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5, 2008

[当今大马] 中港台报章黄金期已过唯大马例外 冯建三:网络媒体发展慢或是原因

以下文章《中港台报章黄金期已过唯大马例外 冯建三:网络媒体发展慢或是原因 》转载自《当今大马》。

※周泽南

台湾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冯建三(左图)在分析世界中文报业的未来趋势时指出,两岸三地(中、港、台)的中文新闻传媒,尤其是报章的黄金年代已过;反之,马来西亚中文报的销售量却每年在增长,并认为马来西亚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相对缓慢或是原因之一。

他说:“当我们谈论国际新闻传媒的趋势时,人口规模和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文化群体。它代表华文母体和文化上的影响,是一股倔起的软实力。可是,两岸三地中文新闻传媒,尤其是报纸,其黄金年代正在过去之中。”

台湾香港报章销售量皆下跌

“特别是台湾报章,其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30年前的两家大报,既《中国时报》与《联合报》曾号称各有100万份的销售量,拥有员工8千多人,今天全台湾 的报业人员已减半。1986年时全台有60多份报章,今天只剩下33份。近几年来,除了报份继续增加的《苹果日报》和《自由时报》,其余的报纸销售量都在 下跌。”

“香港的情形也类似,继1995年《苹果日报》创办之后,《东方日报》也跟著进来。今天香港开始有一些免费报在流传,但它们不算是传统上的报纸。基本上香港报业的颠峰期也过去了。”

“中国大陆的报业是地区性的垄断,它们不是没有竞争,而是因为官方限制而无法进入报纸的市场。北京、广州、成都等重点都会的报纸,基本上其销售量已饱和, 这跟我们的一般想像不一样。另外,我们会以为像上海那样经济发达的地方,报纸销售量一定很好。上海经济最发达,可是在管制媒体方面,它也是最严格的。它为 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让别地方的报纸进来。”

目前也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主任的冯建三,是昨晚假隆雪华堂2楼讲堂,在策略信息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媒体的发展趋势”讲座上,发表上述谈话。

冯建三指出,像马来西亚这样属于两岸三地以外的华人中文传媒,每年都有2%的销售成长,是个有趣的现象。

他表示,或许大马网路媒体的发展相对缓慢,是造成报纸销售量继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可是网路媒体的发展,也为中文媒体提供了新的契机。许多国际大报,都纷纷增设网路中文版,例如伊朗电台、《华盛顿邮报》、韩国三大报《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及《东亚日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

“这样的发展显然和中国经济的倔起相关,而中国本身的变化也助长了这种发展,例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

相对于中文新闻传媒,非中文新闻传媒的趋势却展现回然不同的面貌。冯建三表示:“美国报纸虽然赚钱,平均每年都有20%的厚利,可是在1986年至 2004年期间,就裁了大约7%的记者,多达3千500人。照理说,这赚钱的行业没有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行裁员,可是平面媒体一旦利润少于20%,就收手不 干,例如Garnett报业集团,而像《纽约时报》和Knight Ridder这样赚钱的报纸还是要裁员。”

垄断媒体短期厚待员工最终裁员

“这里顺道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就是新闻事业若和我们的资讯供出、舆论和民主监督的关系。既便在一个垄断后的媒体,因为股票上市会将其股价拉高, 员工薪水也跟著提高,像2005年Knight Ridder和新的收购财团合并后,利润提高了3倍,也许在短期内部分的新闻从业员会从中获益,可是最终却必须裁员。所以形成一种赚钱的报纸,未必惠及新 闻从业员福利的怪现象。”

然而在电视方面,却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冯建三指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是个有趣的例子,它设于1988年,当时后全世界都在看这唯一的国际电视新闻。到了今年,CNN已经不太赚钱,但还坚持营运,和美国报纸出现对反的逻辑。

“为何不赚钱还营运呢?也许是这行业的性质,看到长远经营下去的政治利益和软实力的逻辑。可是CNN这样的势力逐渐被其他国家基于政治和经济考量而被抵销掉。例如先后有BBC World TV和半岛电视台(Al-Jazeera),参与了这跨国电视新闻的兢争。”

冯建三透露,设立于2005年的半岛电视,于2006年新增英语台,据说在大马就聘请了90名新闻从业员。

“自1990年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电视出现,如韩国的阿里朗电视台,设有英语版,拉美以委内瑞拉为主的南方电视台等等。意味著越来越多国际电视向CNN的软实力挑战,体现一种媒体行业的政治逻辑。”

“我认为更值得思考的是,除了上述所说的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之外,国际媒体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提供国际公共服务新闻频道的出现?或者提供跨国沟通平 台的频道,来促成国际间的互相了解?BBC World Service Radio算不算是例子?而亚洲能否设立一个这种‘政商之外’的沟通频道?”

好莱坞发战争财独霸80余年

冯建三表示,至于在国际非新闻传媒的趋势方面,好莱坞独霸全球影视80多年,大发战争财和阶级财的现象,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马来西亚看电影,至少比台湾多元。除了B和H(Bollywood and Hollywood),还有各种语文的电影。二战后,好莱坞电影一被引进台湾,市场销售上就有40至50%都是好莱坞电影。到了2000年代,恐怕99%以上都是好莱坞。”

“有人认为去年幸好有李安的《色戒》,可是它能算是台片吗?那是很大的疑问。台湾政府希望李安能代表台湾去参加外语片电影奖,结果颁了一个两千万台币的奖给他。但是美国不认为《色戒》是代表台湾的片子。”

“我要谈的重点是,好莱坞的倔起其实涉及赚战争财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之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电视和文化产业是在巴黎。一战后,许多欧洲国家百业待 兴,美国乘虚而入,而且将电影重镇从比较开放发达的纽约,移到对电影行业工会不友善的加州好莱坞。这里是个移民天堂,政治较保守,好莱坞电影企业利用工会 的弱势,很快发展起来。”

“更厉害的是,成立于1922年的好莱坞电影公会,有“小国务院”之称。从成立公会至今已86年,只换过4名理事长,比任何国家总统的任期还要长。由于制片成本很高,大约在7千500万到8千万美元之间(约1亿令吉),通常美国国内市场只够回本,主要靠海外市场赚钱。”

“所以‘小国务院’要积极推动海外市场的开放,在经贸谈判的时候甚至劳动了CIA,来调查商业谈判代表。美国从雷根1981年当总统以来,每年的贸易入超 都很大,到了这两三年来,恐怕一年有6千亿美元,而其中两项主要赚钱的项目是国防武器和电影。所以美国不会放掉这个项目,在经贸谈判时,‘小国务院’就扮 演重要的角色,要求列好莱坞电影为WTO自由贸易的项目,必须跟本国片一样享有优惠。”

“许多各国电影业者担心,这样下去,好莱坞会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制造消费和娱乐者。因此法国、加拿大、欧洲等国的代表,扶植一称为“维护文化多样性联盟”的 非政府组织,于1998年开始发动反对WTO的自由贸易,维护各国文化产业的运动。从2004年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到2007年春生效的“文化多样性 公约”,仅用了区区数年时间。远比世界人权宣言,从1948年的宣言到1967年通过的政治权利公约的通过快很多。”

数码科技挑战“谁付费”问题

冯建三提出,数码科技的降临,对传统文化产业如报纸、音乐和影视的最大挑战在于,这种内容变成都可以免费取得,因此产生了谁愿意生产,谁来提供生产资源,让生产者得以安心生产的问题。换句话,是要回答“好内容,由谁来付费”的问题。

该问题的对应模式有四种,分别为订户(菁英付费)、广告主付费、志愿者如公民记者和维基百科(Wikipedia)等志愿性的提供内容、和国家付费的模式。

冯建三针对各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表示:“不同的模式的组合及其意义,开启了对公共政策的介入空间的想像与实践,是个有待探讨的媒体议题。”

媒体识读让记者了解资讯生产

冯建三的讲座更引起了观众们踊跃的发问,《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和NTV7新闻组监制黄义忠皆提出,媒体系的理想性和媒体业现实的差距。他们质问其中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是否意味媒体系的学科内容,无法反映现实或无法提供正确的社会解读有关。

冯建三表示:“设立新闻在职专班是美国的模式,日本和欧陆都没有在大学培训记者。台湾政大媒体系的内容也不像过去那样,只重记者的养成而已,而更重视养成 记者对社会更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因此自1999年以来,既推行‘媒体识读’(Media Literacy)课程,让记者了解媒体的资讯生产过程。”

“一般上从事新闻行业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他的媒体自由理念无法在职业上实践时,必定是某部分的认识出了问题。而‘媒体识读’这一块,是为了填补理念和现实之间的空缺。世新大学和慈济大学都已将‘媒体识读’列为媒体系必修科。

针对一名在籍媒体系学生提出创设公共电视台之可能性的问题,冯建三表示:“至到今天还是有不少西方人相信,没有公共广播而只有国营广播这回事。但两者的区分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多国媒体改革的努力方向。例如公营后的BBC,揭发了不少政府的弊端。”

台湾自1993年以来推动的公视正名运动,和1999年的公集团电视运动,可视为争取公共广播的媒体改革运动。关于冯建三教授的著述详情,可溜览其网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