须向马来西亚国家银行申请,申请过程大约需时四星期。

陈俊贤指出,在马来西亚、香港双边交易的新公司股票,在这两个交易所的市价会有差别,但他相信由于套利(arbitrage)活动使然,两地交易价格的差距不会太大。

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左图)则表示,合并后的媒体新公司将保留旗下公司所有管理层。

张晓卿的这项报业合并计划,早在其开始逐渐增持南洋报业控股的股权时,就受到马来西亚华社团体的抗议。星洲媒体集团(《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及南洋报业控股(《南洋商报》、《中国报》)乃是马来西亚华文报的两大报业集团,华社担心两大报业集团落在同一人手中,将危害舆论多元性,也有违市场反垄断原则。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数据认证机构(Audited Bureau of Circulations,简称ABC)的最新报告,由张晓卿控制的中文媒体,占了西马半岛各源流报章的33%报份,也是单一最大的媒体控制人。(点击:政党占印刷媒体半壁江山 张晓卿成印刷媒体大赢家

张晓卿将旗下的媒体集团合并,崛起成为势力雄厚的国际中文媒体集团,除了有利进军中国这爿庞大的中文市场,沈赛芬在合并协议签署仪式上,也不排除澳洲和欧洲是潜质目标。她同时也提及,该集团有意进军多媒体资讯业。(点击:星洲南洋明报今签下合并协议 星洲媒体王国放眼多媒体市场

【点击:报业大鳄张晓卿系列报道】


点击阅读全文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当今大马] 张晓卿将任世华媒体集团主席 首家获豁免土著股权标准公司

以下文章《张晓卿将任世华媒体集团主席 首家获豁免土著股权标准公司》转载自《当今大马》。

※王德齐

继今早的南洋控股股东大会后,下午召开的星洲媒体集团股东大会也通过合并方案,将与香港明报集团合并成为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简称世华媒体,Media Chinese International Limited)。

星洲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透露,三家中文媒体集团的共同大股东张晓卿在所有合并程序结束后,将会出任这家除了中国与台湾之外,全球最大的中文媒体集团主席。

南 洋控股已在今早的股东大会中,以近乎100%的赞成比率,通过与星洲集团和明报集团的合并方案。CIMB投资银行董事陈骏贤透露,合并后的集团预料将能在 今年第一季前,在大马和香港双边上市。这项合并方案尚待南洋控股和星洲集团通知高庭今日的大会议决,然后由高庭发出庭令执行,便可以完成合并,在两地挂牌 上市。

利益冲突,张晓卿没出席大会

星洲集团今午是在下午2时召开股东大会,为时约3个小时半。由于张晓卿(左图)是这三家媒体集团的共同大股东,为了避免造成利益冲突,他在今日并没有出席股东大会。

据悉,有别于南洋控股股东大会,星洲小股东在大会中积极向董事会提出问题,主要是围绕在合并后的集团情况,以及合并时的股票估价,导致会议延迟结束。

虽然如此,星洲集团股东们最终还是在高庭下令召开的股东大会中,以409张赞成票(代表9千零77万9千355张股票,99.76%)对1张反对票(代表5千张股票)通过合并方案。

他们随后也在特别股东大会中,以100%的支持率(总数8千503万9千零58张股票),授权董事会执行合并方案。由于会议冗长,一些小股东在大会没有结束前早已离席。

“尽最大努力”达到股权标准

沈赛芬较后在记者会中强调,世华媒体是大马首家获得大马证券委员会批准,以“尽最大努力的方式”(Best Effort Basis)来达到30%土著股权标准的上市公司。

她表示,这也意味着,就算合并后的集团股权无法达到标准,依然会获准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中挂牌上市。

在新经济政策下,所有公司在大马股票交易所挂牌时,都被强制必须达到30%土著的股权标准。

尚在了解未达股权标准的影响

不过,陈骏贤在受记者追问时指出,他们目前尚在向有关当局进一步了解,没有达到土著股权标准,对挂牌上市所造成的影响。

他指出,合并后的世华媒体目前尚缺乏15%土著股权,他们将在较后才定夺究竟会以发行新股,还是由现有股东脱售一部分股票的方式,来增加土著股权。

“我们已经致函土著投资者,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购买股票。我们目前尚在收集他们的回应。”

不过,他以时间尚早为由,拒绝透露土著投资者的反应。

第一家双边上市公司意义重大

沈赛芬也强调,这一次的合并,并非只星洲集团本身的重大交易,对国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第一家获准双边上市的大马公司,分别在大马股票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挂牌,股票也可以100%在两地流通。”

沈赛芬拒绝透露合并后的集团管理层结构,仅表示集团主席肯定会由张晓卿出任。她也表示,合并后的集团名字“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尚需等待明报集团在2月召开股东大会通过。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大马] 南洋股东赞成与星洲明报合并 梁棋祥:市场大容四大报扩张

以下文章《南洋股东赞成与星洲明报合并 梁棋祥:市场大容四大报扩张》转载自《当今大马》。

※王德齐

今日召开的南洋报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南洋控股)股东大会,以近乎100%的赞成比率,正式通过与另外两家中文媒体集团星洲媒体集团与香港明报集团的合并方案。

股东未向董事提出任何疑问

南洋控股股东今早首先是在高庭下令召开的股东会议中,以334张赞成票(99.7%)对1张反对票(0.3%)通过合并方案。今日总共有335股东或代理人参与投票。

然后,南洋控股再召开特别会员大会,寻求股东授权董事会执行合并方案,结果以近乎100%股权的赞成比率通过。在总数3千523万8千566股票中,只有600张股票是投向反对票。

南洋控股在今日早上9时30份开始股东大会,只有40名股东或代理人亲自出席大会。股东们在问答环节中都保持缄默,并未向董事提出任何疑问,因此股东大会就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宣布结束。

星洲集团也在下午开大会

据南洋控股执行主席梁棋祥透露,香港明报集团已经通过了合并方案,而星洲媒体集团也将在今日下午2时召开股东大会,寻求股东们的批准。

如果今午的大会也通过合并献议,这三家媒体集团将会合并成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Media Chinese International Limited),成为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全球最大的中文媒体集团。

早已控制星洲媒体集团及明报集团的报业大亨张晓卿,是在2006年10月17日通过Ezywood Options私人有限公司从马华公会投资臂膀华仁控股手中,收购南洋控股21.02%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44.76%的南洋报业股权,一举成为南洋报业控股的最大股东。

垄断报业举动曾招致反对声

不过,张晓卿收购南洋报业股权垄断大马中文报业的举动,曾经招徕不少反对声浪,并引发300学生及评论人在2006年11月3日,于全国4地同步举行“反对媒体垄断”的静坐和平请愿。

张晓卿随后在2007年1月29日宣布将旗下三家媒体集团合并。在合并计划下,星洲媒体将透过倒置收购明报企业,并邀请南洋控股参与,实现走向全球的大计。然后,这家国际企业将寻求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大马与香港双边上市的公司。

星洲媒体与南洋报业将个别在公司法令第一七六条文下进行重组。星洲媒体的所有股东将以星洲股票换取明报新股,每股星洲媒体股票估值为4令吉,明报新股则估值为2.70港元。

同样的,南洋报业所有股东也将以手中股票换取明报新股,每股南洋媒体股票估值为4.20令吉。

【请点击观赏短片】



旗下各报章编采将保持独立

梁棋祥在较后的记者会中也再度强调,合并后的集团将能有效整合彼此的资源,以进军全球媒体市场,并扩展至非印刷媒体领域。

“股东的支持显示,他们相信公司营运(在合并后)将会继续扩张和成长。这是大马资金市场和印刷媒体领域的标杆性交易。”

他指出,旗下的媒体不但可以彼此竞争,同时也可以互相协助,提高报道素质和刺激成长。不过,他也强调,国内4家中文报章的编采部将会继续保持独立,维持各别报章的独有风格。

指一家庭可订阅两三份报章

梁棋祥表示,《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将会继续维持现有的大报路线,而《中国报》和《光明日报》将专注在其他不同的市场。他深信在不蚕食其他旗下报章报份的情况下,大马依然拥有足够市场让这4家中文报章继续扩展。

“各家报章在改善本身的素质,吸引更多订户。你不应该认为一个家庭只能订阅一份报纸!我相信,当大马人民已经准备接受这样的概念,一个家庭能够订阅两三份报章,届时中文报章将有更大的市场。”

不排除将进军电台和电视业

合并后的集团也不排除将扩展至电台和电视业。南洋控股法律顾问陈美美在受询时表示,他们将会探讨任何符合和并目的的投资项目。

“如果我们能够在不同平台上传播现有的资讯内容,那么我们选择进军不同平台将会是合乎商业利益。”

在受询及合并后的集团是否会进军英文报业,梁棋祥则拒绝评论,仅微笑着表示“我此刻选择将答案收在心里头。”

据悉,南洋控股拥有一张英文日报的出版准证长达12年,不过该公司未曾启用。

梁棋祥也表示,他相信所有的合并程序将能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届时,这三家媒体集团都将会有代表加入合并后的集团董事部。联昌投资银行董事陈骏贤则透露,合并后的集团预料能在今年第一季末上市。


点击阅读全文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独立新闻在线] 新海峡500万脱售马来邮报 左手转右手分析员正面看待

以下文章《新海峡500万脱售马来邮报 左手转右手分析员正面看待》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陈子莹

新海峡时报集团(New Straits Times Press )上周五(1月4日)宣布以马币500万元将旗下有百年历史的《马来邮报》(Malay Mail)悉数脱售给Dynahall (马)私人有限公司;尽管新海峡时报集团的文告并未注明Dynahall的背景,但分析员猜测,Dynahall就是早前参与洽商的Gabungan Kesturi私人有限公司及Simpletech私人有限公司合组的联营公司。

Gabungan Kesturi是首要媒体(Media Prima)的大股东,而首要媒体也是新海峡时报集团的股东,占有新海峡时报40%以上的股权。首要媒体的最大股东(持股51%)是Gabungan Kesturi私人有限公司,而这家私人公司的董事为沙里尔利扎(Shahril Ridza Ridzuan)及阿都拉曼阿末(Abdul Rahman Ahmad)。

Gabungan Kesturi及这两位董事,相信是巫统投资公司的授权代表。沙里尔利扎曾任职于国家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及马资源(MRCB,巫统关联公司),而阿都拉曼阿末则是首要媒体的行政总裁,曾在新海峡时报集团(NSTP)及马资源服务。(点击:信托人受托制受益不认帐 巫统新投资机制保障股权

新东家是杂志社和电视台

另一家有意收购《马来邮报》的公司――Simpletech,由莫哈末依布拉欣莫哈末诺(Mohd Ibrahim Mohd Nor)所有,他也是与巫统关联企业大有渊源的一个人。

莫哈末据说是与前财政部长达因(Daim Zainuddin)有密切联系的商人,曾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初期任新海峡时报的发行部总经理,1990年代末在第三电视(TV3)任职行政总裁。

他也曾任国家稻米公司(PadiBeras Nasional Berhad, Bernas)副主席和董事经理,较后伙拍新海峡时报集团总编辑卡迪雅欣(Abdul Kadir Jasin)买下新海峡时报集团旗下杂志社Berita Publishing私人有限公司。

莫哈依布拉欣与卡迪雅欣较后拆伙,另外和新加坡的报业集团――新加坡报业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创立Blue Inc杂志出版社。目前,Blue Inc杂志出版社旗下杂志有《Her World》、《女友》、《Female》、《Torque》、《Marie Claire》、《Men's Health》、《Seventeen》、《Glam》、《EH!》。

早在去年12月初,财经周刊《The Edge》已报道,与首要媒体有关联的公司及莫哈末依布拉欣有关的公司,将联手买下《马来邮报》。《马来邮报》的母公司新海峡时报集团当天发文告予马来西亚交易所,承认正与Gabungan Kesturi和Simpletech洽售《马来邮报》。

分析员看法正面

新海峡时报上周五正式在马来西亚交易所的文告中,宣布成交价格,以马币500万元把《马来邮报》脱手,预计交易将会在今年首季完成。该公司也言明,脱售《马来邮报》所得将用来摊还新海峡时报集团的债务。截至2007年9月30日为止,新海峡时报集团的欠款还有1亿7500万元。

站在新海峡时报集团的立场,分析员普遍认为这是一项正面的举动――既然新海峡时报集团已无力拯救垂死的《马来邮报》,最好就是脱手。亚欧美投资银行的分析员指出,《马来邮报》的销量已从2004年的每日四万份至四万五千份,减半至现有的两万一千份。

新海峡时报集团脱售《马来邮报》,更重要的原因摆脱亏损的业务,分析员预计《马来邮报》每年亏损大约六百万至七百万元,而新海峡时报现在以500万元,把《马来邮报》卖掉了。

新海峡时报集团的文告中也提及,该公司在1992年8月以20万元投资在《马来邮报》。

达证券分析员哈菲利斯接受《独立新闻在线》询问时,也认同新海峡时报集团脱售《马来邮报》是正面的;他接着提到,除了是《马来邮报》的销量节节下降以外,新海峡时报集团也可更专注现有的出版刊物。

根据他研究媒体股的心得,大多数表现出色的上市出版公司都是出版单一语文的刊物,譬如:星报出版;新海峡时报集团目前旗下的日报,主要以英文和马来文为主。

在脱售《马来邮报》前,新海峡时报集团旗下报刊有英文为主的《新海峡时报》、《马来邮报》(The Malay Mail),还有马来文《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和《大都会日报》(Harian Metro)。

改为娱乐时尚刊物

早前的新闻报道有提及,《马来邮报》被新公司接管后,就会换装成为一份娱乐时尚刊物,正好符合新买家莫哈末依布拉欣现有的时尚杂志业务,以及首要媒体的多元广播业务。

尽管如此,分析员哈菲利斯认为,首要媒体若要啃下《马来邮报》,对其而言也是一个负担,这只不过是从左手转到右手的把戏,而且娱乐性质的刊物也不是什么新鲜点子。

《The Edge》早前报道了《马来邮报》近几年来的兴衰史,于1896年创刊的《马来邮报》曾在1996年高峰期时写下每日销量七万份的纪录,有分析员指出《马来邮报》的报份滑落,始于改为全国发行的报章。

《马来邮报》原只是发行于巴生谷一带,在傍晚出街的报纸;后来改由全国发行,并在每日中午出版。

更重要的是,一向以广告著称的《马来邮报》,在1990年代末,面对来自《星报》广告分类版的迫切威胁。自从《星报》推出广告分类版,并提供竞争性的广告费后,促使《马来邮报》这份百年老报走下坡。


点击阅读全文

Sunday, January 06, 2008

[独立新闻在线] 摧毁蔡细历的不是偷情光碟

以下文章《摧毁蔡细历的不是偷情光碟》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傅向红

从性爱光碟在南马流传,演变到蔡细历召开记者招待会,现身承认自己就是光碟主角,不过是短短四天时间,却让我们看出蔡细历的智慧和勇气。相较于那些以各种方式闪躲丑闻的高官政要,蔡细历以透明、积极态度回应,在马来西亚社会肯定赢得不少回响和尊敬。

如果我们熟悉传播科技的功能,其实不难理解何以蔡主动公开承认自己为光碟主角。当资讯随著科技发达而日益透明时,掩盖丑闻只会增添社会大众的好奇心。对于像蔡细历这种公众人物来说,只要政敌进一步把他的性爱录像放上网络,而他却故作无知,不但会被社会大众视为虚伪,还会给人当政坛小丑。他解开色情光碟谜底,也等于解开了大众的好奇,并由此积极介入课题的讨论方向。

媒体肯定蔡细历政绩

这种正面态度回应负面消息的方式,是各个政党和民间团体值得学习的一门政治公关手腕。过去,执政党、在野党和民间团体,都习惯利用人情说服或者权力施压等手段,直接干预媒体的新闻运作。大大小小的政府、非政府团体,均渴望成为媒体总编辑,指挥媒体做事,显示马来西亚社会缺乏民主作风、理性辩论能力薄弱。以开放态度面对资讯流通,不但符合民主原则,也有助于打开课题的辩论空间,容易赢得新闻界、舆论界的尊重。

新海峡时报集团副主席卡里慕拉哈山(Kalimullah Hassan)在1月2日《新海峡时报》一篇即时评论里,即高度评价蔡细历(右图),称他“在马来西亚政治建立了‘勇于认错、敢于承当’的正面政治文化”。其他中英文报章同一天也罗列了蔡细历任职卫生部长期间的许多政绩,并表示无限同情。

蔡细历担任卫生部长期间,虽然宣布了不少好的卫生管理政策,但在执法方面却无法真正落实贯彻,以致多流于口号。因此,媒体在他承认犯错后,给于他的政绩光环,可以说是基于同情和赞赏他的勇气和坦白。

唯独可惜的是,纵然媒体的同情为他累积了不少资本,但该资本还是不足以让他面对党内的竞争压力,迫使他在1月3日下午宣布辞去所有公职和党职。

政坛弥漫泛道德化风气

从蔡细历的辞职来看,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基于国阵和马华高层施压,如果他辞职的原由是“道德不良、私人行为不检”,而不是因为他犯法(比如强暴光碟中的女性)或者是滥用公职权限(比如利用国家资源给予女方好处、以官车去和女方会面、用公帐开房等等,这个部分讨论请看唐南发评论文章《蔡细历性爱风波:私德或公共利益?》),那么他的道歉在政治上所立下的良好标杆,恐怕敌不过这起事件继续引发的道德控制(moral policing)。

遭政敌利用私德来攻击对付,蔡细历不是第一个。1998年马哈迪以“肛交”和“同性恋”罪名对付安华、2001年前巫统女青团团长阿查丽娜被政敌“抹黑”为女同志、2006年回教党党报《哈拉卡》刊登阿都拉手搭杨紫琼肩膀(左图)打击阿都拉形象、人民公正党妇女组主席朱艾达(Zuraida Kamaruddin)和民主行动党副秘书长章瑛发文告以蔡细历须忠于配偶为由促请蔡细历辞职等等,均显示马来西亚政坛长期以来的泛道德化风气,缺乏成熟的民主社会对公共课题所应有的关怀和辩论能力。

妇运老将再顿卡欣(Zaitun Kassim)接受《太阳报》(theSun访问时表示,“外遇不过是个体的责任问题,不是罪行,不管我们同意与否,它应该是隐私的一部分”,侵犯隐私或监视文化更值得我们关心。唯再顿的声音,跟那些活跃于政坛的女性似乎有点距离。

在野党阵营的女性为蔡细历的妻子黃薛卿和光碟女主角叫屈,并要求男人忠于女性伴侣,显示这些经常“代表女人”说话的声音,仍然停留在限制或控制男性。他们似乎忽略了从女性自主的角度,思考如何积极发展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按照惯例被动地宽恕、原谅、接纳“回头”、“懊悔”的丈夫。女人固然可以选择原谅或不原谅,但那应该是自觉自主的道德抉择,而非驯服于外在社会的要求。女人要怎样的家庭、性关系、伴侣,这些攸关性别平等的关键权利,都不是被动地给予,而是历经艰辛的自我发展与社会改造完成。

简单来说,蔡细历的政敌利用外遇光碟对付他,除了严重侵犯隐私外,其实也是整体政坛的泛道德文化所促成。长久以来的高压政治手段和(假)道德净化游戏,已经使得马来西亚社会习于偷窥身边大大小小人物的隐私,以满足一己的道德优越感及弥补自身在政治上的无能为力。

输了官职,赢了尊敬

如果国阵政府没有拿出证据向社会大众清楚交待,蔡细历辞官是因为滥权、贪腐或犯法,那么蔡细历的“谢罪”恐怕将进一步巩固政坛侵犯隐私的作风。这也表示,第12届大选来临之前,国阵不会放弃其虚伪的“泛道德政治作风”,这些作风包括持续扫荡夜店、突袭餐馆、检查女性回教徒的衣着等。蔡细历政敌手上那把利剑,与其说是色情光碟,不如说是泛道德和虚伪的政治文化。

蔡细历虽然输了官职,但是其透明作风,却是马来西亚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正面标杆,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和尊敬。尽管他自我嘲讽“诚实未必带来回报”,但所谓的回报不应该是留住官位或保住党职而已,而是换来警惕,让马来西亚社会意识到道德指控压倒隐私的不良后果。

至于那些继续沿用道德口号和标签的党团、人士,不但捆绑了自己,也模糊了公共利益和私人道德的界限,助长道德高压的恐怖气氛,妨害马来西亚社会的隐私空间及侵犯个体道德抉择的权利。正是这样的道德高压和身体监控系统,喂养了那些躲在暗处捕抓情侣在公共场所牵手的变态官员。媒体长久以来以膻色腥手法报道各类社会、政治新闻,也是这种窥视隐私和监控身体的文化共犯。

反讽的是,这类监控身体的文化论述,使得我们的媒体充斥着(反)肉欲的新闻,公共论述反而隐而不见。难怪马来西亚阅听人会变成如此嗜肉体、好隐私的读者和观众。

傅向红是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委员。


点击阅读全文

Saturday, January 05, 2008

[当今大马] 承认蔡细历事件对国阵有冲击 首相促媒体停止揣测偷拍黑手

以下文章《承认蔡细历事件对国阵有冲击 首相促媒体停止揣测偷拍黑手》转载自《当今大马》。

※杨凯斌与黄凌风

首相阿都拉昨午在首相署,会见各报总编辑和电子媒体主管时,呼吁媒体勿再渲染和揣测,究竟偷拍的幕后黑手和策划者。

据悉,首相阿都拉原定在昨日下午3时召见各报总编辑和电子媒体主管,但是他却迟了约40分钟才现身。

在为时大约40分钟的会面中,首相开始时向媒体主管汇报关于国内油价与物价的课题,包括解释目前政府正承担极大的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压力,但并未表明何时将会宣布燃油涨价。

首相是在会面临结束前,才宣布本身已经委任马华总会长兼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黄家定暂时兼任代卫生部长一职,以暂代在本周三呈辞的蔡细历的空缺。

阿都拉不忘劝告主流媒体,勿过度渲染蔡细历性爱光碟事件,包括揣测偷拍蔡细历的幕后黑手和策划者。他承认蔡细历性爱光碟事件,的确对国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阿都拉表示既然蔡细历已经辞职,就让时间把这件事件的影响消磨掉。

主流媒体避免触及讽当权派言论

据悉,一些主流媒体已经把首相的指示传达下去,要求新闻及评论文章尽量避免触及蔡细历的性爱光碟丑闻,尤其是蔡细历在呈辞后,近来不断透过媒体对马华当权派做出的明讥暗讽言论。

而蔡细历在连日不断高调对外发言,攻占媒体封面版位后,在昨日--最后一日回返卫生部收拾东西时,却突然封嘴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并低调回避记者,只愿意接受彭博社记者的专访。

翁诗杰却促细历说明政治阴谋论

然而据说最有可能接任卫生部长职的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兼马华副总会长翁诗杰,却呼吁蔡细历说明,他在日前的记者会上指其遭偷拍事件是有策划的政治阴谋论。翁诗杰表示,作为马华一份子,他愿闻其详,以此作为一个警惕性的官场反面教材。

而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于也发表文告,呼吁蔡细历听取翁诗杰的忠告,同时符膺黄家定所宣扬的健康政治文化,揭发促使其下台的罪魁祸首。

他指出,马华柔佛州联委会署理主席及马华拉美士区会主席陈国煌早前申诉蔡细历“被一些人背后插刀以摧毁其政治前途”,更特别促请马华(而不是警察)立刻对付所有涉及制作与派发色情光碟的人士。当然,只有马华内部的政敌,才有机会向蔡细历背后插刀。

林冠英说,翁诗杰(左图)指本身及大众都想知道:谁是偷拍色情光碟的幕后主谋?民主行动党认同翁诗杰所说,若蔡细历能够揭发更多的细节,将有助于停止这种卑鄙的行为,同时制止这种负面的政治文化在我国衍生。

另一方面,根据《星洲日报》报道,峇株巴辖马华区会及社团也将在今晚7时30分在峇株中华商会,举行一项支持及欢迎蔡细历回乡的活动。这也是蔡细历在呈辞后,首次出席公开活动,并回到发生偷拍地点的峇株巴辖。

此外,大会也将在现场发起一项签名活动,以期劝服蔡氏改变初衷收回辞呈,并继续留任他已在位23年的马华峇株巴辖区会主席一职。

马华峇株区会也希望能够透过报章,呼吁本地的华团领袖、社团代表及广大市民,踊跃出席这项活动,以行动直接向蔡氏表示支持及欢迎。

由于峇株巴辖是蔡氏的家乡,也是蔡氏政治生涯的起跑点,因此预料这项活动将会获得众多的蔡氏支持者到场挺蔡。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