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6, 2007

[明报星洲合并] 媒体帝国的文化论述策略

※ 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

2007年华人新年前夕,马来西亚木材及媒体大亨张晓卿毅然宣布合并其控制的三家媒体集团,即香港的“明报集团”与马 来西亚的“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集团”。4月23日,三家媒体集团签署协议,计划成事。此前,该消息已掀起一股涟漪,有人谓之马来西亚的中文媒体将 走向国际云云。

在一片迎向全球竞争的欢呼声中,不少大马华人沉醉于张氏“引领华人媒体”、“抗衡西方媒体”的“壮志”,好似自己的权益就要因为张先生个人的商业帝国向全球 扩张而获保障。就连从来不为老板在国内垄断中文报章行为辩护的《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文报的明天〉(《星洲日报》,2007年1 月31日)中,也大谈大马中文平面媒体迎向全球的好处。郑氏认为,跨国合并不仅意味着走出国内中文市场寡小的限制,同时也是中文媒体转型的契机,用以让中 文媒体永续经营,是“坐上经济列车,开拓文化版图”。

图奠造华人及中华文化代言人形象

张氏与他旗下的媒体文化人为自己打造的中华文化代言人形象,受到部分华人欢迎不无原因。自独立建国以来,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虽然明定宪法底下各族公民平等,但是执政党团巫统却凭借种族政治,扩张行政权,压制自由民主,逐步边缘化国阵内的其他族群政党以及国内的其他非马来族群。在政治上长期被执政党团边缘化,华 族被迫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在文化上则仰望神洲聊以自慰。张氏媒体帝国喊出“面向全球”与“发扬中华文化”的口号,正好符合不少大马华人的渴望与期待。

张氏旗下的《星洲日报》和《亚洲周刊》皆擅长打造“发扬中华文化的光环”。对张晓卿的文化形象帮助最大的,包括《星洲日报》于1991年设立的“花踪文学奖”。“花踪”鼓励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并于2001年走向国际,增设奖项给国外华文作家参加,邀请中港台文学、文化明星来马,包括龙应台、南方朔、杨 照、陶杰等,并大量转载他们的作品。该报亦曾经在2004年11月借用台湾著名的文化评论人龙应台,向首相阿都拉巴达威“传达”马华作家的能力比香港、新 加坡强,呼吁阿都拉给予马华作家更多支持。张氏名下通销全球的中文时论杂志《亚洲周刊》,亦曾藉马来西亚以外之国家的族群课题,凸显马来西亚的族群问题, 近期之作包括借助印尼新《国籍法》诞生的课题,探讨马来西亚的大学配额制、股权保留制和新经济政策背后所隐含的种族歧视问题,向全球华人揭示马来西亚政府 优待马来人,边缘化非马来族群的问题(《亚洲周刊》,2007年1月21日)。

只敢在国外放话,不敢在国内张声

以上例子,均可视为张氏及其媒体帝国,为自己奠下华人及中华文化代言人形象的实际作为。但是这种藉由跨国文化评论人和跨国时论杂志向马来西亚政府施压的做法,恰恰凸显张氏在国内政治论坛上的缺席。“面向全球”与“发扬中华文化”的口号,符合张晓卿个人的跨国商业利益和文化形象,却吊诡地与马来西亚执政党团在政治上排挤非马来人的议程形成共谋作用。这条文化与经济昌盛之途,竟是马来西亚华人争取政治权益的死胡同,形成张氏媒体帝国只敢在国外放话,不敢在国内张声;对内谈文化,对外批歧视的尴尬局面。

其实,《亚洲周刊》不乏专题探讨马来西亚华族权益问题,设若我们假定《亚洲周刊》在国际上凸显华人权益课题,的确有可能在国内政治产生实际效应。然而,张氏 媒体帝国狭隘的族群利益思维,却不得不让人怀疑它对改善族群关系与公民平等权益有何实际助益?举2007年1月21日的《亚洲周刊》为例,在第57页的 “时人时事”有一则报导题为“两千大马华人示威,抗议政府加过路费”,其中犯了两个错误,一为示威地点(报导指示威地点为双子塔,实为双威金字塔购物中 心。),二为示威者特征(报导指两千名华人,实为华人、马来人与印度人皆有,且以马来人居多)。其实,受过路费上涨影响的, 是所有雪兰莪和吉隆坡的居民,并不限于华人而已。该报导的错误,显示《亚洲周刊》急于符合其华人代言者的形象,竟牺牲了实事求是、追查新闻真相的专业精神。


马来西亚族际关系紧张与华人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日益远离宪法所规定“公民平等”之普世价值 观(universal value)。张氏高喊发扬单一族群文化的作风,若放在国际商品的市场上,我们可以单纯视为对某种特殊品味的喜好与捍卫。但是马来西亚华族或其他非马来民 族的权益问题,却是根植于在地政治(local politics)的问题。利用《亚洲周刊》和跨国评论人凸显华人在国内面对的各种困境,而回避利用国内媒体梳理国内的政治结构问题、忘却普世价值的关怀,不但无法解决华人的困境,还会使得其中文读者远离政治现实,无法为现下的公民不平等局面解套。

打压多元意见,形成媒体帝国一言堂

另外,《星洲日报》的“花踪文学奖”和星期天的副刊,虽然为国内外中文知识界提供舞台与资源,然而整体来看,其经营媒体之缺乏正面典范意义,早已令人诟病: 其与党国政治集团形成“神圣同盟”,联合收购媒体竞争对手,导致威权党国势力介入媒体,随后并对新生媒体施加不公平竞争压制,中文报业旧有相对独立与多元 竞争的机制于焉崩溃;封杀争取新闻自由团体的消息;拒绝刊登猪农广告;因NTV7报导反垄断专题而拒绝刊登该台节目简介;敌视网络媒体;“沟通平台”编辑 允许读者任意以不同化名抨击质疑媒体垄断者,却拒绝刊登回应者的理性言论。这都在在显示它无法承载自由多元差异的声音,俨然以垄断中文报业之力量,形成媒体帝国一言堂。

张晓卿矢言以垄断国内中文平面媒体来发扬中华文化,但张氏若真的要能为马来西亚华人代言,其媒体集团除了要能“坐上经济列车,开拓文化版图”,还要在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网络中,坚持追查真相,不典当新闻专业,不惧于向执政党团的族群偏差政策与威权政治进言;要勇于让旗下的马来西亚报章监督国内的东方威权政体,使之回归联邦宪法所主张的自由民主体制;除了为中文创作提供平台,还必须摈弃“沟通平台”式打压差异意见的做法。否则,张晓卿从垄断马来西亚中文平面 媒体到合并跨国中文媒体的计划,充其量是挟持垄断后的财力和文化资本,谋求个人商业集团走向国际化的私欲满足,根本谈不上对在地的族群政治与威权政治有何改善,更遑论树立媒体独立的典范意义。试问,有多少在地的马来西亚公民,面对执政党团的不平等政策之际,可以像张氏一样,夹着雄厚资本走出国际?

张氏的媒体帝国,能否回归媒体专业,发挥监督权力运作的功能,坚持普世原则以达公民平等,并平衡报导华社内部各种差异的意见,一切都得胥视其能否改变其“反西方”、“华人中心”论述策略的外衣,放弃媒体垄断,回归尊重多元差异、自由公平竞争及平实的理性原则。

编按:按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成立于2001年“528报变”期间,立意维护和拓展言论与信息自由以及媒体独立。其网站为http://www.wami528.com


此文章《媒体帝国的文化论述策略》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和《当今大马》。


点击阅读全文

被《正义日报》前辈插刀的评论人和网络媒体


对主张反对媒体垄断的评论人与网络媒体有所不满的林先生,发表了以下言论:

最近,本人浏览了一些标榜言论自由,代表良知和独立的新闻网站.本人发现里面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批评某报社的社长,反对党的心声.这类文章占了全部文章的70'%至80%.也许这些文章在主流媒体没有发表的机会,只好通过网际网络,让这些文章有刊登的一天.

的确我们需要有不同的声音,社会才会进步.但并非全部文章言之有理.读者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不要全单照收.

在大马这片乐土上,还有许多社会问题有待去解决如:教育课题,治安问题,通货膨胀,人民的辛酸,待遇不平等.这些课题有关糸到大众利益.我们与其一味批评某人,不如把开阔视野,实际着手写一些有建设性的文章,呼起社会对此的关注,造福人群.

有些课题是报社不敢深入触及.报馆对种族课题,内安法令,宗教课题,特权课题不能畅谈如常,因为将遭受到对打压,严重的话会封馆.这是他们的苦衷.

但在网际网络上,那些自称维护言论自由的评论家为什么没写这些课题?只会针对垄断课题小题大作.

害群之马到处都有,不能一枝竹杆,打翻整艘船.只因为几个人,就否定前贤留下的文化遗产(报章),是否值得?

要改变情况,一定要着手实践,不只是空淡.


一个不起眼的网络评论人对林先生言论的回应:

敢问林先生,您在上文中所提及的网站,有厚颜的自我标榜为“代表良知”吗?

还是只有大报自我标榜,自吹自擂:“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立足诚信”、”“情意想随”?

林先生又提到,“我们与其一味批评某人,不如把开阔视野,实际着手写一些有建设性的文章,呼起社会对此的关注,造福人群?”

我的疑问是:批评一定等同于毫无根据的指责吗?批评一定代表没有视野吗?批评就不能造福人群吗?这些网站的批评有根据和道理吗?如果有的话,为什么网站发出的批评就不能唤起社会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并造福人群?

没有揭弊和批评,你要如何知道国家体制和社会发生了什么缺陷,需要正视以尽快纠正?没有批评,一味的歌功颂德,政府要如何知道它其实用了错误的方法来制定和执行影响全民的公共政策?

如果批评言之有物,干吗我们要介意批评的对象大都针对政府和某个媒体老板?我们干吗要介意批评的言论是来自反对党人士和罢写四大报的评论人?

如果政府和《正义日报》的社长一再犯错却又一直透过主流媒体和属下的报章掩盖弊端,文过饰非,网站穷追不舍的揭露和批判,以让更多人民知晓政商勾结典当公益的真相,有什么不好?

再来,让我们进一步追问:这些网站就只刊登批评政府和《正义日报》社长的新闻吗?还是,在主流报章多年灌输仅只一方立场的潜移默化之下,林先生已经习惯了主流媒体和《正义日报》里头极少批评政府和完全一面倒捧老板大脚文章的编采风格;以致林先生偶尔浏览互联网,看到几则批评政府和《正义日报》社长伪善和破坏公众知情权的评论,就觉得“不得了咯!奴民哪里可以向国家皇帝和媒体皇帝造反!”?

林先生更提到,“有些课题是报社不敢深入触及.报馆对种族课题,内安法令,宗教课题,特权课题不能畅谈如常,因为将遭受到对打压,严重的话会封馆.这是他们的苦衷. ”

对于这一点,我不得不提醒林先生千万不要被报社专以冠冕之词掩饰报馆编辑专业判断能力有限、又惯于自我设限的修辞伎俩给蒙蔽了,然后把他们不刊登以上议题新闻的责任,全都赖给国安部和政治人物对新闻自由的干预。您知不知道您所提及的“种族课题,内安法令,宗教课题,特权课题等”,英文报《太阳报》皆有长期大篇幅的深入报导?

难道《太阳报》就不受政府的恶法钳制,不用每年更新出版与印刷执照吗?如果不是那样一回事的话,那么,既然中文报与英文报都同样处在恶劣的新闻大环境中作业,为什么《太阳报》可以做到对以上议题广泛的报导,而《正义日报》却做不到?难道这不是因为《正义日报》的老板和高层编辑较功利、短视,并且缺乏媒体专业的道德勇气与担当吗?

还有,《正义日报》还封杀评论人和民间反对媒体垄断的新闻、怠慢刊登不利张晓卿策略伙伴马华公会形象的新闻、封杀NTV7的节目简介(不是节目表,不要搞混)、化名各种动物的名称来自吹自擂与污蔑媒体老板和高层不喜的评论人等等,这些玷污“正义之名”和典当报格的恶心举措,难道都是国安部和巫统强迫《正义日报》的编辑和记者们这么做的?因此,网站媒体和评论人将这些报社高层的低劣行径揭发的评论和批评,都是不好、不厚道的?这是林先生的思考逻辑吗?


另外,林先生还说了一句蛮有意思的话:“害群之马到处都有,不能一枝竹杆,打翻整艘船”。

不过,我感到奇怪。自从去年民间反垄断风潮吹起以来,评论人只针对串谋马华公会并吞南洋报业的张晓卿、扮猫扮狗扮鹿扮大象的《正义日报》前辈发出声讨,并没有指责任何其他《正义日报》的员工,甚至除了《正义日报》几位戴着文化高帽实际上没有文化修养可言的报界前辈外,其他同样为张晓卿所有的三家报社报几乎都不曾被批评过多少次。

反而是《正义日报》的高层编辑和被《正义日报》文宣洗脑的《正义日报》读者们多次尝试以一枝竹杆打翻整艘船,把网络媒体的文章都说成是无的放矢、只会批评和指针对张晓卿与《正义日报》的无理指责。

说了这么多,我本身还能尝试在一定的层度上容忍网络媒体被政客和报阀污名化,我只是无法不担心,拥有百万读者的媒体高层编辑恶人先告状都让林先生这么确信不疑了,倘若它为了让商业帝国的合并和扩张利益不受政府阻挠,而存心掩盖政府贪腐的新闻,把政府描绘成再世尧舜的话,林先生还有广大不曾接触其他资讯管道的一般中文报读者群们,又怎会质疑《正义日报》和政府无时无刻为国为民的“多番好意”呢?别忘了,对政府体制腐败与社会病态的罔闻和罔顾,等同于错过了对影响公众的弊端作出及时修正的契机!


最后,我不得不对林先生充满《正义日报》口吻的经典诘问:“要改变情况,一定要着手实践,不只是空淡”,表达我对您孤陋寡闻,只凭中文报片面之词就武断的指责他人态度感到极度的遗憾。

自6年前成立以来,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几乎每一年遇到政府利用高压手段来打压任何媒体集团或个人的言论自由,甚至是最近一年来每每面对选举制度不公、非回教徒的信仰自由权益遭到侵蚀、执法官员粗暴对待平民侵犯人权、政府对非国语源流教育不公的政策等,都作出超越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层次的具体行动,发起或参与联署备忘录、甚至亲自到国会或部长办公楼要求会见政府决策官员,施压政府废除钳制媒体自由的恶法、公平对待各族群和宗教的人民、停止打压公民社会等。部分WAMI成员更不惜自掏腰包租借场地举办探讨各种公共议题的公开讲座以开启民智。

以上所述有哪一项不是林兄所说的“着手实践,不只是空淡”?每年联署呼吁政府废除钳制媒体恶法备忘录的人,从来就没有《正义日报》的老板和前辈们的名字,他们就只会借用媒体恶法和政府的管制来作为公然封杀任何不喜之人和团体种种卑劣勾当的借口。有时,我真怀疑他们和政府一样,都不希望媒体恶法被废除,因为那样他们会少了很多封杀评论人后就抬出政府和恶法来做挡箭牌的托词!

更令人倒胃的是,《正义日报》的前辈不与评论人、网络媒体和部落格一同寻求更开阔的言论空间也就算了,还屡次反过来借用报纸的珍贵版位在评论人和网络媒体舆论界的背后插刀,鼓吹政府应该管制和对付网络媒体和部落客!这就是林先生您所谓“自称维护言论自由的,却不理其他课题,只会针对垄断课题小题大作”的评论家遭到主流媒体一再暗算后,你所得到的刻板印象!


点击阅读全文

Monday, April 23,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星洲南洋明报今签下合并协议 星洲媒体王国放眼多媒体市场

以下文章《星洲南洋明报今签下合并协议 星洲媒体王国放眼多媒体市场》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陈子莹

尽管张晓卿控制的媒体集团之合并遭到本地华社的极力反对,星洲媒体集团今天顺利与南洋报业控股(Nanyang Press Holdings)以及香港明报集团,签署合并协议,为其打造中文媒体王国的计划,踏出了实质的一步。

这项合并整合活动,预料将会在明年(2008年)完成,届时,整合后的媒体业务,将会以明报的名义,在香港和吉隆坡交易所上市。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不排除在整合活动完成后,该公司可能申请将上市公司的名称,由明报转换为星洲。

该公司预计在今年九月份,可以取得马来西亚各有关机构的批准,并且在今年11月召开星洲媒体集团以及南洋报业控股的股东特别大会(EGM),以征求小股东们的同意,并且在今年12月中,取得高庭的批准。沈赛芬指出,该公司很有信心,可以获得大部分股东的同意,以通过这项合并计划。

合并以后,张晓卿以及相关人士将会控制其中的52%股权;而为了遵守马来西亚的上市条例,这家双边上市公司,也必须符合30%土著股权的规定。从股权结构看来,流通于非土著公众投资者的份额,仅有18%。

不排除进军广播业

合并后的星洲旗下媒体机构,成为中国以外最大的中文媒体集团,壮大声势后的合并体,也会向多媒体资讯服务进军,因此,不排除会进一步把业务扩大至广播业。沈赛芬在签约仪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既然该公司有意思要进军多媒体资讯业,如果广播业有一个良机,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涉足多媒体资讯服务,沈赛芬也向媒体表示,凭着壮大后的声势,该公司会在其他有显著中文市场的海外市场,寻找商机;具有潜质的目标是欧洲和澳洲市场。除了在现有的业务中取得成长,该公司也会寻求通过合并,进一步扩大集团业务。

南洋2008财政年转亏为盈

甫在4月3日上任的南洋报业控股执行主席的梁祺祥也在会上说,目前面对亏损的南洋报业控股,预料可在2008财政年转亏为盈。他继称:“我们(董事局)已经看过了南洋的财务报告,总结认为南洋可以在2008财政年转亏为盈。”

南洋报业控股的财政结算日是6月30日,根据已公布的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上半年的业绩,南洋报业控股的亏损是马币901万2000元。

沈赛芬也表示,该公司在合并后会有一个正式的董事局,而旗下主要三家媒体集团的代表,都会在这个董事局内。至于合并后是否会削减员工或是实施自愿离职计划(VSS),她则表示合并后的媒体集团,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因此,该公司计划给予这些员工再培训,以便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执行任务。以目前的状况看来,合并后的星洲旗下媒体机构,会有超过5300名员工。

星洲媒体集团在今年一月杪,献议股东以每股马币四元交换明报集团每股港币2元70分新股;相等于以每3.30股明报集团股票对换一股星洲媒体股票。明报新股每股面值港币10分。此外,所有南洋报业股东也将献议以每股马币4元20分的价格,交换明报集团每股港币2元70分的新股;相等于以每3.47股交换一股明报新股。

换股后,星洲媒体集团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地位转换给明报。明报是目前在香港股票交易所(HKEx)上市,合并整合后,将会在马来西亚和香港两地挂牌交易(dual listing);这也是马来西亚交易所史上第一宗双边上市的案例。【点击:张晓卿旗下媒体业务大整合星洲南洋除牌并入明报】

双边挂牌:仅能有30%股份在港交易

根据负责主理这宗合并案的国际联昌证券银行主管陈骏贤,双边上市意即该公司的股东可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以及香港交易所,买卖公司的股票。不过,根据马来西亚的条例,在马挂牌的公司,只能将公司市值最多30%的股份,在海外市场交易;这也意味着合并后的星洲旗下媒体公司,只能有顶多30%的股份在香港交易所交易,其余的70%股票,将会留在吉隆坡交易所。

由于是双边上市,所以沈赛芬也透露,该公司将会在这两个地方,都设立总办事处。

该集团献议整合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全球中文媒体集团,以便崛起成为世界其中一个最大的中文印刷媒体的平台。完成整合之后,三集团合为一体的巨无霸公司将在马来西亚、香港、美国、加拿大和中国拥有、操作及印刷主要中文报章和杂志。整合后,每日在该集团名下所出版的刊物,将会超过100万本。

今天由星洲媒体集团主催的签约仪式,除了集合了以及本地四大报(《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以及香港明报的高层,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也出席了这场盛会,同时更请来了CIMB银行董事经理纳西尔(Nazir Razak,现任副首相纳吉的胞弟)出席,CIMB银行旗下的联昌国际证券银行,也是这项并购案的主理银行。

自从张晓卿控制南洋报业控股以及合并计划浮出台面后,本地华社就以反对媒体垄断的理由,抗议张晓卿一人掌控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多家主流报章,发动了黄丝带运动,除了撰写文章以及联署抗议,更到星洲报社四地的办事处静坐抗议。

【点击:报业大鳄张晓卿系列报道】


点击阅读全文

Thursday, April 19, 2007

[当今大马] 宣布颜振浩呈辞下月正式生效 南洋接受与星洲明报合并献议

以下文章《宣布颜振浩呈辞下月正式生效 南洋接受与星洲明报合并献议》转载自《当今大马》。

南洋报业控股今日宣布,董事局已经接受颜振浩(左图)辞去集团董事经理兼集团总执行长和董事的职位,并且从2007年5月16日起生效。

这也证实了《当今大马》前日的独家报道,指最近刚在4月3日委任新任董事主席梁祺祥的南洋报业控股,或再有人事异动的消息。由于入主南洋不到1年又2个月的颜振浩自4月16日开始就“请假”一个月,使到他即将辞职的传闻,传遍中文媒体界。

南洋报业控股今日向大马交易所发表文告,指董事局在今日举行会议上,决定接受颜振浩的呈辞,并於2007年5月16日起生效。现年59岁的颜振浩,是辞去他所担任的集团董事经理兼集团总执行长和董事的职位。

明报今年1月提出合并献议

此外,同属媒体大亨张晓卿的星洲媒体集团也宣布,南洋报业已经接受与星洲媒体集团和香港明报企业的合并献议

香港明报集团是於今年1月献议与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合并,统揽大马四大中文报章在同一屋檐下,建立其中一家最大的全球中文媒体集团。

张晓卿也是星洲媒体集团和明报集团的最大股东兼董事主席。他所控制的Ezywood Options私人有限公司于去年10月17日收购南洋报业21.02%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44.76%的南洋报业股权,一举成为南洋报业控股的最大股东,目前正在进行全面献购。

星洲媒体与南洋报业在完成合并后将被除牌,而明报企业将取代星洲媒体的地位,在大马股票交易所上市。在这三家媒体集团完成合并后,张晓卿仍然将会是这个新媒体集团的最大股东。

早前传梁祺祥取代黄思华获证实

媒体界早前频频流传南洋报业控股高层人事异动的消息,包括梁祺祥取代马华公会委派的前任执行主席黄思华,以及星洲媒体旗下《光明日报》总编辑叶宁将调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惟截至目前为止,只有梁祺祥取代黄思华一事已经获得证实。

已在《星洲日报》服务了22年的颜振浩,於去年2月16日辞去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的职务,同年3月1日到南洋报业控股出任代集团董事经理,同年6月1日正式出任集团董事经理,取代任期届满引退的前董事经理刘炳权。

颜 振浩是在1984年加入星洲媒体集团,曾出任不同的管理及主管职位,并在1999年9月30日受委进入董事局,同时也是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他曾涉及不同的 领域,包括油棕、制药及光纤业。在星洲媒体集团挂牌上市前,颜振浩是《星洲日报》总执行长。他目前也是马来西亚新闻社(马新社)董事局成员,以及数家私人 公司的董事。


点击阅读全文

Thursday, April 12,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我对华文报的一些期许

以下文章《我对华文报的一些期许》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唐南发

1978年,两德尚未统一,高大阴森的柏林围墙依然堵住城东居民的资讯管道。仅仅一剑之遥的城西,却是战后西德学生和社会运动的滥觞。极端左翼的暴力行为迫使中间偏左的人士结合起来,催生了以和平自由和人道主义为依归的《每日新闻》(Die Tageszeitung, http://www.taz.de)。如今柏林围墙早已走入历史,《每日新闻》依然在当地的舆论导向上扮演关键角色,从政和当政者皆不敢轻视之。让人惊讶的是,《每日新闻》的报份仅维持在每天六万份左右,就大柏林地区近四百万的人口而言,这个数字确实微不足道,但其方针和内容对政策的影响却是无法量化的。

1987年秋,英国一群新闻从业员因为不屈从报界钜子梅铎(Rupert Murdoch)企图主导中间偏右读者市场的野心,也看不惯他打压工会的作风,毅然从梅铎所拥有的《泰晤士报》(The Times)出走,并另起炉灶。同年十月,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报(broadsheet)---《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http://www.independent.co.uk)正式问世,且锁定中间偏左的自由派读者市场。短短三年内,《独立报》就站稳脚跟,在1990年达到日销40万份左右。尽管199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市场结构的变化,加上内部管理机制的问题,销量一度跌至关键的20万以下,《独立报》当前每天22万的报份仍属理想。《独立报》高层更记取遭梅铎打压剥削的经历,尽量给予员工符合市场的待遇和条件,和报业工会保持良好关系,也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柏林的《每日新闻》和伦敦的《独立报》的共同特点是市场目标明确,彼此皆诉诸于各自地区中间偏左,意识形态倾向自由主义的所谓精英读者群,其中包括了妇女,弱势群体,少数族群(《每日新闻》不时以其为数可观的土耳其和库尔德裔读者为荣) ,以及其他对社会议题,特别是环保有承担的人士。

除此之外,这两份报章在新闻处理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因为了解本身在资金,硬体和人力方面无法同其他财雄势大的对手竞争,因此选择以议题为导向(issue -based) ,《每日新闻》尤其如此。这么一来,它们不必穷于奔波,终日担心跑漏新闻而要求巨细靡遗,最终反而无法建立本身的特色,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上遭边缘化。例如本周,当其他报章为了获得伊朗释放的15名英国水兵是否应该将经历卖给媒体而吵得不可开交之际,《独立报》封面头条以醒目的字眼提醒读者究竟英国的土地为哪些阶层和背景的人士所拥有,从而带出来土地是否均分的问题。

议题导向 《太阳报》败部复活

说到底,有市场的新闻未必攸关民生;冷门的议题不表示它没有上头版的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重大议题设有固定立场,并通过深入报导和分析来影响读者,更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尊重对手的立场,不诉诸低俗宣泄的文字加以人身攻击,这些都是《每日新闻》和《独立报》的共同特色。

在马来西亚,隐约带有上述两份报章影子的大概就是《太阳报》(The Sun) 。四年前该报大幅度裁员,缩减运作,并转成免费派送的举动让市场震惊,更有人预测太阳会从此西沉。没想到这家报纸在以非常手段渡过非常时期之后竟然败部复活,而且其议题导向日趋明显,摆明锁定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中产阶级和上班族,最近其总编辑更对报纸在数年内转亏为盈充满信心。

在重大的社会议题上,《太阳报》持续专业跟进,逐渐赢得一些宗教和社会团体的青睐。就我所知,长期寄望《星报》的教会机构,已经开始认定在捍卫我国世俗宪法的斗争中,《太阳报》是不可或缺的战友。我也亲身感受到最近吡叻皇储有关回归宪法以寻求族群合一的演讲之后,《太阳报》的大篇幅报导如何在我的一些同事和教会之间引起积极的回响。

我国报业环境先天条件不足,首先就有名目繁多的恶法卡在新闻工作者的脖子上。纵使如此,还是有位《太阳报》的记者朋友告诉我,上司的信任和其所给予的自由度是她每天采访,处理和分析新闻的推动力。客观限制是每家报纸都要面对的,但其中就有人敢担待责任,放手让下属去做,不会动辄引用“接到官方的电话或信函”作为托词。

另一方面,又有将媒体视为民族和文化传承,甚至扬名立万管道的办报人和广大读者群。而最让人担忧的,还是有个人将私人恩怨通过报章这个公共场域进行较量的现象,若长期如此,只能使原来已经恶质的华文报业环境每况愈下。

英文报能 中文报不能?

面对如此不堪的景象,我不晓得个人要求看到一份类似《每日新闻》、《独立报》或《太阳报》的华文报会不会是一种奢望或苛求。我只是希望,任何报章在探讨所谓的内容改革之时,能把这个方面也列入考量,毕竟办报是一份承担和使命。如果我们希望透过它来参与国家的政治,就不能等闲看待这份很多时候都不容小觑的责任。如曾经受北京大学礼遇的傅斯年所言,在国家环境恶劣之时,“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

纵使如此,我还是肯定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争取空间和尝试突破禁区的新闻尖兵。无论从电视,电台,报章到近日不断面对官方污蔑的互联网,我们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人,但他们也需要社会和读者的认可和鼓励,才能继续一场持久的战斗。《每日新闻》的面市和《独立报》的诞生既是回应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状况,也是社会运动和读者期许的结果。《太阳报》今天在我国的好景,不免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但它能否持续在这个方向前进也有赖读者和社会的支持和回应。

我个人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减少烟硝弹味,增加理性、公平、勇气和信心,看清社会和政治现况谨慎开拓空间营造舆论的华文报业。储安平在办《观察》杂志之时尽管对专制独裁的国民党深痛恶绝,对新闻界却始终保持很高的期望,就是“在要求一个有风度的政治之前,得先要求一个有风度的舆论”。没有这样一个意愿,开再多的沟通平台,设最多的总社线上,除了耍耍嘴皮,自吹自擂,发发劳骚,吐吐苦水之外,对报业长久的建树恐怕不大。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既然同样面对困境的英语社群可以有《太阳报》,资源并不缺乏的华语社群何以不能?如果我们为华文国际地位水涨船高而振奋,却看不到在国内办一份以扎实内容引导舆论,但非曲高和寡的华文报的可能,会否显得有些妄自菲薄了?


点击阅读全文

Monday, April 09, 2007

[当今读者来函] 东方日报改革刍议

以下文章《东方日报改革刍议》转载自《当今大马》。

※黄业华

曾经和朋友说:“中文报中东方最有营养”,这是相当主观的意见,其他中文报当然也有营养,可是没我要的维他命。实际上,“有营养”的只是几个部分:名家、文荟、江渚长谈、专题和东方大讲堂。 其他部分没有营养吗?

副刊、财经和娱乐我少看,只能确定一个部分肯定没有营养。不只没有营养,甚至高度缺乏基本维持健康所需的元素,一如骨骼无法吸收足够的钙质,血液缺乏运输氧气的红血球,那就是东方的新闻。新闻是东方最弱的一环,无论是国内版还是地方版,四年来除了偶尔有些素质不错的专访之外,内容的质与量一直不见提升,同时阅读几份报纸的人可以轻易做出这样的判断--除了涉及张晓卿收购报业的新闻外,东方的新闻素质和尺度远远不及《星洲日报》。

东方多年来咬紧星洲勾结马华和垄断媒体,通过一篇有一篇的访问、专题和评论宣扬媒体独大和垄断的坏处。可是无可否认,即使四大报合并了,星洲媒体集团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5巴仙,星洲的新闻素质没有降低,比自翊独立清流的东方更敢于探测敏感地带,在受国内安全部钳制的状况下更敢于把真相曝露出来。


例子随手捏来都是。反对党发动的反对大道涨价示威,为什么星洲能放在全国版,东方只能下地方版?行动党宣布成立雪州选举委员会,星洲大篇幅报导,东方却冷淡处理?2004年大选,《东方日报》的选举新闻一面倒向国阵,《星洲日报》虽然也不中立,但却还能比较持衡处理反对党新闻。

有好几次,《东方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假象讯息。例如说阿都拉的多个政治承诺已经达成,但避谈警务投诉委员会(IPCMC)至今仍未设立;阿都拉在水灾期间乘风破浪去慰问灾民,但不提那只是首相的“一日灾区游”;刊登阿都拉和全国总警长的合照注明他们是“反贪好伙伴”,即使反贪丑闻一件又一件的爆发,两者并没有采取积极的肃贪措施。《东方日报》是让读者疑惑,这份被四大报围堵,好不容易得见天日的报纸,到底是为人民带来真相,还是粉饰太平?

曾耳闻反对党的朋友说,发给东方的文告,每每不登,星洲则多数会登。这是什么道理呢?东方致力反对媒体垄断,可是在处理新闻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戒慎政治垄断?为什么不尽最大的努力刊登反对党的新闻?为什么一个专业的新闻团队没有意识到牢铐媒体的恶法,商人运用政治压力并吞媒体,都是政治垄断种的因,然后有其果?

过去许多人批评《星洲日报》,但若我们把批评星洲的论点用在东方,是一样行得通的。2005年我在《自由媒体》发表的“这正是个需要英雄的年代!--与萧依钊共勉”一文中,令人遗憾的,许多严厉批判也适用于《东方日报》。

“《星洲日报》敢于举出“情义人间,正义至上”这等高度理想的口号,无疑比其它同期报刊进步和“呼唤”理想。但是若目标远大,却毫无实践,那么终将沦为眼高手低的空想主义者。”

“以《星洲日报》今日的表现,萧女士,请告诉身为读者的我,《星洲日报》在重重法令的限制下,如何消极的“设法靠近圆周”,作了什么促进了言论自由的工作?《星洲日报》又如何积极的提出争取本域言论自由的意见如废除出版和印刷法令等等并身体力行?”

东方没有“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显著箭靶予人攻击,可是他一直以来的形象就是“和星洲对着干的报纸”,对着干的对手道德光环可说只高不低。论实践,《东方日报》连“设法靠近圆周”也无法做到,遑论推动废除法令?

很可惜的,在批评星洲垄断的同时,东方不仅无法证明星洲堕落,还曝露了自己只说不做的窘态。一些从南洋商报和中国报过渡《东方日报》的资深报人如古玉梁、黄明来、潘友来、叶月楣、林伟强等,如果今天他们无法证明《东方日报》的编采团队更优秀,新闻尺度更大素质更佳;许多为他们的遭遇感到不值的关心者,许多期待他们表现的华社诸公,许多从四大报改订东方的读者,他们的支持换回来的不是报纸的品质,而是报纸的正义外衣,岂不悲乎?

政治新闻方面,还有一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东方辟了一个版位,把在朝在野政治人物的文告和短讯意见放在一起,无视不同议题可作不同的新闻处理,加以实地访问和调查,就可翻反映民声和创造社会舆论。这些应该是新闻作业的基本常识。东方吸收了许多《中国报》和《星洲日报》的资深编采人员,如此不专业的做法,的确耐人寻味。

民间社团新闻比较少地雷,可是东方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我在新山的时候,一个华团领导人在我面前说过:“东方实在不行,文教新闻太差了,我订了东方,后来又看回星洲”社团发文告给东方,也有一些莫名其妙不予刊登,听说是版位不够。这个理由有没有逻辑性可言?东方的发行部职员要如何说服中文报读者“垄断的报纸新闻多版位也多,没被垄断的报纸不足新闻少且版位少”?

数个月前,渔民罢捕,政党火上添油,东方国内版和其他中文报没有不同,“据实以报”让民愤不只烧着了渔业局,也羞辱读过调查性新闻报导的新闻工作者。批判渔民无理罢捕的第一把声音,很欣慰的来自东方。可为什么先由名家版,后由专题版刊出,国内版无动于衷?有天我人在槟城,东方北马版刊登槟城消费人协会发表的一篇文告,大意是不认同罢捕,呼吁大家关心鱼产的逐渐减少的事实。当媒体变成渔民的传声筒,这样一把清醒的公民团体的异议声音,竟然被安置在地方版,真是读者的不幸。

社会民生新闻方面,我听过不只一个朋友说过东方的新闻血腥暴力,其中一个说不能让孩子看,又不愿买四大报,所以宁可转订《星报》。凡此种种,显示东方的新闻把关人(选稿下版的编辑)能力不足,既没有媒体作为第四权,为民喉舌,面向国家机器的自觉;也没有平衡报导反对党和民间的新闻,让读者获取客观中立,听到不同角度的声音。

传言东方内部即将重组,启德行老板应该以新闻素质为改组的准绳,要求新的掌舵人一定要交出成绩,不要像咱们的包青天一样只说不做。如果最终B取代A但报纸路线一样,报纸品质没有提升,对读者或业主启德行都没好处。

我在《审思媒体黑暗期》这篇文章中说过:: “……公民社会需要媒体的同时,媒体也需要公民社会,这种互利关系是双方共同协议维持的。报纸需要社会新闻来增加可读性,须要评论文章针砭时事回应世局,须要社团活动来丰富新闻内容;也须要意见领袖的言论与最新课题做意见交锋……”报纸如果做不好公民社会这一块,政治部分又乌烟瘴气,可谓休矣。一份好的报纸,其报社要选能择贤,任用优秀及有愿景的编辑与管理团队,才能改良新闻品质,满足读者的需求。否则即使有些版面表现优异,出来的形象将是摇摆不定,甚至是负面多于正面的。

另一点,《东方日报》要创造中文报的新颖文化,就不该只局限在形式上的改变,例如每则新闻放上记者名字和相片。《东方日报》的待遇与福利不佳,是众知皆闻的,起薪低加薪也低,没有医疗福利等等,使东方的职员流动量大,可参阅《独立新闻在线》的“马儿跑,马儿不吃草”专题系列。

如果启德行打算为东方注入新的文化气息,就应该大刀阔斧改革中文报业跟不上时代的穷文人办报思想,以高薪和优渥的福利留住人才,这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报界也不例外,只有好的粮草和伯乐,才有千里马呀。举例,《星报》员工的待遇是行内翘首,报份也是英文报第一,岂不是一个好例子?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读者来函] 先肯定默默奉献的新闻尖兵!

以下文章《先肯定默默奉献的新闻尖兵!》转载自《当今大马》。

※曾剑鸣

《东方日报》传来人事大变动,有人谓之为爆炸性消息,并把问题焦距于“谁执掌报馆权力”,乃至有小道消息绘声绘影的“派系争斗”云云。然而,这恰恰是遮蔽问题的开始。

撇开这种总是着眼于“权力”问题的恶习,我们为何没有站在读者的立场,追问:我们是不是忘记了,有什么比一份报纸的内容来得更重要?一份报纸究竟凭什么立足市场,究竟一份报纸凭什么赢得读者的支持?

很遗憾的是,这个攸关新闻素质,一家报馆品牌的问题,过去竟然淹没在《东方日报》高亢对外征战的言论中,而如今再度因为人事的纷扰,而被人们忽略。

我以为社会应该明确地传达一个讯息:读者不应也不会对一家报馆的浮夸作风妥协,我们不应该牺牲我们对于新闻品质的要求!换言之,不管《东方日报》任何变动,首先要的就是拿出优良的内容品质来。《东方日报》开报数年,是否应该来个总体检批判其得与失!

这样的要求,对于不管是企图保卫既有权势,还是竞逐权力中心的人都是合理的。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任何一方廉价地动员,为其议程服务。

再者,最无聊的莫过于着眼于所谓的“高层人员”的去职,而忘记了《东方日报》开报以来默默奉献的一批新闻尖兵,这批令人尊敬的新闻工作者长期不辞劳苦付出,不计个人得失,秉持一分简单的信念,就是支撑一份新生媒体,希望为华社提供另一种声音。然而,或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东方日报》一批又一批的新闻工作者默默离开了,当中不乏是因为不堪新生媒体凭借道德光环,而忽略新闻专业工作者的起码尊严与需求。

我以为这时候,最应该获得支持与肯定的不是什么高层人员,而恰恰是这些默默服务的一群新闻专业工作者。我们应该认清,除非这种长期新闻工作者的尊严与需求得到解决,否则任何一方假借这次的人事比变动,诉诸廉价的情绪动员,必然是对新闻工作的最大侮辱!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读者来函] 自发检验媒体是一种进步

以下文章《自发检验媒体是一种进步》转载自《当今大马》。

※Mksow

“我们一直都在解构一个神话,现在是时候解构另一个神话了。”

这一句话,我只赞同一半。

没错,这么多年来,反垄断运动试图解构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神话。然而,在这个解构神话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是否也创造出另一个神话呢?

我的答案非常清楚,没有。所以,如果“另一个神话”是不存在的,我想,后半句是没有意义的。

是的,东方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打算,也从来没有意图以创造神话的方式来打击某个神话,尽管这是一个具煽动能力的方略。我们不打算,也从来没有意图在中文媒体版图中倾向一方以打击另一方,尽管这是一个可迅速建立据地的捷径。我们不打算,也从来没有意图包庇任何有损新闻自由的一方,尽管它是提供平台给我们的朋友。

是的,我们要监督的是整个中文媒体。是的,我们要关注的是整个中文媒体。我们万万不要陷入汉河汉界一切二分的思维之中;我们万万不要陷入敌人盟友的情感喜恶之中;我们万万不要陷入权力争斗的人事纠纷之中。我们要清楚我们要的是什么。

所以,向任何一方提出“读者的期盼”,向任何一方提出“读者的要求”,向任何一方提出“读者的批评”,不仅正常,更是要提倡鼓励。

对于最近有朋友提出要检验东方日报,我极其赞同。这种由读者自发对媒体提出要求和检验,不管对阅读人或被要求的媒体,无异都是一种进步。我期望两者在真诚的交流后,可以使大家在新闻自由强域中拓前一步。


点击阅读全文

Friday, April 06, 2007

[当今大马] 维护发言权及鼓吹部落格风气 全国部落格联盟联盟正式成立

以下文章《维护发言权及鼓吹部落格风气 全国部落格联盟联盟正式成立》转载自《当今大马》。

近期不断遭受政府部长及主流印刷媒体口诛笔伐的部落客,终于在昨日创下历史,召集一场部落客的集会,并成立全国部落格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f Bloggers)以维护部落格的发言权力,以及鼓吹撰写部落格的风气。他们也希望这个全国组织能够扮演与政府或其他机构接触的管道,来提升社会大众对于 部落格的认识。

两被起诉部落客担任领导人

昨日约有60名部落客,聚集在全国新闻从业员俱乐部,成立了以阿希鲁丁阿旦(Ahirudin Attan,左图)及黄泉安(Jeff Ooi)为首的全国部落格联盟组织,并选出了12名国内活跃部落客担任筹委会理事。有关的理事会架构与全国新闻从业员俱乐部理事会架构雷同。

阿希鲁丁阿旦及黄泉安分别是政论部落格Rocky’s BruScreenshot的主持人。这两名政论部落客因常批判新海峡时报集团及阿都拉政府的报道及施政而倍受瞩目,并拥有许多拥趸。两人最近被巫统所拥有的新海峡时报集团起诉诽谤,成为大马第一宗部落客遭起诉诽谤的案件。

他们是遭新海峡时报集团及4名现任及前任编采高层,包括该集团副主席卡里慕拉哈山(Kalimullah Hassan)、总执行长赛法查(Syed Faisal Albar)、集团总编辑希山慕丁昂(Hishamuddin Aun)及前集团编辑布兰登佩雷拉(Brendan Pereira)起诉发表诋毁该报及管理层的网络文章。 目前两人的诽谤案仍在审讯当中。

面对起诉才感到孤立无助

阿西鲁丁指出,当他面对法律起诉行动时,才体会到本身是多么地孤单无助,若有类似的联盟,部落客将能够团结起来维护本身的发言权益。他指出全国部落格联盟准备向社团注册局注册,并征收会员费。

阿西鲁丁也是而前全国报业俱乐部主席及曾经为新海峡时报集团服务长达21年之久。在离职之前,他是《马来邮报》的前执行编辑。


全国部落格联盟联盟也计划主办撰写班,以及为部落客开授有关国内法律的课程。出席有关成立仪式的其他部落客包括前报章总编辑诺惹阿比(Rejal Arbee),前著名电台主持人张家扬(Patrick Teoh)、著名人权工作者黄杰冰以及人权律师玛力应达斯和哈里斯依不拉欣。

部长抨击言论成热门讨论议题

此外,数位部长大力抨击部落客的言论,也成为当日成立仪式的热门议题。

昨日能源、水务及通讯部副部长沙玆曼表示,政府不排除在将来考虑规定所有使用大马部落格的部落客进行注册。不过,他表示,这并不包括使用外国部落格的部落客。

他透露,新加坡和沙地阿拉伯等国家都已开始实施这项政策,就连中国也会“过滤”他们的网站,惟这不一定会发生在大马。他说,在1998年多媒体及通讯法令下,多媒体及通讯委员会可采取适当行动,对付那些提供或刊登具有不良意识和抵触法律内容的部落客。

在继旅游部长东姑安南(Tengku Adnan TengkuMansor)炮轰部落客是骗子及国安部发公函警告勿引述刊登网络媒体及部落格的文章后。新闻部长再努丁(Zainuddin Maidin,左图)也开腔要求国内报章,在撰写新闻时停止引述网站或部落格的消息,因为部落格的消息来源不具权威性。

旅游部长东姑安南是在三八妇女节发表“所有的部落客是骗子,其中有80%的部落客是失业女人”言论后,反击一名印尼女主持人在其部落格上批评旅游局的官僚措施。

《当今大马》也曾独家揭发,国安部曾向国内主流报章发出公函,谕令他们勿引述刊登来自网络媒体及部落格的反政府文章。

这封志期3月13日的公函,是由国安部资深官员仄丁尤索(Che Din Yusof)代表国安部秘书长所签署。

惟仄丁尤索向《当今大马》澄清,他只是“提醒”国内主流报章在引述或刊登网络消息之前必须经过证实,并不是阻止报章引述或刊登所有的网络消息。

当权者近来对网站与部落格的口诛笔伐,已经在虚拟世界引起热烈讨论,一些部落客和时评人纷纷还击,并非议当权者的举动是为了替即将举行的大选进行消毒。他们也呼吁主流媒体应该配合网络媒体群起反抗,向当权者争取更大的言论空间。

前后座俱乐部主席促勿贴“反政府”标签

出席的成立仪式的前国阵后座议员俱乐部主席兼部落客诺哈尼阿末(Ruhanie Ahmad,右图)表示,政府不应该把部落客标签为“反政府”,因为部落客所提出的议题多数悠关国事,反之应该获得政府的留意及关注。

另一名著名的部落客,拉惹贝特拉则认为,全国部落格联盟的成立的意义深长,将能够提醒政府说,网络媒体的力量正日益昌盛。

至于从曼谷远道回国的苏珊隆(Susan Loone,左图)则希望全国部落格联盟的成员将日趋多元化,她指出目前大部分的部落格成员主要是撰写政治议题,并希望能够允许更类型的部落客参与,尤其是女部落客。她是在揶揄曾失言指责80%的部落客是失业女人的旅游部长东姑安南。


点击阅读全文

Tuesday, April 03, 2007

[光华言论] 不如上网看看网络媒体是否如此不堪

以下文章《不如上网看看网络媒体是否如此不堪》转载自《光华日报》。

※庄迪澎

马来西亚的网络媒体在过去一年多来,仿佛“犯小人”,一再成为官方和一些传统媒体口诛笔伐和抹黑;以“树大招风”这句成语形容网络媒体的际遇,不会言过其实。若说1998年的“烈火莫熄”改革运动催化了互联网更为普及,那么这一两年来,堪称网络媒体在我国已开始绽放异彩的时刻了。

网络媒体之所以“树大招风”,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个:

一、它已然成为异议份子的言论天堂。报纸版位有限,言论尺度更有限;能在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不多,能够畅所欲言的作者更少。网络媒体营造了人人可以讲话,而且可以大声讲话的条件。当了22年首相、任内强势操控媒体及打压异议份子的马哈迪,卸任后“顿悟”自己遭政府控制的媒体封杀(虽然没有顿悟他以前也做着如此令他痛恨的事),也“跟风”在互联网发表公开信批评阿都拉巴达威政府,是其中一个具体注脚。

二、让一些“自吹自擂”且不断膨胀的传统媒体尴尬不已。新闻网站图文并茂报道多场抗议大道过路费涨价集会,而且警察粗暴逮捕请愿者的实况,财雄势大的媒体集团派了多名记者和摄影记者在场采访,第二天却只字不提,或以含糊其辞不知所谓的新闻稿敷衍读者,有关集团还能没有一点心虚地自诩“正义至上”或“立足诚信”吗?

三、让“偷吃者”人人自危。最近有匿名网页爆料指副国安部长佐哈里收受马币550万元贿金,释放三名黑帮头目,就是一例。

那些对网络媒体恨得牙痒痒的人,都在伺机不择手段修理网络媒体,最常见的就是抹黑,将各种各类网站一概而论,不区分部落格、新闻网站及匿名网页的性质差异,试图鱼目混珠,误导非网民公众以为互联网上的消息都是没有根据的,有些报纸甚至以此论证“报纸的记者比较专业和负责任”。

佐哈里被爆收受马币550万元是个很好的例子。消息传出后,当事人否认、首相也否认。熟悉马来西亚的政治与法治环境的人应该会想到,高官显要否认贪污舞弊是必然的,但是否真的无辜被抹黑,往往还有待时间证明。不过,有些人和传统媒体就迫不及待的下定论,把官方的否认当真相,然后把食指指向互联网,趁机踩网络媒体一脚。

互联网上当然有恶意抹黑人的贴文,我在2001年积极参与反对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运动后,当时的公共论坛《咖啡店论坛》就出现了许多抹黑我的贴文,甚至把我写成色情小说里的角色。不过,这是互联网独有的吗?非也。印刷术同样可以用来印刷匿名信、匿名书,但你不会因此说:印刷媒体不可靠。

印刷媒体种类繁多,报纸、杂志、书籍、手册,甚至传单;即使同样是报纸,也有严肃和灰黄色小报之分,书籍也有文学巨作和色情小说之别。因此,你不能拿色情小说和文学网站作类比,然后把色情小说当作印刷媒体的代表,并下结论说:你看,互联网较有深度、文化水平比较高。

国内许多伺机贬低新闻网站的人和报纸,正是犯了这种可笑的错误,他们把任何会被咬定或可以被证实“不负责任”、“散播谣言”的网站(不论是公共论坛或部落格)当作“网络媒体”的代表,然后和传统报纸作类比,并下结论说:你看,报纸的记者比较专业和负责任。

还没有上网的普罗大众,与其任由自己被这些传统媒体误导、欺骗,不如身体力行,上网看看网络媒体是不是都像一些报纸所骂的那样不堪。


点击阅读全文

Monday, April 02,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王乃志国会提新闻自由特委会 黄丝带之约召集人赞坐言起行

以下文章《王乃志国会提新闻自由特委会 黄丝带之约召集人赞坐言起行》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去年12月1日“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活动的七名召集人今天高度评价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员王乃志坐言起行,在国会呼吁成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他们认为,王乃志已经为马青团及社青团做了很好的示范,并说马青团尤其应该告别国阵箝制媒体及消灭民声的怯懦形象,做一个敢于在新闻自由状况下接受检验的高素质人民代议士。

“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活动的七名召集人是李凯伦、黄业华、王慧仪、林仕妆、吴仲顺、李发成及赖康辉,他们在去年12月1日成功主办上述活动,共有大约120人赴会,与马华公会派出的马青团代表对话。对话结束时,他们也递交备忘录给马华公会派出的青年团代表,促请马华公会以透明方式出售其在南洋报业控股的剩余股份,但条件是不可售予可能造成垄断局面的媒体首要媒体集团和张晓卿。【点击:120人出席与马华对话之约 促勿售南洋股权给支配性买家


当晚,马青团的三名国会议员王乃志、魏家祥和卢诚国虽然都无法为马华公会划出一个追求新闻自由的大蓝图,不过王乃志(右图左一)承诺会作个人努力,在本届国会召开时,建议国会成立专司新闻自由的国会特选委员会。王乃志是马青团中委。【点击:马华公会虽无新闻自由大蓝图三议员支持设国会特选委员会

两个星期前(3月23日),王乃志在国会呼吁成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并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煽动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内安法令拥有重叠的条款限制媒体。这些法令使媒体自我审查。太多法令造成媒体会接到一些劝告,特别是政治人物,否则就吊销他们的准证。”

促请马青社青辩论有助社会进步辩题

“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活动的七名召集人今天发表联合声明,不但肯定王乃志坐言起行,也提醒最近为了马六甲州马接补选而在媒体互相挑战辩论的马青团及民主行动党社青团,辩论题目必须结合人民议程及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七人认为公民社会有责任促成健康的政治辩论文化,因此向双方建议一个辩题:‘马青与社青,谁是新闻自由改革的推手?’”

他们认为,政治人物应让百姓看到将来的希望,而非过去的辉煌或颓败的历史,所以辩论应该展现一个政党的前瞻思想、远大的目光以及敢于担当、愿意接受检验的文化。所以该辩题应该涵盖三个大纲(一)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推动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二)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协助提呈及通过《资讯自由法令》?(三)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制度化杜绝政党侵入媒体以及官商垄断媒体?

以下是联合声明的全文:

马六甲市国会议员王乃志于三月廿三日在国会呼吁成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他认为:“印刷机与出版法令、煽动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内安法令拥有重叠的条款限制媒体。这些法令使媒体自我审查。太多法令造成媒体会接到一些劝告,特别是政治人物,否则就吊销他们的准证”

我们对王乃志议员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他不只兑现了在黄丝带之约和年轻人喝茶时许下的诺言,也证明了他对新闻自由价值的认可。

2006年12月1日,近百名年轻人出席由七个年轻人发起的“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活动,当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王乃志议员承诺将在2007年国会向最高元首致谢词上,提出设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

王乃志议员做到了,我们绝不吝啬给予优秀、守诺的国阵议员一个热烈的掌声。我们也相信,同时同地答应将支持及推动该特选委员会的卢诚国与魏家祥国会议员,不是忘记了诺言,而是拟好了争取新闻自由的路线图,准备在国会游说其他议员支持,也通过马华四位部长说服内阁成员成立该特选委员会。年轻人并不善忘,我们说过会持续和马华领袖跟进以及支援争取新闻自由的工作,所以你们的表现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既会给应予的赞扬,也不忘时时鞭策三位志同道合的国会议员。

最近的马接州议席补选,马青和社青团通过媒体口诛舌伐,争论行动党有没有贡献,有没有打压文化,那一位党领袖上阵辩论和使用什么平台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结果辩论还没有一个定案。我们提醒两方,辩论题目必须结合人民议程及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七人认为公民社会有责任促成健康的政治辩论文化,因此向双方建议一个辩题:“马青与社青,谁是新闻自由改革的推手?”

我们希望政治人物让我们看到将来的希望,而非过去的辉煌或颓败的历史,所以辩论应该展现一个政党的前瞻思想、远大的目光以及敢于担当、愿意接受检验的文化。所以该辩题应该涵盖三个大纲(一)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推动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二)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协助提呈及通过《资讯自由法令》?(三)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制度化杜绝政党侵入媒体以及官商垄断媒体?

我们认为马青领袖王乃志已经为双方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人民已经厌倦了只说不做的“包青天假象”,就请马青与社青向马接选民显示你们的魄力和政治承担吧。马青尤其应该告别国阵钳制媒体及消灭民声的怯懦形象,做一个敢于在新闻自由状况下接受检验的高素质人民代议士。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大马] 赞扬王乃志在国会推动特委会 黄丝带建议补选辩论新闻自由

以下文章《赞扬王乃志在国会推动特委会 黄丝带建议补选辩论新闻自由》转载自《当今大马》。

去年发起“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活动的七名召集人今日高度肯定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员王乃志(右图)最近在国会呼吁成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的举动,并提醒最近为了马接补选而在媒体互相挑战辩论的马青及社青团,其辩论题目必须结合人民议程及推动社会进步。

他们认为,公民社会有责任促成健康的政治辩论文化,因此向双方建议一个辩题:“马青与社青,谁是新闻自由改革的推手?”

“黄丝带之约”的七名召集人:李凯伦、黄业华、王慧仪、林仕妆、吴仲顺、李发成及赖康辉,在去年12月1日成功号召近百名年轻人出席“黄丝带之约”活动,与马青领袖进行对话。

这群年轻人在对话会上,促请马华公会以透明方式出售其在南洋报业控股的剩余股份,但条件是不可售予可能造成垄断局面的媒体尤其是首要媒体集团(Media Prima)和星洲媒体集团董事主席张晓卿。

马青议员只有王乃志坐言起行

当天出席对话会的马青3名国会议员中,只有王乃志承诺会作个人努力,在本届国会召开时,建议国会成立专司新闻自由的国会特选委员会。另外两名出席对话会的马青国会议员是魏家祥和卢诚国。

王乃志于3月23日在国会呼吁成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他说,“出版与印刷法令、煽动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内安法令拥有重叠的条款限制媒体。这些法令使媒体自我审查。太多法令造成媒体会接到一些劝告,特别是政治人物,否则就吊销他们的准证”。

批评马青社青团辩论至今没定案

上述七名召集人今日发表联合文告,除了高度评价王乃志之外,也批评马青和社青团在最近的马接州议席补选,通过媒体口诛舌伐,但是至今辩论还没有一个定案。

他们表示,王乃志已经为马青和社青团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人民已经厌倦了只说不做的“包青天假象”,马青尤其应该告别国阵钳制媒体及消灭民声的怯懦形象,做一个敢于在新闻自由状况下接受检验的高素质人民代议士。

其联合文告全文如下:

全力支持设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

马六甲市国会议员王乃志于三月廿三日在国会呼吁成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他认为:“出版与印刷法令、煽动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内安法令拥有重叠的条款限制媒体。这些法令使媒体自我审查。太多法令造成媒体会接到一些劝告,特别是政治人物,否则就吊销他们的准证”

我们对王乃志议员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他不只兑现了在黄丝带之约和年轻人喝茶时许下的诺言,也证明了他对新闻自由价值的认可。

2006年12月1日,近百名年轻人出席由七个年轻人发起的“黄丝带之约:与马华领袖喝茶救媒体”活动,当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王乃志议员承诺将在2007年国会向最高元首致谢词上,提出设立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员会。

王 乃志议员做到了,我们绝不吝啬给予优秀、守诺的国阵议员一个热烈的掌声。我们也相信,同时同地答应将支持及推动该特选委员会的卢诚国与魏家祥国会议员,不 是忘记了诺言,而是拟好了争取新闻自由的路线图,准备在国会游说其他议员支持,也通过马华四位部长说服内阁成员成立该特选委员会。年轻人并不善忘,我们说 过会持续和马华领袖跟进以及支援争取新闻自由的工作,所以你们的表现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既会给应予的赞扬,也不忘时时鞭策三位志同道合的国会议员。

最 近的马接州议席补选,马青和社青团通过媒体口诛舌伐,争论行动党有没有贡献,有没有打压文化,那一位党领袖上阵辩论和使用什么平台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结 果辩论还没有一个定案。我们提醒两方,辩论题目必须结合人民议程及推动社会进步。我们七人认为公民社会有责任促成健康的政治辩论文化,因此向双方建议一个 辩题:“马青与社青,谁是新闻自由改革的推手?”

我们希望政治人物让我们看到将来的希望,而非过去的辉煌或颓败的历史,所以辩论应该 展现一个政党的前瞻思想、远大的目光以及敢于担当、愿意接受检验的文化。所以该辩题应该涵盖三个大纲(一)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推动新闻自由国会特选委 员会?(二)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协助提呈及通过《资讯自由法令》?(三)胜选后,马青或社青如何制度化杜绝政党侵入媒体以及官商垄断媒体?

我们认为马青领袖王乃志已经为双方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人民已经厌倦了只说不做的“包青天假象”,就请马青与社青向马接选民显示你们的魄力和政治承担吧。马青尤其应该告别国阵钳制媒体及消灭民声的怯懦形象,做一个敢于在新闻自由状况下接受检验的高素质人民代议士。

召集人:李凯伦、黄业华、王慧仪、林仕妆、吴仲顺、李发成及赖康辉

任何疑问请联络:李凯伦 013-3970519 黄业华 012-2658448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