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2, 2007

[东方专题]盛极转衰,走向未知 《南洋》风雨路茫茫

以下文章《盛极转衰,走向未知 <南洋>风雨路茫茫 》转载自《东方日报》。

※曾薛霏

2006年10月6日,83年历史的《南洋商报》宣佈改版,以新面貌面对读者和市场。

改版后的《南洋商报》以电脑字取代原本由著名书法家,南洋大学祕书长潘受书写的报头。许多《南洋》老读者无可奈何接受了这场改变,但是,新的报头也抹除了人们的历史记忆。

《南洋商报》由已故著名教育家和实业家陈嘉庚先生于1923年创办,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之一。

陈嘉庚是凭着橡胶发迹的实业家之一。他除了办实业成功以外,也是星马著名的华社领袖。他在捐助中国和星马等地的慈善事业、兴学办校上不遗余力,为他赢得「毁家兴学」的美誉。

陈嘉庚是个精明的企业家,为了拓展业务,公司每年须花大笔钱印传单和打广告宣传;为了节省成本,他买下一间印刷厂,自行印传单,后来便办起报纸来。陈嘉庚明白:报纸可宣传商品、宣扬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民众,还可以发表己见。然而,《南洋商报》过后的剧变,恐怕是他永远也无法想像的。

陈嘉庚在《南洋》创刊号中指出,实业与教育,有互相消长的关系。兴学缺乏成绩的原因在于经济的缺乏。若设立专门大学,则能培育出实业、教育和政治三方面人才。

由此可见,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报章启迪民智。于是我们不难想像中日战争时,《南洋》大事报导,呼籲华社支持中国抗日了。

「当时的华社中有三大支柱,一是会馆、乡团;二是华文教育;三是华文报,陈嘉庚在这三方面皆拥有领袖地位。因此,他领导抗日是很自然的事。」

新加坡资深报人韩山元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达了他对陈嘉庚的敬意。

韩山元对陈嘉庚和星马华文报有深刻的研究。他曾在新国《星洲日报》工作,也在合并后的《联合早报》当副刊执行级编辑。他也是本月25日《东方大讲堂》的主讲人之一。这场研讨会是为了纪念胡文虎诞辰125周年而设的。

韩山元说:「陈嘉庚所在的福建会馆是当时最大的帮派。他创办了华侨中学,更在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也办了两份华文报──《南洋》和《南侨日报》,是个全面的华社领袖。」

《南洋》创办初期,华社识字人口不多,零售价定在1角(可买5杯咖啡),许多人负担不起,创刊初期报份只有3000份。《南洋》的零售价调整了2次,于1937年6月1日减至6分。再加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身在星马的华人心系中国,极需知道中国局势,报纸销量因而节节上升。

当时《南洋》已为陈嘉庚女婿李光前所有,李光前因敬重岳父,报纸编辑方针保持不变。陈嘉庚因何故把报纸转手?

让我们把时间退回1920年代末,美国华尔街发生股灾,导致全球橡胶价格崩溃,陈嘉庚的事业跨掉,便将《南洋》转售给李光前,由他与弟弟李玉荣掌理。公司重组后,更吸纳了一些文人加入,包括胡愈之当总编辑。

韩山元指出:「《南洋》在1932年脱离陈嘉庚的公司后,改名为『南洋商报有限公司』,由李光前、李玉荣、林庆年、叶玉堆、颜世芳等组成董事部。」

「编辑部不变,立场与编辑方针也跟陈嘉庚时代一样。1937年,《南洋》增加巨额资本,由李光前任董事主席,李玉荣任总理(后称总经理)。陈六使(陈嘉庚胞弟)第一次加入董事部。整体而言,陈嘉庚的影响仍在。」

陈嘉庚的政治立场也通过《南洋》突显出来。早期他拥护蒋介石,亲国民党,热爱中国。

1946年之后,《南洋》却开始跟陈嘉庚唱反调,为何如此?

这跟陈嘉庚的政治立场转换有关。1940年,他到延安访问后,对国民党失望,转而靠向共产党。当时,《南洋》的编采人员大多拥蒋,编辑方针反共,因此也开始反陈。

直到战后,《南洋》才开始采取中立的立场,不亲共也不反共。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南洋》也顺应时势,立场也偏向新中国。

尔后,陈嘉庚受邀回中国贡献,并于1961年8月12日在厦门逝世。留在新马继续发展的《南洋》,也卷入了1960年代开始的政治风波之中,从此新马两家《南洋》分道扬镳,历经了各种风雨,但命运却奇妙的为这对兄弟舖上了「殊途同归」的道路。

新加坡的《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最终被李光耀政府并为《联合早报》。

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自从528报变遭马华收购后,又逐步走向新加坡《南洋商报》的命运,与《星洲日报》同属一个报业集团。

至于未来的发展,更可能因为《星洲日报》社长丹斯里张晓卿以打造全球华文媒体集团为名,被并入《明报》集团内,这是南洋创办人陈嘉庚无法预料的结局了。

变革求存 难挽狂澜

去年,《南洋》除下了自二战后复刊沿用至今的报头,《南洋》的辉煌似乎更遥远了。有些读者甚至认为报头可换,报纸的精神和灵魂似乎也所剩无几了。在新国创立的《南洋》是当时最先看到马来半岛这块华人市场的报章。由于佔了先机,使其很快成为大马数一数二的报纸。

1960年代和70年代是《南洋》的飞跃期。在新国的总经理兼总编辑施祖贤,和1969年受委的董事经理卓振强的细心经营下,半岛的《南洋》把《星洲》抛在后头。

另外,《南洋》也推出南洋商报丛书,出版150多种单行本,大力推动新马两地的文艺和出版事业。李氏兄弟从新撤退时,大马股权出售,让大马人全权发展。同时期,《南洋》也顺应时势,率先采用简体字,版面也从直排改成横排。改组后,由南益树胶高级职员为首的华社领袖接管,丹斯里李延年任主席。直到1989年上市,《南洋》每年都赚钱。1988年的常年报告中指出,该公司缴足资本 1100万令吉。

当时正值「茅草行动」后,《星洲》因停刊5个月,《南洋》的广告收入和发行量大增,招股书发出后,超额认购达55.4倍,创下大马上市股票总额的最高纪录。当时《南洋》每日的销售量达到17万3000份,如今,报份只有13万份。

1990年代,《南洋》的内容百花齐放,「景云沙龙」、「新视野」、文艺版、「新激盪」、言论等版位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精神生活。

丹斯里郭令灿于1992年通过丰隆集团公司持有南洋84.85%的股权,成为大股东。郭令灿任董事主席,尔后再购得《中国报》和生活出版社,成为最大的华文报业集团。

2001年5月28日,马华公会通过华仁控股,收购了南洋报社44%的股权,入主南洋,引起华社反收购风潮。收购后,报份大跌,一批优秀的编采人员相继离职,内容也随之削弱。近年来,《南洋》不断改革创新,如出版小开版的夜报等,可是无法改善销量。

2006年,星洲媒体集团社长丹斯里张晓卿正式入主南洋报社控股。

今年1月30日,张晓卿献议,由他旗下的香港《明报》收购《星洲》和《南洋》,成立跨国报业集团。至此,《南洋》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由原有的竞争对手《星洲》宰割。

新国管制造成巨大冲击

1983年3月1 6日,新加坡的《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两报正式走入历史,合并为《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

这是马新报界的分水岭。「1965年8月9日新马分家后,《南洋》最初仍是统一管理,但已分开两地出版。不久,大马《南洋》成立独立的有限公司,与新国的《南洋》正式分家。」韩山元如是说。

新国《南洋》社长已进入第三代,由李玉荣之子,李有成担任,其弟李茂成任总经理。他们自1971年起,在报上批评政府的媒体政策,并与之展开多年争取新闻自由的抗争。

当时的新国总理李光耀认为必须管制媒体,才能带来国家稳定成长。因此,1970年代开始多次修改媒体法令,禁止家族和集团成为报业大股东。

这些政策导致报馆的管理层和董事部可随政府意愿替换,对《星洲》和《南洋》带来极大的打击。另外,国政府也利用内安法令逮捕报人。《南洋》的总经理李茂成、总编辑仝道章、主笔李星可以及公关郭容生,于1971年5月2日以「言论威胁新国安全」为由被逮捕。

2年后,李有成又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政府还吊销其出版准证,但另发准证给陈振夏,使《南洋》得以继续出版。后来,有成和茂成相继获释,对新国失去信心,分别移居加拿大和澳洲。

尔后,新国政府以受中文教育者日益减少为由,建议将《南洋》与《星洲》合并。

如今,《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棣属于新加坡报业控股,该集团垄断了新国内几乎所有报章的出版与发行,其旗舰报章为英文报《海峡时报》和中文报《联合早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