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
2007年华人新年前夕,马来西亚木材及媒体大亨张晓卿毅然宣布合并其控制的三家媒体集团,即香港的“明报集团”与马 来西亚的“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集团”。4月23日,三家媒体集团签署协议,计划成事。此前,该消息已掀起一股涟漪,有人谓之马来西亚的中文媒体将 走向国际云云。
在一片迎向全球竞争的欢呼声中,不少大马华人沉醉于张氏“引领华人媒体”、“抗衡西方媒体”的“壮志”,好似自己的权益就要因为张先生个人的商业帝国向全球 扩张而获保障。就连从来不为老板在国内垄断中文报章行为辩护的《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文报的明天〉(《星洲日报》,2007年1 月31日)中,也大谈大马中文平面媒体迎向全球的好处。郑氏认为,跨国合并不仅意味着走出国内中文市场寡小的限制,同时也是中文媒体转型的契机,用以让中 文媒体永续经营,是“坐上经济列车,开拓文化版图”。
图奠造华人及中华文化代言人形象
张氏与他旗下的媒体文化人为自己打造的中华文化代言人形象,受到部分华人欢迎不无原因。自独立建国以来,马来西亚联邦宪法虽然明定宪法底下各族公民平等,但是执政党团巫统却凭借种族政治,扩张行政权,压制自由民主,逐步边缘化国阵内的其他族群政党以及国内的其他非马来族群。在政治上长期被执政党团边缘化,华 族被迫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在文化上则仰望神洲聊以自慰。张氏媒体帝国喊出“面向全球”与“发扬中华文化”的口号,正好符合不少大马华人的渴望与期待。
张氏旗下的《星洲日报》和《亚洲周刊》皆擅长打造“发扬中华文化的光环”。对张晓卿的文化形象帮助最大的,包括《星洲日报》于1991年设立的“花踪文学奖”。“花踪”鼓励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并于2001年走向国际,增设奖项给国外华文作家参加,邀请中港台文学、文化明星来马,包括龙应台、南方朔、杨 照、陶杰等,并大量转载他们的作品。该报亦曾经在2004年11月借用台湾著名的文化评论人龙应台,向首相阿都拉巴达威“传达”马华作家的能力比香港、新 加坡强,呼吁阿都拉给予马华作家更多支持。张氏名下通销全球的中文时论杂志《亚洲周刊》,亦曾藉马来西亚以外之国家的族群课题,凸显马来西亚的族群问题, 近期之作包括借助印尼新《国籍法》诞生的课题,探讨马来西亚的大学配额制、股权保留制和新经济政策背后所隐含的种族歧视问题,向全球华人揭示马来西亚政府 优待马来人,边缘化非马来族群的问题(《亚洲周刊》,2007年1月21日)。
只敢在国外放话,不敢在国内张声
以上例子,均可视为张氏及其媒体帝国,为自己奠下华人及中华文化代言人形象的实际作为。但是这种藉由跨国文化评论人和跨国时论杂志向马来西亚政府施压的做法,恰恰凸显张氏在国内政治论坛上的缺席。“面向全球”与“发扬中华文化”的口号,符合张晓卿个人的跨国商业利益和文化形象,却吊诡地与马来西亚执政党团在政治上排挤非马来人的议程形成共谋作用。这条文化与经济昌盛之途,竟是马来西亚华人争取政治权益的死胡同,形成张氏媒体帝国只敢在国外放话,不敢在国内张声;对内谈文化,对外批歧视的尴尬局面。
其实,《亚洲周刊》不乏专题探讨马来西亚华族权益问题,设若我们假定《亚洲周刊》在国际上凸显华人权益课题,的确有可能在国内政治产生实际效应。然而,张氏 媒体帝国狭隘的族群利益思维,却不得不让人怀疑它对改善族群关系与公民平等权益有何实际助益?举2007年1月21日的《亚洲周刊》为例,在第57页的 “时人时事”有一则报导题为“两千大马华人示威,抗议政府加过路费”,其中犯了两个错误,一为示威地点(报导指示威地点为双子塔,实为双威金字塔购物中 心。),二为示威者特征(报导指两千名华人,实为华人、马来人与印度人皆有,且以马来人居多)。其实,受过路费上涨影响的, 是所有雪兰莪和吉隆坡的居民,并不限于华人而已。该报导的错误,显示《亚洲周刊》急于符合其华人代言者的形象,竟牺牲了实事求是、追查新闻真相的专业精神。
马来西亚族际关系紧张与华人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日益远离宪法所规定“公民平等”之普世价值 观(universal value)。张氏高喊发扬单一族群文化的作风,若放在国际商品的市场上,我们可以单纯视为对某种特殊品味的喜好与捍卫。但是马来西亚华族或其他非马来民 族的权益问题,却是根植于在地政治(local politics)的问题。利用《亚洲周刊》和跨国评论人凸显华人在国内面对的各种困境,而回避利用国内媒体梳理国内的政治结构问题、忘却普世价值的关怀,不但无法解决华人的困境,还会使得其中文读者远离政治现实,无法为现下的公民不平等局面解套。
打压多元意见,形成媒体帝国一言堂
另外,《星洲日报》的“花踪文学奖”和星期天的副刊,虽然为国内外中文知识界提供舞台与资源,然而整体来看,其经营媒体之缺乏正面典范意义,早已令人诟病: 其与党国政治集团形成“神圣同盟”,联合收购媒体竞争对手,导致威权党国势力介入媒体,随后并对新生媒体施加不公平竞争压制,中文报业旧有相对独立与多元 竞争的机制于焉崩溃;封杀争取新闻自由团体的消息;拒绝刊登猪农广告;因NTV7报导反垄断专题而拒绝刊登该台节目简介;敌视网络媒体;“沟通平台”编辑 允许读者任意以不同化名抨击质疑媒体垄断者,却拒绝刊登回应者的理性言论。这都在在显示它无法承载自由多元差异的声音,俨然以垄断中文报业之力量,形成媒体帝国一言堂。
张晓卿矢言以垄断国内中文平面媒体来发扬中华文化,但张氏若真的要能为马来西亚华人代言,其媒体集团除了要能“坐上经济列车,开拓文化版图”,还要在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网络中,坚持追查真相,不典当新闻专业,不惧于向执政党团的族群偏差政策与威权政治进言;要勇于让旗下的马来西亚报章监督国内的东方威权政体,使之回归联邦宪法所主张的自由民主体制;除了为中文创作提供平台,还必须摈弃“沟通平台”式打压差异意见的做法。否则,张晓卿从垄断马来西亚中文平面 媒体到合并跨国中文媒体的计划,充其量是挟持垄断后的财力和文化资本,谋求个人商业集团走向国际化的私欲满足,根本谈不上对在地的族群政治与威权政治有何改善,更遑论树立媒体独立的典范意义。试问,有多少在地的马来西亚公民,面对执政党团的不平等政策之际,可以像张氏一样,夹着雄厚资本走出国际?
张氏的媒体帝国,能否回归媒体专业,发挥监督权力运作的功能,坚持普世原则以达公民平等,并平衡报导华社内部各种差异的意见,一切都得胥视其能否改变其“反西方”、“华人中心”论述策略的外衣,放弃媒体垄断,回归尊重多元差异、自由公平竞争及平实的理性原则。
编按:按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成立于2001年“528报变”期间,立意维护和拓展言论与信息自由以及媒体独立。其网站为http://www.wami528.com
此文章《媒体帝国的文化论述策略》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和《当今大马》。
Thursday, April 26, 2007
[明报星洲合并] 媒体帝国的文化论述策略
at 1:04 P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