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7, 2007

[天下太平] 媒体如何督促政府

以下文章《媒体如何督促政府》转载自《当今大马》。

※杨白杨

我国的主流媒体年头到年尾都含辛茹苦为马华领袖们奔波劳碌,不只是出席并详尽报导马华领袖们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即使是 领袖们非正式的亲民活动,他们也孜孜不倦地加以宣传。比方领袖响应首相和副首相节省汽油的号召,穿着大衣静悄悄去搭公共交通,没有通知媒体,媒体也会闻风 而至,本着新闻专业,替领袖拍了照片,大事宣传,博得老百姓给领袖如雷的掌声。

领袖回乡探视老母亲以尽孝心,没有通知媒体,媒体也闻风而至,派十多名记者浩浩荡荡随行,叫领袖感动万分。这些都是小事,媒体都如此细心的服务。大事如党在总会长领导之下,贯彻九大政纲,推行健康政治文化和 终身学习运动,鼓吹清清白白做官并准备和贪官污吏同归于尽,在内阁里艰苦争取增建华小和搬迁华小,争取承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中文系,争取减低过路费等 等,我国媒体当然更落力报导。

还有打着正义招牌的大报,不知是否配合马华的需要,报导马华恢复了沈慕羽先生的党籍,让全国人民以为马 华现有领袖比以往领袖英明,为马华现有领导层争光,自己却被人斥为制造假新闻,也硬着头皮顶住,为了马华领袖的英名而自己被斥为第一大炮也忍辱负重,有如此忠心耿耿的媒体,马华每年趁新春佳节,宴请大家吃一顿丰富的,也是很应该的事。

今年的媒体,对马华领袖的丰功伟绩的报导更加够力,新春佳节前后,报纸几乎天天有领袖们的活动报导,都是一些令国人感动涕零的壮举,如带领穷孩子穷家长坐摩天轮,如到老人院派红包,还有各式各样的专访以突出领袖的英明神武,都是一些替领袖们歌功颂德,制造领袖高大形象的报导和评论,也许歌功颂德有点过火了,连马华总会长黄家定都觉得不好意思。

逐名利的领袖,当然希望媒体继续歌功颂德,黄家定不是那种领袖。根据《南洋商报》的报导,他在马华媒体之夜致词时指出,政府需要媒体扮演督促、纠正及唤醒的角色,以使政府维持正确的原则,做正确的事。他说,媒体不断的鞭策及提醒,使整体社会包括政府及人民,必须常常维持正确的原则,做对的事情,也让政府了解需要关注之处。

媒体如何督促政府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由组成政府的执政党控制媒体。黄家定不是说说而已,他身体力行,和他的师父 林良实共同策划控制媒体。2001年5月28日马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他们的策略性伙伴连夜接管南洋报业,就是为了让媒体更好的督促政府,以让媒体不 断的鞭策和提醒政府,必须维持正确的原则,做正确的事。

林良实和黄家定维持正确的原则,做正确的事,伙同张晓卿控制中文报业,就是为了让媒体督促和鞭策政府,在马华及张晓卿控制的中文报里任职的同志们,可不要以 为我党领袖都是好大喜功,爱听歌功颂德的庸俗之徒,他们都是堂堂正正的人,清清白白的官,他们要媒体不断的鞭策和提醒,以便他们维持正确的原则和做正确的事,同志们不要误解了他们的意思。黄家定把话讲清楚之后,同志们今后不必再歌功颂德了。


点击阅读全文

Monday, February 26, 2007

[当今专栏] 我们的知识分子去了哪里?

以下文章《我们的知识分子去了哪里?》转载自《当今大马》。

※王德齐

当去年龙应台女士莅临大马推介新书并与现场读者交流时,许多读者除了谈论台湾和中国的议题,也提出了大马时下最热门的 种族、文化、宗教等议题,希望龙女士能对此做出分析,甚至有些读者希望龙女士也能到大马点燃野火。龙女士没因为读者千呼万唤的热情而冲昏脑袋,相反的她却谨慎地坦诚本身对大马不甚了解,不敢贸然做出分析。

不知道,即没有说话的权力。龙女士(左图)清楚本身的局限与影响力和作为作家的责任。作为一位不曾居住于大马的海外华人作家,大马的多元种族情境和政经文教发展进程对她而言是极为陌生,贸然作出评论既无法为读者释疑,更可能误导读者。人类之间的一些共同价值虽然超越国界和种族,世人仍可依循这些价值进行评论 和分析;但是,若想对当地时局和未来作出精辟和引人深思的评论和批判并带来影响,知识分子仍需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和长期观察社会发展,才能在这共同价值的基础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名成功在本身社会点燃野火促进改革的作家,来到这里只是一名客人,期望她能对大马时局进行分析并点燃野火毕竟是一个奢望。然而,为何一位客人仍能让千人齐聚一堂,提出本身的疑惑和不满,期盼客人能就此提点迷津或常住下来?

80年代轰轰烈烈,如今充斥无力感

目前华社对自身的身份、权力和利益的焦虑应该是八十年代华社民权运动后的另一高峰。一连串种族、文化和宗教争议让华社意识到自己在国家独立五十年之际对执政 菁英而言仍是一个外来者和威胁,而许多宪法下的合法权益亦不断被吞蚀。诡异的是,相比较于八十年代华社曾轰轰烈烈地以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今天的华社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无力感,认为现存的政治和社会乱象无法改变。有能力者选择移民外国发展,而没有能力者则选择赚取越多的财富来自保。

这份无力感源自当今华社领导人虽身居高职,却无力纠正乱象,只能偶尔分发小惠小利搪塞。马华和华团领袖拥抱虚无,在众多关乎华社利益的议题往往不愿表达立场,只愿以空洞的“我们会内部协商”等句子来推搪。华社虽然清楚这一班人无法推动改变,然而从主流媒体所见尽又是这些人,无法听到多少敢于批判、提出替代方式的真知灼见。久久来马一次的外国知识分子因此成了他们的救生圈,期望这些知识分子能借助成功在外国推动改变的经验指点迷津,或像一些读者对龙女士般,直接期望他们也能在大马推动改变。
然而,如前所言,若要进行强力的批判以推动改变,知识分子就必须对当地有深刻地了解和观察;而拥有这个能力的人,还是源自于本土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曾在华社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华社在八十年代能揭竿要求改变,除了因为当年华社领导人具领导力、远见和勇 气外,也有赖于一群华社知识分子和期间成立的华研的思考和谋划。那么,现在我们的知识分子又去了哪里?为何华社急需真知灼见冲击思维时,知识分子却是缺席,以至华社必须向海外华人知识分子求助?

收编舆论平台,边缘化知识份子

华 社从来不曾缺乏知识分子。时至今日,大马华社依然有一群知识分子如潘永强、陈亚才、李万千等,关心民间疾苦,忧虑社会未来,并思考和批判国家的所作所为,企图改变国家和社会。他们曾发表一些在华社引起巨大争论的言论,却使华社真正认识到自身里外的问题。大家肯定忘不了潘永强曾在几年前批判马华“逃离政 治”。然而,马来西亚华社逐渐被政治收编的舆论平台却使本地知识分子被隐没或边缘化,使他们未能引领社会思潮谋求改变。

自国阵政府在鲁乃(Lunas)补选败阵见证了华社舆论界的力量,引发了五二八南洋报业被马华收购后,原本相对独立的华文报业已被执政党或其代理人所控制而丧失了其独立性和批判性。 一群意识到了其对舆论力量的压制而领导反对收购和宣布罢写的知识分子也因此被封杀,而绝迹于主流媒体。虽然其后创办的《东方日报》和网络媒体提供了发言平台于这些知识分子,但是媒体业的恶性竞争却使大多数华社接触不到他们的言论。当然,国阵政府也直接插手压制了言论自由,通过报纸出版和印刷准证禁止报章刊登一些评论人,如杨白杨、李万千在报章撰写评论和公众讨论社会议题。

封杀之恶在于摧毁公共辩论空间

这些封杀和压制最大的恶不在于它限制了这些人的发言机会,而是摧毁了公共辩论空间。它阻止了知识分子发表不同意见和进行辩论,借此厘清误见和冲击民间思维,引领民间思考、判断和寻找可行的替代可能,最终以行动维护民间本身的权益。

巫青副团长凯里挑起族群边缘化议题,只见政治人物和媒体狭隘地妖魔化对方并高呼捍卫己方权益,却不见对族群财富分配零和论和国阵分而治之局面的反思。张晓卿收购南洋报业时,旗下媒体拒绝刊登反对声音,也拒绝在其他媒体回应该议题,致使支持和反对收购演变成各说各话。各别读者只能接收各别报章的讯息,却从不知悉其他相反的意见,因而未能真正思考媒体垄断议题。问题一日复一日的发生,华社却始终逃不出思想的框框,而无法采取行动做出改变,无力感自然日渐浓厚。

读者对龙应台的千呼万唤反映了本地知识分子的缺席。这缺席不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缺乏,也不是因为知识分子的冷漠,而是舆论平台的被收编致使民众逐渐和知识分子断绝了交流的空间。这空间摧毁的祸首,是六年前收购南洋报业的马华公会。


点击阅读全文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东方专题] 张晓卿打造报业王国有玄机 明报合并案多争议

以下文章《张晓卿打造报业王国有玄机 明报合并案多争议》转载自《东方日报》。

※潘永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000年1月,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宣佈合并组建世界最大的跨媒体集团,有人说,美国在线为时代华纳「安上了腾飞的翅膀」,时代华纳则成为「美国在线飞跃的发动机」。

然而,这个集团最终却面对分家的命运。美国在线是现代媒体的代表,时代华纳是传统媒体的老将,两家企业的经营方式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集团管理层缺乏跨行业管理及整合的经验,双方一直存在着隔阂与冲突。

然而,由《星洲日报》社长张晓卿主导的明报并购案,却刚开始。

香港明报企业旗下的《明报》由查良镛(笔名金庸)于1959年创立,1991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1993年查良镛主动把《明报》的控制权移交给中国数位的于品海,后来于品海再转售予张晓卿。

尽管这项合并案将使明报集团将发展成全球最大华文印刷媒体,于北美洲、东南亚及大中华各主要城市拥有超过五份报章(约15个版本),每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以及29份杂志刊物,但也引发报业垄断的争议。目前,合并献议的三家报纸媒体,明报企业、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控股皆由马来西亚木材大亨丹斯里张晓卿所掌握。张晓卿在马来西亚同时拥有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等四家,市场佔有率达85%以上。

在合并案提出后,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兼香港明报集团主席张晓卿在接受本地的《新海峡时报星期刊》访问时,不讳言有打造全球中文媒体公司的雄心。对此,曾任《亚洲周刊》编辑的萧伟基指出,明报集团、星洲媒体和南洋报业合并的理由莫过于为《明报》找一条出路;「建构全球华人媒体网络」此类说辞只不过是形象包装。萧伟基是居港多年的马来西亚人,他在接受《独立新闻在线》的访问时,发表谈话。

萧伟基表示,张晓卿在内陆也有许多生意,一旦张晓卿建设了横跨香港和中国两地的报业王国,恐怕日后会导致《明报》的言论倾向中国。此外,他也担心,一旦跨国媒体网络成形,会造成言论上的垄断。

无论如何,萧伟基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目前明报、星洲和南洋这三家报纸都是张氏家族生意,站在商言商,如果合并后能增加效益,乃无可厚非的事情。

对于张晓卿希望透过合并案,打造全球中文媒体平台,萧伟基表示这并非新鲜事。当年,星洲日报创办人胡文虎兄弟,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出版发行星系报纸,积极打造星系报业集团的历史,就已有先例。

这位香港前新闻从业员指出,这次明报合并案对香港新闻界冲击有限,因为明报目前并非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对香港新闻从业员来说,充其量不过是一宗张晓卿左手买给右手的市场交易,对香港新闻生态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据了解,香港传媒纷纷报导明报合并的新闻。香港《东方日报》认为此宗市场交易让「明报小股东权益受损」。

另一方面,《星岛日报》则质疑,稍早前明报企业成交量并不突出,可是1月11日、12日间,股价大涨,成交亦激增,怀疑显有「春江鸭」洞悉先机。不过《苹果日报》认为这个合并计划有望扩大明报企业的资本市场,并吸引国际投资者。

因此,在理解香港媒体的反应后,人们在欢呼「大中华媒体共荣圈」诞生时,或许要有更深层的思考。

合并成败看查良镛


台湾《中国时报》的评论指出,《星洲日报》社长张晓卿能否进行横跨香港和马来西亚两地的媒体合并计划,成败关键系于目前持有明报企业一成股权的明报创办人查良镛。

明报企业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裘昌接受明报访问时指出,合并后公司将拥有北美洲、东南亚及大中华各主要城市五份每日发行量超过一百万份的报章,以及29份杂志刊物的中文印刷媒体国际平台,对三家公司都有利。

但他承认,股份在港马两地如何互通,是日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香港上市公司条例,持有明报企业六成四股权的大股东张晓卿不能在股东会中投票。

明报创办人查良镛目前仍然持有明报企业百分之十点三的股权,因此在余下的三成六小股东股权当中,查良镛的态度对合并计划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如果查良镛为张晓卿的「大中华媒体共荣圈」的说法打动,很可能促成并购,否则,张晓卿尽管已是中文媒体大亨,仍然无法从并购案中取得最大的利润。

明报放眼中国市场

香港明报集团在完成合并案以后的动向,引人关注。明报企业行政总裁暨执行董事张裘昌在稍早时接受路透社访问时,透露集团合并后将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据了解,目前明报集团在中国业务仅佔集团整体盈利贡献的3%,同时明报企业透过旗下的万华媒体在大陆发行《Rolling Stone音乐时空》等刊物。张在路透社的访谈里,乐观的表示,未来数年中国业务的盈利收入,将会在明报企业集团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不过, 国内最新一期的财经周刊《The Edge》则刊登署名苏诚明(Siow Chen Ming)的文章,认为在中国媒体仍处在严密监控管制,明报集团意图进军中国市场,前景难以预料。

目前,中国的主流媒体,诸如电视台、电台和报章皆是官营事业,民间资本只能涉足网路媒体、户外广告、杂志等。

评论人群起批判

张晓卿要成为「亚洲梅铎」的雄心壮志,并未受到马来西亚中文评论界的欢迎。反之,许多评论人对此持批判态度。
2001年,张晓卿与被指联同马华公会收购竞争对手南洋报业集团」,引起华人社会的不满。

90多位专栏作者与报章时事评论人毅然宣佈罢写,迄今仍然拒绝为张晓卿旗下的媒体,包括《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及〈光明日报》供稿。

不过,香港社会背景不同,加上办报阻力较小,即使有发生重大事件,也不会发生评论人集体杯葛报章的现象。

有鉴于此,马来西亚中文时事评论人敢向张晓卿说「不」的勇气,仍值得高度肯定。


点击阅读全文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财经周刊:南洋报业不再独立 明报进军中国详情不明留疑问

以下文章《财经周刊:南洋报业不再独立 明报进军中国详情不明留疑问》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庄迪澎

最新一期的英文财经周刊《The Edge》评论道,尽管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矢言,在香港明报企业、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大合并后,南洋报业控股旗下两家报纸的编采团队保持不变,不过,南洋报业本质上将成为一个庞大媒体集团底下的小单位,较少像从前那样是个独立的新闻机构。

《The Edge》也评论道,虽然张晓卿希望向小股东们推销大合并,但是由于明报进军中国的方案详情不明,以致留下许多尚未解答的疑问,尤其是中国的媒体管制严厉,张晓卿究竟要怎么做?

最新一期《The Edge》(2月19日至25日)的封面专题以《中国媒体演义》(China media play)为题,跟进报道张晓卿控制的三个媒体集团的大合并方案。

星洲媒体集团在1月29日宣布,献议星洲媒体、南洋报业和明报集团合并,并将它在马来西亚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地位转换给明报集团。依据献议,明报集团将在马来西亚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两地上市,而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则将在马来西亚交易所除牌。【点击:张晓卿旗下媒体业务大整合 星洲南洋除牌并入明报集团】

张晓卿仍非中文媒体世界主力

《中国媒体演义》的作者Siow Chen Ming评论张晓卿建立媒体王国的动作,认为如果大合并成事,张晓卿进军中国也成功,那么几年后,张晓卿或将被视为将马来西亚人拥有的媒体集团带上国际舞台的人。

不过,作者跟着写道:“不过那是未来。就现在而言,张晓卿并没被看成是中文媒体世界的主力,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他在香港的明报企业只是当地的一个小业者,旗下的万华媒体集团出版一些杂志。”

香港明报企业在截至2006年3月的财政年度,盈收只有港币13亿元,相当于马币六亿元。

“明报企业不同于(香港首富)李嘉诚的Tom Group或一些在1990年后期涌现的中国国产互联网媒体机构。”

媒体业务形势转变

作者认为,媒体业务形势的转变迫使张晓卿应对进军中国的挑战,尤其是香港明报企业面对萧条的市场及电子媒体和免费报纸的激烈竞争,令明报不得不走出就有的印刷媒体,进军一些新市场。

“在马来西亚,张晓卿试图扭转最近收购、亏钱的南洋报业。他的三家媒体集团当中,只有出版马来西亚销量最高中文报纸的星洲媒体有强劲的盈利和现金流。”

作者认为,张晓卿将实力较强的星洲媒体和明报及南洋报业合并,巩固资产和资源进军中国市场,看来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凭着星洲媒体的强大现金流,明报有更好的条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开展新媒体计划。

不过,作者提出一个重要的疑问:明报进军中国的方案详情不明,以致留下许多尚未解答的疑问,尤其是中国的媒体管制严厉,张晓卿究竟要怎么做?

在中国,只有政府单位能经营电视台、电台及报纸,私人界只能在非常规媒体领域各展所长,例如互联网、户外广告及杂志。

“如果明报要成功进入非常规媒体市场,它的选项看来有限,因此目前它并没有一个立足于多媒体平台的独立业务模式。”

南洋报业沦为注脚

在另一篇题为《南洋沦为无关紧要的业者》(Nanyang reduced to an insignificant player)的短文里,作者写道,星洲媒体主导张晓卿的跨国界合并,南洋报业如今泰然沦为合并后集团的注脚。

“虽然张晓卿矢言,在香港明报企业、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大合并后,南洋报业控股旗下两家报纸(《南洋商报》及《中国报》)的编采团队保持不变,不过,南洋报业本质上将成为一个庞大媒体集团底下的小单位,较少像从前那样是个独立的新闻机构。”


点击阅读全文

[Asia Times Online] Malaysian media mogul's big China bet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taken from Asia Times Online.

By Chin-Huat Wong

KUALA LUMPUR - A giant global Chinese-language media conglomerate could emerge as early as next year, with 5,000 media-related staff putting out five daily newspapers and 30 magazine titles. Its editorial vision is to unite socially China's far-flung diaspora and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at's at least the vision of Malaysian timber-cum-media tycoon Tiong Hiew King, who on January 29 proposed merging his trans-Pacific Ming Pao group with two Chinese-language Malaysian media groups, Sin Chew Media and Nanyang Press. The three media groups had a combined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RM1.4 billion (US$400 million) when the proposed merger was announced, and under the proposed structure Ming Pao would serve as the parent company and Sin Chew and Nanyang as its wholly owned subsidiaries.

Tiong, who is already in control of more than 85% of Malaysia's Chinese-language media market via Sin Chew and Nanyang, says the merger is a strategic reaction to three major trends that have challenged the region's traditional media: globalization, new media, and the rise of China. And while the merger would no doubt justify a consolidation of reporting resources, more broadly he believes the merged entity will result in "a media network that belongs to the Chinese of the world".

When it comes to Chinese-language media, Tiong knows what he's talking about. His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 currently publishes the fourth-best-selling newspaper in Hong Kong, Ming Bao, and its sister newspapers in New York, San Francisco, Toronto and Vancouver. He started off with the Sin Chew group, which currently owns the top and third-best-selling Chinese-language dailies in Malaysia and distributes sister newspapers in Indonesia and Cambodia. Last October, Tiong officially acquired Nanyang Press's controlling stake after a de facto takeover of his previous rival.

Some media watchers are already questioning the economics of the deal, which entails Nanyang delisting from the Kuala Lumpur stock exchange and Sin Chew becoming the first dual listing of a company in both Malaysia and Hong Kong. Sin Chew shareholders are scheduled to receive an exchange of 3.3 new Ming Pao shares - valued at HK$2.7 (34 US cents) - for every Sin Chew share (RM4), while Nanyang shareholders would get 3.47 new shares of the merged entity for each or their current shares (RM4.2).

Some media watchers contend that the arrangement will disadvantage minority shareholders, especially those in Ming Bao, particularly considering that all three media companies suffered declin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s last year. The worst performer, Nanyang, registered a loss of 6.4 million yuan for the financial year that ended last June.

Yet so far the market ha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idea of a global Chinese-language media conglomerate, pushing up Ming Pao's shares by more than 15% the day after the merger proposal was announced. Those investors who apparently sensed that a big move was imminent had already driven up Ming Pao's shares by 33% between January 11 and 12 this year.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major resistance to the proposed deal, though the fact that Ming Pao is incorporated in Bermuda would seem to violate a government ban on foreigners owning Malaysian media. If it becomes a reality, Tiong's merged entity will be the largest Chinese-language media conglomerate in the world outside mainland China or Taiwan. And, according to Sin Chew executive director Rita Sim, Tiong's media vision will not be confined to print, but will soon move into television and radio.

From pulp to paper

With a global timber business spanning four continents, including interests in Russia, Brazil, New Zealand, Gabon, Equatorial Guinea, Indonesia, Vanuatu and Papua New Guinea, and affiliated interests in banking, fisherie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73-year-old former rubber-tapper was recently ranked by Malaysian Business as Malaysia's ninth-richest man.

According to a 2004 report from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 Tiong's 60-odd inter-linked companies control more than half of Papua New Guinea's large-scale commercial logging operation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5% of the country's total log exports. He also runs an English-language daily there, The National, which some note seldom reports on Papua New Guinea's logging industry and touchy deforestation issues.

Greenpeace campaigner Dorothy Tewkie has accused Tiong's Rimbunan Hijau group of having "an appalling record of human-rights abuses, environmental crime and forest destruction in many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alleged that Tiong's business empire has been protected by "an extensive and well-established network of political patronage and media control"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iong has consistently denied the charges.

Tiong first diversified into media in 1988, when he was invited to revive Malaysia's Sin Chew Jit Poh by its employees and senior leaders of the ethnic-Chinese community. The once-vocal Chinese daily newspaper had been closed down by then prime minister Mahathir Mohamad during his infamous "Operasi Lalang" crackdown,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tention of 107 political dissidents. The revived publication played on its critical and persecuted past to build up a new liberal profile.

Profits from the paper were astutely channeled into local Chinese chariti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ne particular activity presaged Tiong's global vision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abroad. In 1991, Sin Chew launched the Hua Zhong literature award for local Chinese writers. The prestigious award was later opened to Chinese essayists, novelists and poets worldwide in 2001. Renowned Chinese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Wang An Yi, Chen Ying Zhen, Nan Fang Shuo, Long Ying Tai, Xi Xi and Tao Jie, have all attended either the award ceremony or other cultural events at Sin Chew's invitation.

Sin Chew soon thereafter overtook its longtime market rival Nanyang Siang Pao in circulation. The heated competition for Malaysia's Chinese-reading audience became a duopolistic standoff by 1992, when Sin Chew acquired Guang Ming Daily and Nanyang bought the tabloid China Press. But soon the two respected publications became embroiled in political factionalism, which some contend undermined their editorial independence. Under Malaysia's Printing Presses and Publication Act, the press is required each year to reapply to the government for a publication license, which may be revoked without official reasoning or judicial recourse.

When the factionalized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MCA), the largest Chinese-based party in Malaysia's multi-ethnic ruling coalition known as the National Front (BN), split between its president and his deputy, Sin Chew's top management bet on the former while Nanyang sided with the latter. When the BN lost a by-election in November 2000, swung by the defection of ethnic-Chinese supporters over the state's high-handed handling of political activism and education policy, Mahathir blamed Nanyang and China Press for unjustly influencing the minority community's vote. Pressure soon mounted on Nanyang's owner, Quek Leng Chan, to sell off his media interests to MCA's investment arm, which was completed in May 2001.

Monopolistic ambitions

The takeover was widely and vigorously protested by Malaysia's Chinese community as an encroachment on press freedom, and Nanyang Siang Pao was later widely stigmatized as a government mouthpiece. Its circulation subsequently plummeted,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media organization's financial loss last year. Once Malaysia's largest Chinese-language daily, the publication, which has an 84-year history, now ranks near the bottom in readership surveys.

To many, the episode has spoken volumes about the editorial integrity of Tiong's publications. Not only did Tiong's Sin Chew newspaper not carry news of Nanyang's takeover and the Chinese community's visceral response, but the representatives sent by MCA's investment arm to run Nanyang temporarily after the takeover were former Sin Chew senior managers and editors. Sin Chew's perceived collaboration in the Nanyang takeover led to a mass boycott by more than 90 columnists and commentators of all four newspapers.

The four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 have allegedly since collectively filtered news and rejected public advertisements on issues likely to be perceived as sensitive to the MCA or Tiong's friends in government, from corruption scandals of primary schools to the economic plight of pig farmers. Significantly, such self-censorship was apparently not ordered by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s the news and advertisements were carried by its young rival, the Oriental Daily. From its inception, however, the Oriental Daily has encountered difficulty distributing through local vendors, who claim they would be denied supplies of Tiong's four publications if they carried the paper.

Tiong later gradually acquired Nanyang's shares from the MCA and by last October had taken a controlling 44.8% stake in the media company. That sparked a new round of protests against Tiong's perceived designs to monopolize Malaysia's Chinese-language press. About 250 students and concerned readers demonstrated on November 3 in front of Sin Chew's headquarters and two regional offices, and 120 former Sin Chew cadet reporters have come out to oppose Tiong's move toward media monopolization.

In light of that corporate history, Tiong's new global ambitions are already drawing parallels with Australian media mogul Rupert Murdoch, who famously went on a global media-buying spree and, in pursuit of high returns on his investments, has allegedly sacrificed the editorial integrity of many of the once-respected English-language media he purchased.

With an eye on China's enormous media-market potential, Tiong is apparently not bothered by the comparisons.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announcing the planned merger, Sin Chew senior executive Rita Sim vowed to maintain editorial independence for the individual newspapers while simultaneously pursuing "economies of scale, operational rationalization and market re-segmentation". But Tiong now seems more intent on winning over Beijing - rather than his critics - to his global media vision.

Rumors have recently circulated that Tiong held talks with Richard Li, the son of billionaire Hong Kong tycoon Li Ka-shing and the current chairman of PCCW Ltd, about acquiring a stake in Hong Kong's Television Broadcasts Ltd (TVB). Former Ming Pao insiders, on the other hand, say Tiong would more likely choose to deal with former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olonel Liu Changle, who leads mainland China's Phoenix TV, a satellite television operator that beams its content to audiences i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east Asia.

Tiong has made clear in interviews in Malaysia his intention to enter China's fast-expanding and lucrative media market. Any possible expansion, merger or partnership in China would likely require Beijing's approval, explaining perhaps in part Tiong's recent gung-ho pro-China message. Partly because pan-Chi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is being evoked, and partly because Tiong's dominance now seems unassailable, his proposed merger announced last month has so far been better received by Malaysia's Chinese community than last October's seizure of a controlling stake in Nanyang.

A daily Sin Chew column ran a reader's letter on January 31 warning Tiong's media monopoly critics not to become "traitors" of the Chinese by opposing this "world-shattering" move. However, Tiong's bold move also likely means his critics will have even less space to air opposing views in Malaysia's monopolized Chinese-language media, and perhaps some day soon in other Chinese-language markets across the globe.

Chin-Huat Wong is a journalism lecturer in Malaysia. He is also the chairman of the Writers Alliance Media Independence (WAMI) formed in response to the Nanyang takeover in 2001.


点击阅读全文

Thursday, February 15,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员工花红减集团业绩亏851万 南洋执行董事去年薪酬增89%

以下文章《员工花红减集团业绩亏851万 南洋执行董事去年薪酬增89%》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庄迪澎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星洲媒体分会最近在其《会讯》中质疑该公司董事薪酬剧增92%至94%,另一边厢,南洋报业控股2006财政年度花在支付董事薪酬等相关费用的数额,竟也比2005年度高出许多,尤其是执行董事的薪酬开支,竟剧增89.5%。

最近频频传来不利南洋报业控股的消息,先是《南洋商报》员工今年没有花红过年、《中国报》员工花红创新低仅四分之三个月,昨天该公司公布2007财政年度第二季业绩亏损马币541万9000元。【点击:南洋报业第二季再亏541万 本财政年度累积亏损851万】

根据南洋报业控股2005年及2006年年报,2005财政年度期间的十名董事当中,只有一名是执行董事,年薪马币71万2000元,另加额外福利(benefit-in-kind)一万三千元,合计马币72万5000元。其他九名是非执行董事,董事费合计49万5000元。

在2006财政年度,南洋报业的执行董事增加至三人,董事薪酬开支也剧增至马币137万4000元,涨幅89.5%。非执行董事仅有七人,董事费稍减至马币41万6000人。

以所有董事薪酬、董事费等相关开销合计,2006财政年度的开销提高了46.7%。

南洋报业控股2005年及2006年董事报酬比较:



《南洋商报》的劳资集体合约已在2004年期满,但由于劳资双方僵持不下,久久未能达致协议,以致延至2005年才重新签约。不过,新合约没有给《南洋商报》的同行带来多大惊喜,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副主席陈城周去年向《独立新闻在线》透露,《南洋商报》的基薪调调整幅度仅为原加幅再加20元。

《南洋商报》职员引颈长盼三年,换来的仅是20元的额外调幅,令员工深感不满;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南洋商报分会曾发出无声抗议,号召会员佩戴“We are underpaid”(我薪金过低)的徽章,对外传达心声。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星洲媒体集团分会在最新一期的《会讯》中刊登题为《对星洲媒体年报的两个疑问》的短文,质疑星洲媒体集团2006年的税前盈利仅仅微涨2%,为何支付给董事们的报酬却大幅提高92%至94%,并表示“希望哪位精明的领导层可以解答”。【点击:税前盈利微涨2%董事费涨94% 新职星洲媒体分会要高层解答】


点击阅读全文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税前盈利微涨2%董事费涨94% 新职星洲媒体分会要高层解答

以下文章《税前盈利微涨2%董事费涨94% 新职星洲媒体分会要高层解答》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庄迪澎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星洲媒体集团分会质疑星洲媒体集团2006年的税前盈利仅仅微涨2%,为何支付给董事们的报酬却大幅提高92%至94%!

对比董事报酬大幅提高,星洲媒体集团资方与内部工会在2005年签署的劳资集体合约承诺全面调整员工薪金,但调薪幅度仅是6% + 115元,显得微不足道。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星洲媒体集团分会在最新一期(2007年1月29日)的《会讯》封底刊登一篇题为《对星洲媒体年报的两个疑问》的短文,疑问一是“为何董事报酬大幅提高?”,疑问二则是“记者培训不受重视?”他们“希望哪位精明的领导层可以解答”。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星洲媒体集团分会指出,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的报酬从2005年的马币142万6111元,提高到2006年的马币273万7929元,涨幅达马币131万1818元,或92%。

非执行董事的报酬则从2005年的马币9万6250元,提高到2006年的马币18万6650元,涨幅达马币9万400元,或94%。

税前盈利仅提高2.20%

上述《会讯》是派发给旗下会员,《会讯》提出董事报酬大幅度提高后,跟着提醒该会会员:“别忘了,星洲媒体集团的2006年财政年税前盈利仅微涨区区的2%。”

星洲媒体集团2005财政年度的税前盈利是马币七千万元(RM70,048,738),2006年财政年度税前盈利则有马币七千一百万元(RM71,591,659),涨幅2.20%。

星洲媒体集团2005年及2006年董事报酬比较:



根据星洲媒体集团2005年年报,该集团五名执行董事是:张晓卿(执行主席)、刘鉴铨(董事经理)、颜振浩(执行董事)、萧依钊(执行董事)及沈赛芬(执行董事);五名非执行董事则是梁祺祥(副主席)、黄顺开、张翼卿、肯尼思甘央(Kenneth Kanyan Anak Temenggong Koh)及王丽云(Wong Lee Yun,译音)。

薪酬最高执行董事年薪涨40%至62.5%

根据星洲媒体集团2006年年报,该集团的董事局成员变动不大,只有执行董事颜振浩离职(出任南洋报业控股董事经理),由来自砂拉越的黄泽荣(曾任砂拉越区经理)顶替。

星洲媒体集团年报显示,2005年最高薪酬执行董事领取的年薪介于马币40万1元至50万元之间;但是到了2006年,最高薪酬执行董事的年薪已经提高至介于马币65万1元至70万元之间。换言之,这名最高薪酬执行董事的年薪涨幅介于40%至62.5%!

此外,星洲媒体集团2005年最低薪酬的执行董事所领取的年薪是介于马币10万1元至20万元之间,但是到了2006年,最低薪酬的执行董事的年薪,至少也有马币40万1元至45万元之间。换言之,星洲媒体集团最低薪酬的执行董事,年薪涨幅介于125%至300%。

员工调薪率6%+115元

对照星洲媒体集团员工的加薪率,该职工会质疑董事报酬大幅提高,并不出奇。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星洲媒体集团分会现任主席陈城周(右图)去年接受《独立新闻在线》访问时透露,星洲媒体集团资方与内部工会在2005年签署的劳资集体合约承诺全面调整员工薪金,但调薪幅度仅是6% + 115元。陈城周当时也表示“肯定不满意”此加薪额。【点击:报社绩效制存有人治危机 主管未据理力争记者忍气吞声】

陈城周在《星洲日报》服务超过十年,现职是高级记者,他也是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副会长。

虽然劳资双方已在2005年8月签署“2005年劳资集体协约”,但是上述《会讯》揭露,该协约的中英文合订本延宕了一年多,至今年一月中才出炉。《会讯》在题为《公司合约姗姗来迟》的短文中写道:“合约修订本迟迟难产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成了公司年尾要拖延新劳资合约谈判的藉口。”

根据1967年工业关系法令,劳资双方必须每三年一次签署劳资集体合约。星洲媒体集团劳资双方得在2008年签署新的劳资集体合约。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星洲媒体集团分会前称“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星洲日报分会”,由于《星洲日报》业主朝日报业有限公司经已易名为“星洲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所以该会也在去年十月易名为“星洲媒体集团分会”。

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全国性跨媒体新闻从业员职工会,它在《南洋商报》、《光华日报》及《星洲日报》设有分会;不过,《星洲日报》资方并不承认该分会,只承认报社内部职工会。


点击阅读全文

Tuesday, February 13, 2007

[Malaysiakini] Media merger may stump competition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taken from Malaysiakini.

Two media watchdogs have warned that the proposed merger of three media groups in Malaysia and Hong Kong under Malaysian tycoon Tiong Hiew King would harm compet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a statement yesterday, Southeast Asian Press Alliance (Seapa) and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 (CIJ) said the merger may curb competition and pluralism in the Chinese media.

On Jan 30, the Malaysia-based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announced its intention to acquire Hong Kong-based Ming Pao Group and invited Nanyang Press Holdings to join in.

The proposed tripartite merger will create the largest Chinese publication group outside of China and Taiwan with a combined presence in Malaysia, Hong Kong, United States, Canada, Indonesia and Cambodia.

According to CIJ, the merger may also subject Chinese readers to more political control in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If the consolidation of Tiong's media empire is aimed at China's market (as reported), there is also a concern that these newspapers will protect and advance the interest of China.

“This will exacerbate worries about domestic political censorship, at the expens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information,” it added.

Serious threat

CIJ noted that such concentration of media ownership will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freedom and good governance.

“Media tycoons can use their political leverage to bargain on behalf of their commercial interests, paving the way for socially or environmentally disastrous business projects and concessions.

“Even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opinion as a check in a democratic system can be jeopardised when it is subsum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t said.

Another danger noted by CIJ is the growing susceptibility to censorship pressures as seen in Internet giants Microsoft, Yahoo and Google submitting to Beijing's dictation.

CIJ is urging the Securities Commission to investigate the proposed merger with consideration to consumer interes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foreign control of local media.

Shareholders from Sin Chew and Nanyang are expected to vote on i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7.

Barring any objections from the shareholders, the merger is expected to conclude by Feb 28 2008.

The merger could end with the new media tycoon owning about 53 percent in the new Ming Pao, with Huaren Holdings, the other substantial owner of Nanyang, holding 3.5 percent.

Currently, Tiong holds 44.8 percent of Nanyang after buying over MCA’s 21.02 percent stake in the company.

Sin Chew publishes Sin Chew Daily and Guangming Daily while Nanyang publishes Nanyang Siang Pau and China Press.

The four dailies take up 85 percent of the total Chinese daily circulation in Malaysia.

Under the proposed merger, Sin Chew and Nanyang would be delisted from Bursa Malaysia and replaced with Ming Pao, which would see the first Malaysia-Hong Kong dual primary listing.


点击阅读全文

[东方专题] 连署宣言非谩骂呢喃 学记反垄断理直气壮(下篇)

以下文章《连署宣言非谩骂呢喃 学记反垄断理直气壮(下篇)》转载自《东方日报》。

※潘永杰

「这次负责拟出学记反垄断宣言的学记都很年轻,他们的宣言,不是谩骂与呢喃,是能够提出理由。如果那些理由无法成立,都可以进行辩论。」华文化人魏月萍向记者如此表示。

目前在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魏月萍,亦是星洲东海岸第一届学记,曾在《星洲日报》担任记者。

作为这次连署活动的签署人之一,魏月萍表示,前学记进行连署,其实不意味对自己过去的历史作一个切割。

没有人能否定自己的过去,那一段在学记生涯的成长痕迹。今日反过来对学记自身的角色,抑或与报馆或报纸的关系进行思考,出现这样的契机与空间,何尝不是件好事。回头反省学记这个群体,如何不被过热的理想主义而被遮蔽,其实是一种成熟的态度。

她反问:「如果学记队伍已有自己的历史,它何曾不能培育出独立的生命形态?因此在反垄断事件当中,现学记与前学记实不必要处在一种敌对关系,困绑于报纸之间的竞争。」

魏月萍继道:「《南洋商报》也有学生记者,《光华日报》好像也有校园记者,学记原应培养一种更独立的意识,去思考究竟作为一家报馆旗下学记的定位是什幺?在校园里为揭发与纪录不公事件,是因为我们相信记者的笔还能唤醒一些什幺,包括揭示无知与愚昧。只要清楚认知双方都并非属于不同报纸的代言人。」

媒体间存「敌我意识」

同时,她表示在反垄断议题上,目前中文媒体之间常夹杂太多情绪上的表现。她指出,现在媒体之间的竞争,某些形态很像台湾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的竞争关系,是一种「敌我意识」,并且无限扩展到各自报纸的作者群,导致人人自危,少说为妙。

她忧心的表示,当人们提一些不同于主流的意见,不小心这意见就将与某一方绑在一起,这不是健康的言说方式。

她更以自省的口吻说道:「我们有时与报纸的关系太过接近,接近到有时忘记自己该站在怎样一种岗位上去谈问题,也逐渐模糊起来。」

魏月萍认为,目前我们的报纸,对自己的角色已「失焦」很久,不断在一些虚幻的意识想像中空转,有时在外部制造一个他者,其实是反映出面对内部他者无力反抗。这种空耗无法产生实质的利益,包括改变华文报受到政治或各种法令牵制的命运。

她直言,目前中文报纸在长久竞争过程中,并没有在相互箝制之下,凝聚出如何开拓新闻自由空间的共识,让读者看见一些可实践的方向与动力。如果报纸之间的竞争仅仅留下的只有仇恨,我想改天我们可以考虑出版一本「大马华文报的仇恨学」。媒体人对议题失去敏感度,记者丧失了追问与揭露事实的勇气,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报纸的现实基础在哪里?

她指出,先不论政治议题,举一些文化议题吧。之前诺贝尔文学奖由土耳其柏慕得奖,为什幺我们就无办法做一个「原汁原味」的专题,不依赖台湾的眼光,不剪贴或转载。面对伊斯兰世界的问题,有些台湾作家很难进入那一种氛围或情境。在这里可以访很多人,有很多好的资源可以援用,我们却忽而不视,忘了我们也可以提供给别人这些文学资源,却宁愿做别人的尾巴,乐此不疲。

她说:「还有早前丹麦引发的先知漫画风波,后来阴差阳错在大马酿成涉及新闻自由的风波,使事件目光稍被转移。报纸并没有进一步带领读者去疏理欧洲与伊斯兰世界长期以来的爱恨情仇,带出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让读者厘清事件脉络。」

参访白小唤醒政治意识

去年12月28日,一群前《星洲日报》学记,发起反对报业垄断的连署活动,召集人之一林志翰在《星洲日报》学记反垄断宣言部落格里,发表的一篇公开文章,自陈当年在学记负责人谭贞洁率领下,一群中学生学记曾拜访立百病毒灾区森美兰武吉不兰律(Bukit Pelanduk)的猪农和白小原校,从而开启了他的政治意识觉醒。

林志翰更透露,其参访后刊登在《星洲日报》雪隆地方版「大都会」的白小事件报导,还遭到被编辑删稿的命运。

林志翰文中的谭贞洁,曾是星洲柔彿区第八届学记,工大毕业后,到《星洲日报》学海担任编辑, 尔后赴台留学,2005年取得台湾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前在台湾从事推动国际交流及区域合作的工作,之前任职于台湾智库,负责美日台三边战略对话。谭亦是这次连署活动的签署人之一。

她在接受《东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她反对垄断,因为就如同《星洲日报》学记反垄断宣言所提:垄断是单向的灌输,竞争是多方的激荡。所以,她决定支持前学记们所发起的连署运动。

这位前新闻从业员觉得,一般人在中学阶段就该具有的认识社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时期应该是直接投入运动的阶段。

基于这样的信念,她当初才发动学记到武吉不兰律和白小原校参访,就是希望学记们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记者必须关怀社会,并探索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

媒体人常自我设限她感慨, 时下不少媒体工作者仅把新闻工作当作糊口的工具,而非将新闻工作当作志业。他们没深思新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更没有追求真相的使命感。

她举自身经验为例,刚上大学时,发现身边的大一同学,甚至是大二以上的学生,并不知道过去与现在的政经文教相关事件,像新经济政策、华教发展史。

「我感到很惊讶。原来许多人在中学及大学阶段,除了教科书之外,并没有阅读报章杂志的习惯。大学里总有一群人在从事培养及提升社会醒觉的工作。」

同时, 她向记者透露, 参访活动初时仍算顺利, 后期则被认为「太敏感」,引起相关单位的注意,并为报社带来麻烦,而受到星洲高层的压力。

吁废除各种恶法

不过,她强调,因为种种法令,不少媒体工作者常常自我设限,这问题并不只是《星洲日报》问题。所以,除了反垄断,大家应该为废除不利于新闻自由的法令而努力。

另一位前学海编辑,亦是这次前星洲学记反报业垄断宣言的签署人之一的陈利威,示这次连署活动,充分显示年青人的创意和热情,而且这次透过网路的帮助,更成功吸引到远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前学记,主动要求连署。

针对,有前学记认为反报业垄断人士,可以利用各种身分来公开表态反垄断,选择以前星洲学记身分反对星洲报业集团老板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明显带有恶意,志在羞侮对方。

陈利威则认为,以任何身分进行反垄断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前星洲学记反报业垄断宣言,所提出的理由,是否合理。

香港评论员支持反垄断

香港时事评论员黄世泽,公开表态支持这次星洲前学记反报业垄断连署活动。

黄世泽在个人部落格,呼吁张晓卿「为《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寻找合适买家,还马来西亚中文传媒一个希望吧。」

黄世泽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目前是香港公民党党员,其政论文章经常出现在明报、信报和经济日报等香港报章,并且曾为都市日报撰写专栏。黄世泽亦主持过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时事节目五稜镜,同时曾参与过由香港名作家陶杰担纲主持的电台节目光明顶。

他更在文章讚许这群参与连署的前学记,「在香港,你何曾见到一群新闻系学生,不理自己未来在传媒事业的传媒,发表如此腰板挺直的声明?由这59名年青人(注:此数据为1月9日,黄撰文时的连署人数),我们看到南洋新生代的希望。」

「所以我已经支持这项联署,我亦都想香港人亦支持这项联署,因为如果张晓卿仍是这副模样,我不相信《明报》会恢复昔日风采。」黄在其个人部落格如此写。

他更以「张晓卿信得过,猪晓上树」来批评张晓卿宣称收购南洋报业控股后,依旧维持南洋商报、中国报的编采独立的说法。

声明小启

《东方日报》在1月17日的专题,关于《星洲日报》前学记反报业垄断连署报导中,受访者张溦紟小姐在专题见报后,要求本报声明,张溦紟是以星洲雪隆区第12届学记,湾世新大学学生身分接受记者访问,而非以寰宇电视AEC政论节目「就事论事」前记者发言。


点击阅读全文

Monday, February 12, 2007

[东方专题] 民间反报业垄断新生力量 学记拒做沉默一群(上篇)

以下文章《民间反报业垄断新生力量 学记拒做沉默一群(上篇)》转载自《东方日报》。

※潘永杰

去年12月28日,一群前《星洲日报》学生记者发起反报业垄断连署,他们在题为「星洲日报反垄断宣言:正义学记反垄断,有情学记救媒体」中,如此写到:「我们呼吁张晓卿脱售手中所有南洋报业的股权,让本地中文报业回到百花齐放的媒体生态,与言论自由、新闻专业接轨,准备迎接黑暗隧道尽头的第一道耀眼光芒!」

究竟他们的行动为目前民间反报业垄断运动注入了新一波反抗能量,或是陷入强弩之末的最后一击?

为此,《今日专题》特别走访相关人士,为读者剖析民间反报业垄断力量何去何从的问题。

庄易凡,环境工程师,去年才刚从工大毕业。11月3日抱着捍卫新闻自由,反对官商合谋垄断的信念,出席了在《星洲日报》八打灵再也总社前的反报业垄断和平静坐活动。当晚,他在现场发现前来的参与者,不乏和他有相同背景的人──中学时期曾参与《星洲日报》的学生记者。于是,集会活动后他尝试联系这群具有共同反垄断信念的朋友。大家经过磋商后,认为有必要站出来表达反对官商合谋,垄断中文报业的心声。最后,这群年轻人决定串连各地的《星洲》前学记,起反媒体垄断连署活动。

作为连署活动召集人之一,庄易凡表示,从《星洲日报》仅以437个字来报导113反报业垄断和平请愿活动,甚至报导内容完全没有提到静坐群众的反垄断诉求,让他初尝被《星洲日报》新闻封杀的经验。

这位过去一直是《星洲日报》忠实读者的年轻人,向记者解释这次连署活动的用意,他说:「首批参与连署的59位前星洲学记,当然无法也无意代表全部前学记。我们祇是一群过去和《星洲日报》有渊源,同时对新闻自由理念有坚持的年轻人,因不愿成为沈默的一群,而选择以连署方式来唤起大众注意,星洲集团老板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对新闻自由的伤害。」

庄易凡指出,这次连署活动的最终诉求,是要求张晓卿脱售南洋报业集团的股权,转手让其他民营商家收购南洋报业控股。惟有如此,中文报业才能在较为健康、良性和竞争的氛围下发展和壮大。目前,该连署活动已成功获得117位前学记签署响应。连署名单内也包括不少标竿性人物,如前学海编辑谭贞洁、陈利威,前《星洲》、《南洋》员工潘永强、谢伟伦和丘伟荣等。

证明年轻人非沈默者

庄易凡更强调,这次连署名单内,囊括评论人、前星洲南洋新闻从业员和专业人士等,他们不少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说这些前学记被人利用或瞒骗,根本就是在侮辱这群人的智慧。他表示,连署反报业垄断只是一个开端,他们会视后继的情势发展,再研议下一步行动。

同样地,另一位连署召集人廖秋怡在受访时,表示中学时的学记生涯,让她学会关心社会,培养明察思辨的能力和独立思想的精神。

这位刚廿岁出头的年轻女生,言带坚定地说道:「禀着这样的信念,我反对星洲集团老板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因为中文报业被同一集团或个人垄断,华社舆论空间势必被压缩,形成一言堂的情况。」她目前是马大法律系二年级生。

廖表示,这次百名前学记愿意参与连署,就是为了向外界证明,年轻人并非是沈默的一群,面对报阀罔视新闻自由,为一己之野心,不惜倒行逆施,置华社的知情权敝屣,对此我们有必要勇敢的站出来说不。

同时,目前人在英伦留学的连署召集人林志翰,则透过《星洲》前学记反报业垄断部落格(网址:http://xueji-antimonopoly.blogspot.com/)发文表示,他决定公开表态反报业垄断,就是不想被指责为「沈默的大多数」。

他批评,《星洲》在反垄断的议题上,不惜「掩盖新闻,无情打压封锁一些时评家和学者,扭曲事实真相,以匿名或假借读者身分的方式来谩骂批评者(而且几乎都不点名或写出处)等等。」

另一方面,针对前《星洲》学记反报业垄断连署一事,记者曾去电《星洲日报》副总编辑曾毓林,惟曾氏表示不愿置评,婉拒记者的采访。曾毓林为《星洲》雪隆区第一届学生记者,中学毕业后就到《星洲》服务,长期担任学记和《星洲》中学生刊物「学海」负责人。

公开表态为反垄断加温

「那篇437个字的报导,就是反垄断最好的理由。」前寰宇电视AEC政论节目「就事论事」记者,目前在台湾世新大学唸书的张溦紟,向记者如此表示。

张溦紟是《星洲日报》雪隆区第12届学记,虽然人在台湾深造,但她仍透过网路参与了这次的连署活动。

她表示,参与由前学记召集反报业垄断的连署,纯粹是想做一些自己相信或认为对的事情。尤其这次的连署主要召唤的对象,是以前学记为主体的时候,希望「公开表态」可为这次的反垄断运动加点温。

这位前新闻从业员认为,倘若中文平面媒体各自为政,至少还能从不同的的管道听取不一样的讯息,对新闻处理有任何不满,阅听人的意见和声音还是有被尊重的可能。然而,一旦媒体集中化,这种437个字的报导,就很可能不断地上演却又不为人知。

她不讳言对《星洲日报》怀有复杂的感情,并且坦承,学记是她一辈子无法甩掉的身分,因为那是她成长阶段很重要的历程。它练就了一个年轻学子做人处事的态度,也孕育了对媒体工作的热诚。

不过,张溦紟最后决定选择参与连署,就是抱持着沈默的大多数很容易成为主流论述所操控,借以打击少数人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这次连署活动可以向外界说明,过去我们曾经是沈默的一群,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认同媒体垄断集中化的做法。

前学记身分带恶意

然而,前霹雳区学记,目前为执业律师的钟燕君,则对这次以前星洲学记的身分连署反对《星洲日报》老板张晓卿,官商合谋,垄断中文报业相当不以为然。

她表示:「我尊重任何人的表达自由,可是无法认同以前星洲学记的身分,来反对星洲集团垄断中文报业的做法。反垄断人士完全可以利用不同的身分进行连署,现在选择以前学记身分,则明显带有恶意。」

她继道:「以前星洲学记身分来反垄断,祇会将反垄断议题焦聚在反星洲报业集团或张晓卿身上,一旦原属争取新闻自由的反垄断运动,掉落成为反张或挺张的骂战,势必模糊掉焦点。」

钟燕君认为,如果商业角度而言,张晓卿收购南洋报业控制完全是合法的买卖行为,不过从新闻自由来说,中文报业垄断对华社的言论自由伤害甚巨,我们需正视其严重性。

无论如何,她认为,关于中文报业垄断的争议,不管讚成或反对,双方应以理性的态度来从事辩论,抹黑、扣帽子、情绪性的谩骂,皆无法厘清事实。所以,钟燕君更期待论辩双方不要抱着羞辱对手方式,来逞一时之强。

催生学记一举三得

《星洲日报》学生记者于1985年创办于霹雳州,随后更在半岛各州推行,迄今已历21年,目前马华新闻、评论和文化界不少中坚分子,皆曾在中学时期参与学记,如参与这次连署的著名时评人黄进发、曾维龙、周添健、文化人魏月萍、媒体人庄迪澎、张溦紟和知名女导演陈翠梅等人。

据资深报人古玉樑向记者透露,星洲学记成立动机有三,首先是为报馆培养新血;其次是吸引中学生读者;最后为开拓未来读者群。古曾担任《星洲日报》总经理、香港《明报》执行董事等职位,他在《星洲日报》时,更是星洲学生记者计划的主要催生者之一。

他坦言,当初《星洲日报》推动学记,乃有一举三得之效,既可以为培训新闻人材,且可以在校园为中学生推动一些健康的团康活动,同时,又能借此吸引年轻读者,增加报纸的销路。

据了解,《星洲日报》每周会固定在地方版面拨出名为「学海」一版,提供各校的学生记者投稿刊登校园新闻和报导。1993年更推出以「学海」为名的中学生刊物,主打中学生读者。

不过,记者获悉「学海」销路并不理想,远低于《星洲日报》旗下的小学生刊物「小星星」。据熟悉内情者透露,「小星星」因被不少华小校长列入学校课外读物,故销路颇为稳定。

《星洲学记》计划的成功,引来《南洋商报》和《光华日报》纷纷仿傚,成立各自的学生记者队。1990年代,古玉樑到《明报》任职后,更将此一概念带到香港,成立《明报》的校园记者队。

古表示,《明报》校园记者,由各校保送,所以皆为一时之选,学校的菁英分子,水准颇高。

据悉,在香港,《明报》校园记者计划,更获得香港教育署的协助,允许学生以校园记者采访各政府部门和单位,足见该计划颇受肯定和认同。


点击阅读全文

[光华言论] 媒体业务本身未必是垄断动机

以下文章《媒体业务本身未必是垄断动机》转载自《光华日报》。

※庄迪澎

凡有雄心的资本家,大概都会着眼于建立个人的企业王国,并且不断扩展其企业版图,甚至成为“垄断”某种产业的一方霸主。所谓“垄断”,再也不能死守经济学术语的定义来理解,非得是指谓控制某种产业的100%市场不可;例如,我们总是说TM Net垄断经营国内上网服务,但实际上,除了TM Net,还有其他小规模电讯公司在某些经划定地区提供无线上网服务,只是这些公司的业务规模微不足道。倘若非要到100%控制的阶段,才可称之为“垄断”,恐怕世界上很多资本家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辩称他们并没有垄断某种产业。

就一般企业而言,垄断的其中一个利益是创造“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增加产品产量时的额外成本极低,甚至无需成本,便能创造最大盈利,进而不断累积资本。垄断市场便有能力控制产量、价格,甚至人力市场的规模。

媒体业的垄断情况依然,一个资本家垄断媒体业,自然也能为他的媒体业务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在现实政治世界里,为媒体业务本身创造经济效益,未必是资本家垄断媒体业的最主要动机。藉着增强控制媒体业的能力和扩大媒体版图的范围,一个资本家便能大大提升其社会地位,以及他和统治精英议价的筹码,并藉着这层关系帮助他为其他更高回酬的业务牟取更大的利益。

几乎没有一种企业能像媒体业那样影响消费人思想至深,也几乎没有一种企业能像媒体业那样快捷、便利及有效地为业主打造“巨人”的形象。由于媒体能左右舆论方向,媒体业主掌握越多媒体,其让政府越加重视的程度就越高。易言之,垄断媒体的资本家和统治精英攀上关系的机会更大了,从统治精英那里牟取投资“通行证”的能耐也越大了。

不过,别以为只有在非常民主的国度里,统治精英才会在乎媒体;在威权统治的国家,尽管统治精英能以强权控制媒体不可造次,但在“强权统治”之中,统治精英仍需要在民间从事意识形态的斗争,令民间对他们的统治产生积极同意,才可望建立意大利哲学家葛兰西所谓的“文化霸权” (Hegemony)。

以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为例,他既垄断西马半岛的中文媒体,也在美国、加拿大、香港、柬埔寨,乃至印尼都有经营中文报业,最近更有意将他在香港的明报、在马来西亚的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三合一”,建立全球最大的中文媒体集团。建立这个相对庞大的中文媒体集团,张晓卿主要着眼处是神州大地,而非马来西亚这个华人并非主宰族群的国家;星洲媒体集团宣布合并计划时,也公开声明要进军中国市场,他们没有告诉公众的是,张晓卿要进军的主要“中国市场”,恐怕并非媒体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凭着“世界最大中文媒体集团”总舵主的身价,张晓卿在中国国家领导人心目中的份量必然相对提高;眼尖的读者当可发现,张晓卿自1988年入主《星洲日报》以来,过去十多年里接见他的中共领袖,层级不断提高。张晓卿会见中国政府最高级领导人早已不成问题,如今不同的是,他和中国领导人议价、交换的筹码会比从前更高了。

事实上,两年多前,互联网早已流传旅美新闻工作者张秉军的一篇文章,作者如此评论道:“《明报》在1995年被和北京关系密切的马来西亚华人木材工业大亨拿督张晓卿收购,然后像《星岛日报》一样,从此立场亲北京。北京宣传会议确定的利用‘涉外媒体的作用,争取更多的读者,扩大在海外的影响’的方针,可能意味着中共当局对上述这些亲北京的华文报纸给予更多支持。”

中国能和张晓卿些什么呢?查查张晓卿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就是答案了。


点击阅读全文

Sunday, February 11,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张晓卿称合并后四报继独立 黄进发:打压劣迹历历在目

以下文章《张晓卿称合并后四报继独立 黄进发:打压劣迹历历在目》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陈慧思

纵然公民社会团体不断举出实例,力证四大报联手打压新闻,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仍旧坚持,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控股旗下媒体在合并后可以维持编采独立。他指出,他将不会回应任何贪婪既得利益的伪善团体所发出的毫无根据的言论。

张晓卿说:“我们已经竭力地解释,合并后的集团将会享有编采独立,仅有营运层面会合理化(rationalised),与此同时,扩大后的集团将享有互补的效益(synergies)。”

张晓卿也指出,合并后的大集团无从垄断媒体,因为报章读者与其他消费群不同,他们对特定的报章有强烈的喜好以及忠心耿耿。他说:“合并后的集团将给予我们力量和资源,更好地服务我们的读者、顾客、广告商和股东。”

他维持星洲媒体在南洋收购事件和合并事件中一贯的立场,坚称合并过后星洲媒体和南洋报业旗下媒体将维持编采独立,合并后的资源共享只限于营运层面。

张晓卿回复《新海峡时报星期刊》(New Sunday Times)的电邮咨询时发表上述看法。张晓卿与记者的电邮录刊登在今日《新海峡时报星期刊》主版第六页。

五年前马华公会透过其投资臂膀华仁控股收购南洋报业之后,以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为首的公民团体就已接连揭露星洲媒体和南洋报业旗下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报》联手打压在野党和对执政党不利的新闻。

张晓卿通过益思私人有限公司(Ezywood Options Sdn Bhd)收购南洋报业控股21.02%股份,崛起成为该报业集团大股东之后,新闻遭打压的情况变本加厉。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主席黄进发在他最近发表于《亚洲时报在线》的文章《明报与星洲合并:张晓卿媒体王国惹“垄断”争议》中就提到,张晓卿旗下四家报章联手封杀或过滤特定新闻,甚至拒绝广告,以免使马华公会或其他友善方面尴尬。

黄进发在《明》文中指出,四大报打压和过滤新闻的例子包括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校长贪污事件中,四报仅刊登校长职工会的广告,拒绝刊登反贪污人士的广告;马六甲养猪业受到官方打压,猪农要登广告向华裔公众求救,也一样受到拒绝。此外,反对媒体垄断的团体与个人,更是长期遭受四大报的新闻封锁。

由于这些新闻和广告都能在《东方日报》刊登,相信打压新闻的单位并非官方机构,而是媒体本身。

黄进发促张氏出示没垄断证明

黄进发接受《独立新闻在线》电访时表示,张晓卿应该表明所谓“作出无根据与不成理指责的“伪善团体”(sanctimonious group)”,并举出具体证据,以示负责。他现在这种没有根据的说法,并不符合一个报业大亨的身份,反而似乎在为上述描述做出示范。

黄进发(右图)说,撰稿人联盟与广大黄丝带运动同道争取的是公民的资讯与言论自由。对张晓卿与星洲集团的批评都有根有据,并且随时欢迎对方提出证据反驳和辩论。可惜,星洲日报似乎只会用“沟通平台”抹黑批评者,连《当今大马》就“假新闻”指责都不敢刊登,为中文媒体留下了不光彩的纪录。

他奉劝张氏与星洲集团,不要动辄以“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来标签媒体垄断的批评者。媒体垄断,牵涉的不仅仅是星洲与其对手的商业利益,更包括读者与公民的知情与表情的利益。中文世界?马来西亚的,和平后全球的--都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如果张晓卿只看到商业竞争,而拒绝正视读者与公众的利益,此前为了惩罚NTV7 《追踪档案》节目探讨媒体垄断而封杀该台节目预告的心态,就不难了解。

“这种‘顺我者生,你我者死’的心态,暴露出他君临天下的傲慢。这样的办报精神,现在要从马来西亚通过香港《明报》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去,是马来西亚的贡献吗?是中文世界的喜讯吗?”

张晓卿在他寄予《新海峡时报星期刊》的回邮中指出,合并后的大集团无从垄断媒体,因为报章读者与其他消费群不同,他们对特定的报章有强烈的喜好以及忠心耿耿。黄进发认为,张晓卿此番说法恰恰反映出媒体垄断的有效性。

他指出,正因为读者对特定报章忠心耿耿、不随意更换报纸,张晓卿拥有四家报章之后便等于牢扣四报的读者群。

他认为,张晓卿要证明自己没有垄断中文报业,唯一的途径是打起鲜明的旗帜,以其四报的强大势力反对恶名昭彰的《印刷机及出版法令》。若非如此,其媒体封杀维护新闻自由的文告以及迄今拒绝刊登《当今大马》对于该报的“假新闻”指责的回应文章,“没有垄断中文报业”之说,难以令人信服。

《新海峡时报星期刊》今日刊登张晓卿回复该报记者的电邮内容。针对他被标签为“中文媒体梅铎(Rupert Murdoch,著名媒体大亨)”的问题,张晓卿回应说,他和同事们向来都有建构全球性中文媒体公司的宏愿,对于“中文媒体梅铎”的封号,他不愿多加评论。

问及他会否将业务扩充到英文媒体领域,他指出,该公司的焦点是提供内容水准高超的中文新闻、讯息和服务,扩充计划则是涉足多媒体领域。该公司希望拥有一个全套的通讯管道,以便继续输送中文资讯。

张晓卿表示,另类媒体(网络媒体和部落格)和传统媒体共存已经是一个事实,无论如何,该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印刷媒体。他指出,该公司也已设立了网站,未来的方向是同时在印刷和非印刷媒体输送讯息。

星洲媒体集团在1月29日宣布献议星洲媒体、南洋报业和明报集团合并,并将它在马来西亚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地位转换给明报集团。依据献议,明报集团将在马来西亚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两地上市,而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则将在马来西亚交易所除牌。


点击阅读全文

Thursday, February 08, 2007

[东方专题] 2部落客遭诽谤罪诉讼 网络言论自由大考验

以下文章《2部落客遭诽谤罪诉讼 网络言论自由大考验》转载自《东方日报》。

※潘永杰

国内主流媒体,包括报章、电台、电视因为受到法令的限制,在许多敏感课题中「缺席」,引起阅听人的不满。一些人转到网络媒体获取资讯与评论,并视互联网为「言论自由的最后疆界」。

可是,事实不一定如此。在马来西亚,没有任何媒体,包括网络得以享有「免控权」,或不受法律(不论是否为「恶法」)的管制。

因此,在黄泉安等部落客面对《新海峡时报》和该集团高层主管的控诉时,一般的反应多为此举伤害言论自由,却忽视了网络媒体,包括部落格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也会像主流媒体一般面对被起诉的风险。

「在遭到起诉后,我的部落格从过去每天会有网友们百多篇留言回应文章,到目前只有个位数的留言回应。这起诽谤罪官司已对网路使用者中造成微妙的心理阻遏作用。」黄泉安如此表示。

他更忧心忡忡的表示,这种寒蝉效应的发酵,对我国处于刚起步的政治部落客的言论空间将会受到影响。黄泉安是我国著名的政治部落客,其Screeshot部落格,至今的访客人次已累积多达800万人。他经常在部落格发表政治评论,而引起当权者的不悦。

黄泉安是于本月6日,在一项由民主行动党举办的座谈会上,发表上述谈话。该座谈会主要讨论部落客遭到《新海时报》集团起诉的事件,会否影响国内的言论自由。

这场名为「压抑网路空间: 最后的疆域? 」(Silencing cyberspace: The Final Frontier?)的座谈会的其他主讲人,还包括律师公会主席杨映波、独立新闻中心(CIJ)的执行主任索丽亚(Sonia Randhawa)、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和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

当晚主持人为律师公会成员蔡宛香。这场于隆雪华堂二楼会议厅举行的时事座谈会,成功吸引近80位听众出席聆听,当中更不乏年轻的部落客。

在座谈会上,黄泉安更选择在自身的发言时间里,掏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谈话。他半带无奈半带揶揄地表示,过去,他在公开场合发言,都不会录音,不过自从这宗诽谤罪后,他要为自己的发言录音,以为事后留下证据。

黄泉安更向现场听众指出,能源、水务和通讯副部长沙滋曼曾公开表示,部落客是狙击手,这是当权者有计划妖魔化部落客的端倪。他认为,这是前首相马哈迪在位22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黄泉安表示,从2006年政府就开始对部落客标?化,他反问道:「如同美国总统布什问为何人们如此讨厌美国,我也不知道,为何政治如此讨厌部落客」。黄泉安指出,事实上,政治部落客不过透过网路发表一些对国家的看法,并借此媒介和其他网路使用者分享意见和讨论议事情而已,并无借此来避免言论负责或诽谤他人的意途。

在当晚会上,独立新闻中心主任索丽亚更呼应黄泉安的说法,她表示在马来西亚诽谤罪案件,经常会面对巨额赔偿的要求,以前副首相安华状告《安华不能当首相的50个理由》一书的作者卡立惹立的诽谤案件,索赔金?达450万令吉,这种巨额赔偿的诽谤官司,已经对人们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产生排挤效应。

同时,索丽亚指出,国阵政府过去为了吸引外资到多媒体超级走廊投资,而公开承诺不立法管制网路言论。

她更批评《新海峡时报》集团作为一个媒体集团,应该是一个坚持新闻专业,捍卫新闻言论自由的机构,所以不该公开打压持不同意见者。

此外,黄泉安在座谈会现场,以反讽幽默的口吻表示,3年前他响应支持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的「要听真话」的号召,把自己心中要说的真话说出来,不料3年后却要吃下官司。

他更以古讽今,举过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宣?「大鸣大放,百花齐放」的双百政策后,再来一招「引蛇出洞」为?,暗示他现在的处境和当年如出一撒。
这位国内著名的政治部落客指出,因为我国奉行普通法,法官判案以案例为判准,这是我国首宗政治部落客诽谤案件,倘若这起诉讼成立,我国的言论自由和网路言论空间影响甚巨。

据了解,在奉行普通法的国家,一旦某宗案件成功审讯,并作出判决,它在未来可能成为司法界的一项「先例」,可作为律师及法官在审讯时的「参考」,影响力不容忽视。

不过,黄泉安亦表示,从乐观的角度来看,透过这起政治部落客诽谤罪官司,让不少政治部落客意识到团结联合起来的重要性,一齐努力打造网路的言论空间,这是借由这宗官司所产生出来的积极效果。

连串打压异议分子 林吉祥忧心人权倒退

国会下议院反对党领袖,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林吉祥批评,目前政府一连串的打压言论自由和侵犯人权事件,让人忧心我国的人权记录是否再次倒退。

他表示,政府最近不断援引警察法令、印刷及出版法令、官方机密法令和起诉政治部落客等事情来打击异议分子,似乎暗示当局已启动一系列肃清异己的行动。他进而质疑,政府的下一步,是否计划展开第二次茅草行动,动用内安法令来逮捕反对人士,以打击不同意见者。

林吉祥曾在1987年的茅草行动,被国阵政府援引内安法令,扣留达一年多之久。

同时,行动党?书长林冠英则在会上发言表示,这次《新海峡时报》起诉两位政治部落客,乃是一场「大卫与巨人」的对抗。

在《圣经》的「撒母耳书」当中,少年大卫以石头击垮巨人的故事,经常被西方媒体引用来解释「小刀锯大树」的现象。

林冠英指出,在这场战役中,所有人都应该在道德上,给予这位部落客的支持。

「事实上,我们不仅是为他们的言论自由而战,更是为我们或我们的下一代的言论自由而战。」

林冠英认为,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起诉讼官司,显示这几年来,我国的政治部落格正在日益壮大,让当权者不得不正视,甚至不惜打击他们的发展空间,这在在证明政治部落格在突破言论空间上的成功。

林冠英更表示,目前我们已经有1948年印刷及出版法令,来监管平面媒体,而在该法令下,国安部长拥有绝对的权力,随时撒消任何报纸的出版淮证。所以,行动党坚决反对政府立法管制网路。相反,政府有责任保障任何一位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

杨映波:诽谤法仍适用 网路言论自由有限制

「网路的言论自由虽然需要给以最大自由空间,但并非毫无限制。」大马律师公会主席杨映波在会上做出这样的表示。
他指出,诽谤罪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名誉,不会受无理的侵犯。所以,在保护言论自由权和保障个人名誉权发生冲突时,社会就必须寻求平衡点。杨映波表示,诽谤法主要是针对散?不实凭空捏造虚构的事情,以贬损他人人格和名誉者。所以,诽谤主要是指以不实和未经查证的内容。

不过,他强调,为了保障言论自由,诽谤法的适用范围不包含如已查证但并未事实之事,议员在国会发言的内容拥有言论豁免权,包括任何针对公共议题的评论等。

因此,杨映波指出,诽谤法的保护范围仍旧一体适用于网路上,并没有因网路作为一种新科技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对待。

同时,杨映波亦认为,目前我国的诽谤法过于严厉,有必要加以修正,以保障言论自由。在回答听众询问时,杨映波表示,若在自己的部落格转载他人所撰的具有诽谤性内容的文章,仍然可能触犯法令。

此外,一般网路的论坛主持人,设定网上论坛供网路使用者自由抒发意见,倘若有网路使用者在论坛发表诽谤他人的言论,被诽谤的当事人若要采取民事法律诉讼的话,网路论坛的管理者亦可能会被列为答辩人,而吃上官司。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大马] 揭露当局有计划妖魔化部落客 黄泉安:诽谤案寒蝉效应发酵

以下文章《揭露当局有计划妖魔化部落客 黄泉安:诽谤案寒蝉效应发酵》转载自《当今大马》。

※黄凌风

著名部落客黄泉安揭露有关方面正进行一系列的周详策划,以便把部落客加以妖魔化。

“这是一系列非常有组织性的策划,他们以妖魔化前首相马哈迪的方式,来妖魔化部落客,这是马哈迪在位22年时没有做过的事情。”

“首先,能源、水务及通讯部副部长沙兹曼把部落客称为狙击手。接下来,副国安部长胡亚桥表示,主流媒体投诉他们的新闻自由比网络少。我觉得,如果你是真的新闻自由斗士,你必须要求政府检讨印刷与出版法令,而不是把我们拉下水。”

“我们要更大的自由,但是他们却要网络自由和平面媒体一样。这怎么可能?”

沙兹曼是於去年8月22日在国会发表有关言论。

胡亚桥是於去年7月26日,指政府可能会研究是否把电子与网络媒体纳入出版与印刷法令之下。胡亚桥说,“他们(主流媒体)觉得出现双重标准,以及缺乏公平的竞争平台”。

扭曲事情使原本课题受遗忘

黄泉安(右图右二)昨晚是在民主行动党举办的“网络空间消声:最后的边疆”讲座上表示,政府部长发表这种谈话是非常具警惕性的,因为这并非单独事件,而是经过周详策划,对部落客进行妖魔化。

“一旦事情遭到扭曲,原本的课题将被遗忘。”

这场在隆雪华堂举办的讲座吸引了大约150人出席,其他主讲人包括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上图左起)、律师公会主席杨映波、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和独立新闻中心执行董事索妮雅。主持人是来自律师公会的蔡苑香(上图左三)。

也是Screenshot部落格负责人的黄泉安在讲座上也提及遭到新海峡时报集团起诉诽谤的案件,并且笑称,控方是以电邮的方式把起诉诽谤的通知寄给他,进而证明了网络茁壮的力量。

“许多人叫我不要回覆电邮通告,但是我要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进步的举止,证明我们开始正视网络的力量。他们以电邮方式把诽谤案的通知书传递给我。”

这位瞩目政论部落客因为被指发表存有诽谤性《新海峡时报》及高层的文章,而遭到新海峡时报集团及该集团3名现任及前任编务高层起诉。起诉人是新海峡时报集团(NSTP)、该集团副主席卡里慕拉哈山(Kalimullah Hassan)、和集团总编辑希山慕丁奥恩(Hishamudin Aun)和前集团编辑布兰登佩雷拉(Brendan Pereira)。

另一名部落客阿希鲁丁阿旦(Ahirudin Attan)也同样受到上述4造及新海峡时报集团总执行长赛法查(Syed Faisal)的起诉诽谤。

部落格读者回应数目剧降

黄泉安指出,这个大马首宗主流媒体起诉部落客诽谤的案件,已经造成一种寒蝉效应,而这可从其部落格所收到的读者回应多寡看出。在诽谤案之前,其部落格每天拥有百多封读者回应,但是在诽谤案消息曝光后的隔天,只有区区不到5封的读者回应。

“虽然这只是民事诉讼,从目前看来似乎与言论自由无关,但是这肯定会抑制许多思想的产生和部落客。”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寒蝉效应已经发酵了。人们缺乏信心,人们陷入恐惧。我们将如何应对呢?这些原本惯性的咖啡店高谈阔论的读者,在转向部落格评论后,是否有一天他们会停止这么做?我们会否开始恐惧上载一些原本不具有诽谤性的评论?”

“人们把这件事视为具有政治动机,但是我不可以说太多,否则是藐视法庭。如果你把所有碎片按照次序排列,你可以发现一些事情。我把它称为阿都拉的拼图游戏。”

“阿都拉叫我们别只是说好话,也要说真话;他叫我们与他一起工作。这其实是毛泽东所说的百花齐放,当所有花朵盛开后,你就可以鉴定它们,然后杀死它们。这是我突然间领悟到的事。”

"为何主流媒体如此讨厌部落客?"

黄泉安也向听众追溯2004年和2006年曾经与主流媒体交手的“经验”。

2004年10月期间,署名“Anwar”的网民在黄泉安的部落格上留言,以“粪与尿”来形容“文明化回教(Islam Hadhari)与金钱政治”的关系。《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一连四天以封面新闻报道指责黄泉安侮辱回教,让他倍感压力。

由于不满一名读者的留言“威胁”,《太阳报》在2006年8月间向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内容论坛(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Content Forum of Malaysia),投报著名部落客黄泉安的网站Screenshot。

黄泉安表示,有关方面在2006年开始把部落客标签为意见领袖,“好象布什问为何他们如此讨厌美国;我也不知道,为何主流媒体如此讨厌我们部落客?”

他表示,他与阿希鲁丁今后将被迫在一些课题上封口,因为有关诽谤案将会拖延相当长的日子。

“表面上,它是与言论自由无关,但是我们不知道情况将如何发展。但是我们不希望造成先例,导致言论空间受到伤害,所以我们非常小心谨慎。”

杨映波提数建议革新诽谤法令

另一方面,杨映波表示,我国现有的诽谤法令必须进行革新,以便对个人声誉和言论自由拥有平衡的保障。

他建议检讨诽谤法令分的范围,包括列明条文保障言论自由的权利。

“列明条文避免法官忽略了保障言论自由的权利,尤其是在缺乏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的马来西亚。如果是在其他国家如英国和加拿大,我们无需设定这类条文来提醒法官。”

他也建议大马仿效加拿大的法律,把答辩权(right of reply)纳入诽谤法令内。

“我们也应该强调恢复受诽谤者的声誉(reputation),包括道歉或更正。这无关金钱,而是声誉的问题,应该减少以金钱作为赔偿,除非是恶意中伤的案件。”

他也认为,当局应该检讨法令中所指的“公众利益”(public interest)的含括范围。

“因为这关乎'公允评论'(fair comment)的问题。我认为,并非所有涉及公众人物,例如电影明星的事情都是关乎公众利益。除非是涉及其政途、公开立场或职位等,惟有鉴定其范围,这样才能够给予关于公众利益更大的空间。”

他也提议检讨或扩大遭起诉对象的抗辩类型(categories of defences),包括检讨出版诽谤文字的出版社或部落客与真正的作者,是否应受到同样的惩罚。

“我国司法制度必须获得改善,因为我国的法律不了解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否则,就算我们拥有最好的诽谤法令,但若法官的思想不进步,也是没用的。”

政府因商业压力允不过滤网络

索妮雅则批评政府当初《1998年传播及多媒体法令》所承诺不会过滤网际网络,是基于外国投资者的压力,而并非因为政府拥有言论自由的思想。

她指出,由于网络的接触面有限,因此国家改革不能单靠网络的言论空间,而是所有媒体必须一起致力推动的事情。


点击阅读全文

[星洲沟通平台] 大马华文报业渊远流长

以下文章《大马华文报业渊远流长》转载自星洲互动。

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兼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先生针对星洲媒体、南洋报业和明报企业合并课题接受《亚洲眼》的专访。当提及合并后的集团是否有计划扩展至中国市场?刘先生说,“明报企业属下的万华媒体已经进军中国,并出版杂志。这次合并将让马来西亚股东能够参与中国的进一步成长。”

实际上,在华文报业发展史上,西马的前身,即马来半岛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地位。1815年8月5日,世界第一份华文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的圣公会基督堂创刊;创刊号封面中间为刊名,上方署明年号为嘉庆乙亥年七月,创刊人米麟(William Milne)是该教堂的英国籍牧师。办察世俗报刊的用意旨在传教,不过,为了吸引读者,内容兼载新闻和当时的新知识资料。上述统记传刊登了6年半,至1822年停刊。1928年之后,办报成风,共有5份地方性报纸在甲州先后出版。

换句话说,世界第一份华文报是在大马出现;大马与华文报业有著深厚的历史渊源。今天,若有任何集团要将大马华文报业推向国际,尤其走向华文的发源地──中国;不但在延续华文报业的历史发展,也符合全球化趋势。

只要合并后的报纸在人事方面照顾本地的原有新闻从业员,以及保有原来的办报风格;合并是件值得鼓励的事,因为它让业者有机会拓展新读者市场、加强业务上的进益,及让大马华文报业突破疆界、茁壮成长。

(星洲日报 / 沟通平台.读者:黄怀乐.2007.02.08)


点击阅读全文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南洋工会证实红包三百元 执行级职员可能分文不获

以下文章《南洋工会证实红包三百元 执行级职员可能分文不获》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庄迪澎

今年没有花红的《南洋商报》员工,证实只能获得马币三百元的“红包”,但执行级职员的“红包”则从“零至不明数目”,意即一些执行级职员可能连一分钱“红包”都没有。

来自南洋报业控股的消息来源向《独立新闻在线》证实,全国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南洋商报分会及全国报业工友职工会(National Union of Newspaper Workers)南洋商报分会的领导人昨天会见了《南洋商报》行政总裁(执行长)庄宗南及人力资源经理龚美珍,资方证实了这两个工会的会员将在本月九日之前获得马币三百元红包。

不过,不属于工会会员的执行级职员的红包,数目是从零至不明数目;意即资方将根据不同职员发出数目不等的红包,有些人可能连一分钱红包都没有。

要颜振浩汇报业务实况

《独立新闻在线》上周五(2月2日)独家报道,晓卿治下的南洋报业一再紧缩银根,旗下两家报社员工的年终花红创下新低点:《南洋商报》员工没有年终花红,被迫过穷年,而《中国报》员工的年终花红则减少到仅有区区四分之三个月而已。不过,张晓卿的旗舰报社《星洲日报》今年的花红仍然是两个月,另加奖励金一个月。

上周五的报道也引述尚未证实的消息说,《南洋商报》员工所得“红包”可能是区区马币三百元而已。《南洋商报》员工去年获得四分之三个月的花红。

上述两个职工会昨天会见了庄宗南后,张贴一份联合通告,向会员们汇报详情。两会的联合通告透露,他们在与庄宗南及龚美珍会面时,提出了两项要求:一、要董事经理颜振浩亲自向全体员工汇报《南洋商报》业务的最新进展与实况;二、要庄宗南为全体员工争取更好的待遇。

与此同时,两会也在通告中透露,《南洋商报》资方同意,凡在农历新年除夕值班的职员,可享有双薪及另加马币50元红包,并由资方提供膳食。农历新年后的开工红包则维持马币10元。

只要亿万富豪张晓卿肯花几百万……

消息来员向《独立新闻在线》透露,由于资方今年不发花红,《南洋商报》员工普遍上士气低落;《中国报》的花红仅有四分之三个月,创下新低点,员工看到通告后,也很不满。

不过,南洋报业旗下报社的员工似乎只能无可奈何;《独立新闻在线》上周报道此事后,南洋报业控股旗下一名记者就曾大吐口水说:“现在还能怎么办,张晓卿一个人控制了四家报纸,还能跳槽吗?”

消息来源也对《独立新闻在线》说,由于当下的工会会员相对消极,工会已无法像从前那样做到登高一呼,会员便响应动员,所以抗争不易。

他说:“现在只能看张晓卿还有没有良知了,他已是亿万富翁,只要肯拿出马币几百万元,就能让员工的新年过得好一些。”

在《福布斯》(Forbes)杂志2006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张晓卿名列第746位;在马来西亚则名列第八,估计身价净值十亿美元(按最近汇率约马币35亿元),比著名土著富豪赛莫达(Syed Mokhtar Al-Bukhary)及云顶集团接班人林国泰还要富裕。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今大马] 张晓卿整合媒体损害竞争环境 媒体组织促请证券委员会调查

以下文章《张晓卿整合媒体损害竞争环境 媒体组织促请证券委员会调查》转载自《当今大马》。

独立新闻中心(The Centre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简称CIJ) 对砂拉越木材大亨张晓卿所拥有的三家媒体集团――香港明报集团、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的合并建议感到忧虑,并认为此合并计划将损害媒体竞争及置国内外中文报读者于更大的政治操控之下。

它指出,虽然张晓卿及《星洲日报》曾在2001年否认收购南洋报业控股,以及在2006年否认垄断中文报业,但它们最近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否认恰恰背反。

根据报道,星洲媒体集团在1月30日宣布献议交换香港明报集团股票,并邀请南洋报业控股参与合并计划,以创造中国和台湾之外最大的中文出版集团,使之与全球媒体竞争及锁定中国与其他媒体市场。

整合媒体帝国与西方媒体竞争是神话

独立新闻中心执行董事索妮雅(左图)今日发表文告指出,整合张晓卿的媒体帝国将促进与西方媒体集团的竞争的说法只是一个神话。英文读者不会因为中文报拥有更强大的国际势力和网络而转而支持《明报》(香港、美国及加拿大)或《星洲日报》(马来西亚、印尼和柬埔寨),一如不能比较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相反的,媒体整合只会压制和阻止马来西亚、香港、美国、加拿大、印尼及柬埔寨中文报业的竞争和多元性。就算合并后的资源共享可期,张晓卿庞大的媒体帝国将有能力逐渐削弱或淘汰在这些国家内的竞争者,也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场。最终,中文读者群、记者和广告商将无法在新闻来源、就业和市场上有其他的选择。

媒体集团屈服审查新闻压力屡见不鲜

在政治上,媒体拥有权集中化严重威胁自由和良好治理。媒体大亨也可藉媒体优势汲取商业利益,为本应受到公共舆论监督,但却导致社会或环境灾难的商业计划和特 许权铺平道路。当利益遭遇严重威胁时,媒体集团倾向于屈服审查新闻的政治压力;互联网巨擘微软、雅虎和谷歌臣服于北京就是此危害的鲜明例子。

“如果张晓卿整合媒体帝国是为了锁定中国市场,他的报纸难道会为了言论自由和资讯自由,而不优先保护以政治审查著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届时将加剧对那些审查和操控媒体及公民声音的国家的伤害――例如马来西亚―-将是个大灾难。”

独立新闻中心强调,媒体的和并也反映了张晓卿和星洲媒体的低落信用度。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兼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曾于2006年11月3日在《星洲日报》发 表专文《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英文版We don’t believe in monopolies于同年11月6日在《星报》发表),声称“尽管大股东同样是张晓卿,但是,《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都是不同的企业实体,过去彼此之间独立运作,相互竞争;今后还是保持这种模式,在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和行销上竞争”。刘鉴铨宣示此保证仅仅三个月后,公众又听闻国内两大报业集团将与香港明报集团合并。

挑战张晓卿推动媒体出版法律改革议程

因此,独立新闻中心也呼吁华仁控股及其他小股东反对这项合并计划,并促请证券委员会基于消费人利益、言论自由及外国企业控制本地媒体而展开调查工作。

正如张晓卿声称,他所领导的星洲媒体集团不遗余力反对《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因此独立新闻中心也呼吁张晓卿及整合后的媒体帝国推动马来西亚媒体法律的改革议程,并公开辩论借助法律与政治手段限制新业者进入报业市场,进而利惠其媒体帝国之现状。


点击阅读全文

[天下太平] 赞陈宝卿的好文章

以下文章《赞陈宝卿的好文章》转载自《当今大马》。

※杨白杨

陈宝卿今天在《星洲日报》“情在人间”专栏发表的“作家和书,还禁得了吗?”是一篇好文章,让我国争取新闻自由的朋友们看了大受鼓舞,也衷心希望她的文章能够唤醒为垄断主诚信服务的新闻界前辈们的良知,同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勇气,在新闻自由的严冬中发一点光。

争取新闻自由的朋友们对政商权势勾结以控制和垄断报业的行径不齿,却也相信垄断主控制的媒体里面,还有坚持新闻自由信念、严守正义至上原则的新闻工作者。报 业垄断主以读者数量吹擂得到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在他们旗下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健笔们,没有多少人愿意以真实姓名站出来替老 板歌功颂德。他们沉默,不是看不到真相的大多数读者,而是少数追求真相和有尊严的新闻工作者。

这些沉默的健笔,不但坚持不写替老板歌功颂德的文章,还时常在新闻封锁的缝隙之中展示他们的信念和勇气。比方在政客和主流报章大事污蔑并采取行动对付网络媒体的时候,便有新闻工作者提醒当权者,应该留一小片思想放牧的草坪

新闻工作者迎向来袭的寒流,以古鉴今,以西喻东,以外警内,表达埋藏在他们心中的新闻自由理念。这种文章,如果出现在垄断主拥有的报纸上,都会被网络上兼收 并容的正宗“沟通平台”所链接。这是好现象。在垄断主所控制的媒体里工作的朋友们,你们在里面努力突围,在外的朋友都感谢你们。

我不敢说陈宝卿这篇“作家和书,还禁得了吗?”是在大报里突围而出的文章。她也许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不会因为出现在放弃正义的大报上就变成坏文章。陈宝卿这篇文章,值得所有争取新闻自由和压制新闻自由的人一读。

陈宝卿指责中国政府继禁书风波之后,无理禁止20名作家到香港出席2007年国际笔会亚太地区会议。她说中国政府禁书,禁止作家出席国际笔会会议,是害怕面对真相。她问道:“为什么一个大国不允许人讲真话,不允许把历史真实的面貌写出来?”问得太好了。

“然而,在这个所谓纸包不住火的互联网、高科技和资讯相配合的年代,书,还禁得了吗?禁止作家出席国际笔会会议,就能让他们噤声吗?”陈宝卿的文章结尾引人深思:“中国当局对言论自由所布下的一张网,一旦被捅破,被困在网后的许多精灵,就会纷纷从破口飞出来,形势就会改变了。相信中国未来的新闻界和文坛,还会有更多的高瑜和章诒和,从被捅破的网,展翅高飞。”

我不认识陈宝卿,但我希望她会是捅破媒体垄断主的天罗地网而展翅高飞的其中一只精灵。我不是要吹捧陈宝卿,我要说的是,她这篇好文章,借中国的新闻自由状况以喻大马,能够出现在落力掩盖反媒体垄断新闻的第一大报,实在难能可贵。对那些和政客勾结制造假新闻和掩盖新闻的新闻界前辈们,还有被誉为华文报太上总编 辑的丑陋政客,我特别推荐陈宝卿这篇文章。作家和书,还禁得了吗?新闻还封锁得了吗?真相还掩盖得了吗?假话还骗得了人吗?陈宝卿和争取新闻自由的朋友们,加油!


点击阅读全文

Tuesday, February 06, 2007

[星洲沟通平台] 张哓卿的冒险精神

以下文章《张哓卿的冒险精神》转载自星洲互动。

张哓卿先生把他的两个报业集团──星洲媒体集团和香港明报集团合并,并且也邀请他持最大股的南洋报业集团参与。合并后的集团将在马港双边上市,进军中国市场,这种打造全球华文媒体集团的行动,实在有助於提升华人在国际上的地位。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了。13亿有成就的中国人绝不会永远留在本土的,他们一定会向外伸展的。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去到哪里,就把他们的文化带到那里。所以我们应该期盼世界每个有华人的角落都有华文报。

我从张哓卿先生一连串的积极创业作风,可看得出他是一个有鸿图远见的人(Visionary),看来他对将来世界会演变到甚麽的情况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他像一只老鹰在众鸟之上飞翔,老鹰的视觉是万物中最强的。你可曾知道一只在空中600英尺高的老鹰,能看见5英里外的湖面上,有只三英寸大的小鱼在水面上跳跃吗?张哓卿在华文报业的拓展已经如鹰展翅上腾了!

华人要在世界出人头地的话,必须有一个平台让他们互相联系。我们应该感谢张哓卿,他搞华文报业合并,藉此逐渐壮大华文报的声音之行动就是为华人筑起一个联系的平台矣!

张哓卿收购南洋报业,某华文报和两个网站却控诉他垄断言论。其实张哓卿若是为了商业利益的话,他何需收购亏蚀的南洋报业呢?坦白说,我认为他很冒险。他必须要掏出很多钱使南洋报业走回正轨。他使三个集团合并,也必须腾出很大的资金。在商业的竞争里,没有所谓“包赢的”,如果合并受到阻碍,他会亏损巨额金钱。但我认为他冒险得有意义,因为他要为了华人的利益使华文报走向全球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冒险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中枢,当不再有冒险的精神时,文明就开始衰微。”如果从这理论来看张哓卿的话,他真的是一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他壮大华文报业,把华人引向文明。而某华文报和两个网站只晓得躲在一旁批评这位一直往前冲的冒险家,自己又不敢冒险做些对华人有贡献的东西,这乃抹煞华人的文明矣!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读者:陈亚伦牧师.2007/02/06)


点击阅读全文

[亚洲时报在线] 明报与星洲合并:张晓卿媒体王国惹“垄断”争议

以下文章《明报与星洲合并:张晓卿媒体王国惹“垄断”争议》转载自《亚洲时报在线》。

※黄进发

西元2008年2月,一个全球性中文媒体集团将宣告诞生,旗下5家中文日报每天将总共出版超过100万份,外加30家杂志,共聘用5000员工。马来西亚木材大亨张晓卿宣?,打算把香港“明报集团”与马来西亚的“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集团”合并,形成上述的大玩家。张氏此议极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他与亲友掌握了明报的62.4%股权,星洲的48.6%以及南洋的44.8%。这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额,在合并前高达14亿马币。

“属于全球华人的媒体网路”

张晓卿列举了对传统媒体工业造成冲击的三股巨大力量,即全球化、网路兴起和中国崛起,并开出处方:发展“一个属于全球华人的媒体网路”,以便经济上整合华文报的资讯和服务对象,社会上凝聚五湖四海的华人,文化上推广华文使用和普及华文教育。

这个“媒体网路”的基础,当然是张氏眼前在北美、东南亚和大中华地区逾20个华裔集居城市所出版的中文报刊。其中,《明报》是香港权威报章,发行量排名当地第四。马来西亚的24万人口中有四分一强是华裔,中文使用非常普及。张晓卿的媒体旗舰“星洲媒体集团”本来就拥有当地最大华文报章《星洲日报》和第三大华文报章《光明日报》,后来再控制了前竞争对手“南洋报业集团”,目前控制了大马85%的中文读者市场。

他的媒体帝国同时放眼北美洲与东南亚其他华裔社区。《明报》在北美发行四个地方版本:多伦多版,温哥华版,纽约版,三藩市版,其中多伦多与温哥华版比较成功。印尼与柬埔寨的 730万与15万华裔,在专制时代也曾经在政治与文化上备受压迫,在两国实行民主选举后,《星洲日报》就抢滩出版当地的姐妹报。

在1月29日公?的收购协议中,“明报”将成为张氏媒体帝国的母舰,“星洲”与“南洋”则成为其独资的子公司。虽然“明报”市值是三者中最小的,但张氏希望倚重《明报》创办人查良镛(即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留下的金字招牌。“南洋”将从吉隆坡股市除牌,而“明报”则将继承“星洲”的上市地位,同时在港马两地上市。

“星洲”股东获献议以每股(估值马币4元)交换3.3“明报”新股(估值港币2.70),而每一“南洋”股票(估值马币4.20)则可交换3.47“明报”新股。香港《东方日报》质疑合并是否符合明报小股东利益,因为去年三家公司都表现欠佳,其中“南洋”更亏损达640 万马币。

但市场却欢迎合并建议。宣?合并翌日,闭市时“明报”与“星洲”分别上涨15.11%与1.25%,至港币 2.00与马币3.24,只有“南洋”稍跌4.76%至马币4.00。观察家指出,三家公司股价最近在合并献议前已上涨,似乎有“春江鸭”洞烛先机。香港《东方日报》指出,“明报”股价在1月11与12日两日共升了33%。


亚洲梅铎的崛起

相对于市场的欢迎态度,马来西亚的媒体人与研究者,却对张晓卿要成为“亚洲梅铎”的雄心壮志采取批判性的立场。2001年,张晓卿与“星洲传媒集团”被指联同马华公会(联合执政成员之一)用政治手段收购竞争对手“南洋报业集团”(编注:马华公会于2001年出面收购“南洋报业”,至去年把所持投权大部分转售张晓卿),被指垄断当地华文报业,并封杀批评者的声音,因而恶评如潮。

根据英文《马来西亚商业》杂志,张晓卿财富估计马币15亿,居2006年马来西亚富豪排行榜第9位。他的木材业遍?四大洲,从其老家马来西亚的砂捞越州、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新西兰、几内亚、喀麦伦、巴西到俄国。高龄73岁的他白手起家,从一介割胶工人做起,除了伐木,今天也在好几个国家投资金融、种植、渔业、基建等行业。


张晓卿与媒体业的因缘要追溯至1988年《星洲日报》的复办。1987年,内外交迫的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借口族群关系紧张展开“茅草行动”,逮捕了 107位异见人士,并关闭了三家敢言的报馆,《星洲日报》即为其一。张晓卿复办的《星洲》不但励精图治,而且巧妙地利用过去的勇敢与苦难,喊出“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口号,并配合投入资源在慈善、文化、教育活动中。

对“星洲”企业形象帮助最大的,包括1991年设立的 “花踪文学奖”,鼓励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并在2001年面向世界,增设奖项给国外作家参加。“花踪”不但为“星洲”拉拢了马来西亚中文文化界,也邀请了中港台文学明星来马。通过转载作品,并邀请来马演讲,其他文化明星如龙应台、南方朔、陶杰等皆让张晓卿与“星洲”大大提高了其风雅形象。

在发行量与读者人数方面,《星洲》也在短短数年内超越原来是第一权威大报的《南洋》。1992年,“南洋”与“星洲”分别买下两家小报《中国报》与《光明日报》。同时,另外两家中文报《通报》、《新明日报》因为被政党控制而流失读者、相继倒闭,只剩孙中山创办的《光华日报》偏安马来西亚半岛北部,到90年代中期后,就形成了“南洋”“星洲”两个集团四家报章捉对厮杀的局面。

被指联同政党收购对手

马来西亚严峻的《印刷与出版法令》要求报章每年重新申请出版准许证,但部长可以随时吊销准证,并不得上庭挑战这些决定。因此,当地报人在战战兢兢之余,得设法确定朝中有朋友,从而制造了在朝政客把手伸进报馆的机会。“南洋”与“星洲”的激烈竞争,到90年代末就牵连到执政联盟“国民阵线”中第二大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的内斗。坊间传言指“星洲”把宝押在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的A队,而“南洋”则倾向其副手林亚礼的B队。

2000年11月,国阵失去了一场指标性的补选,部分原因是当时的“诉求”与“宏愿学校”争议让华裔选民离心。当时有一个说法,指马哈蒂尔迁怒中文报,尤其是《南洋》与《中国》。同时也有人怀疑,马华公会的当权派(A队)利用形势迫使“南洋”最大股东──比张晓卿更财雄势大的郭令灿,脱售该集团予该党的党营企业 “华仁控股”。

独立性强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当时曾强烈反对马华公会的收购行动,不愿意《南洋》、《中国》沦为官方喉舌,并步《通报》、《新明》后尘走上绝路。超过200个大小华人社团要求马华公会临崖勒马,该党却一意孤行;华人公众因而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愤心理抵制“南洋”。走小报路线的《中国报》不受影响,质报定位的《南洋》却从此每况愈下,从当年的第一大报,到几乎敬陪末座,因而有“南洋”去年马币640 万的亏损。

张晓卿与“星洲”否认涉及马华的收购,却也有惹人关注之处。《星洲日报》与《光明日报》曾被指有意封杀“收购” 与华社反对声浪的新闻,而且代表马华公会进驻“南洋”的赫然都是星洲前要员。其中最戏剧性的是,“星洲”总裁刘炳权在2001年5月28日上午呈辞,晚上竟然就摇身一变成为“南洋”总营运长,履新时还开着“星洲集团”用车。“星洲集团”与马华公会的“非神圣同盟”,被许多文化人视为对新闻自由的背叛。痛心疾首之余,90多位专栏作者与自由撰稿人毅然宣?对马华公会与“星洲”控制的四家报章“罢写”,拒绝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

尽管许多社团领袖开始识时务地不谈“媒体垄断”,被张晓卿称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母亲”的评论人,大多数却六年如一日,坚决反对政党控制与财团垄断媒体,每年5月28日都为文或办活动大事纪念“报殇”。

三个月前,更有新生代的评论人与读者加入反对行列。外传张晓卿数年前即悄悄买进“南洋”股票,到去年10月18日,并向马华收购大部分股权,一举成为44.8%在握的大股东。张晓卿此举冲击了许多相信他当初与马华收购无涉说法的年轻人。

去年11月3日,150学生和年轻读者在星洲总社前面燃烛抗议垄断,另外槟城和新山两地办事处也各有数十人示威。示威者当中包括不乏《星洲日报》历年培养的前学生记者(学记),解散前更沉重唱起学记的主题曲《学海之歌》:“我们围起来,我们牵起手,你听不见什么,你知道我在告诉你,我们千万颗生命是个火种……”

两个月后,120个前《星洲日报》学记以“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姿态,联名要求张晓卿脱售“南洋”:“请用竞争说服我--因为垄断以后,张晓卿以外的报纸藏在报摊最隐秘之处这样的恶斗,并没有减少。请用专业说服我--因为垄断以后,张晓卿的报纸在报道11月3日百人静坐反垄断的新闻时,包括标点符号的437字报道,由始至终没有“垄断”两个字,以及堵塞在总社大门前的两辆货车。请用多元说服我--因为垄断以后,张晓卿的报纸继续封杀颜清文、陈亚才、李万千的声音。华团、文化、政治领域不同声音的激荡,在张晓卿的报纸上是已经幻灭的浪花。垄断是单向的灌输,竞争是多方的激荡;前者霸道,后者璀璨。”

放眼中国市场

张晓卿对马来西亚中文文化人、年轻人反对新闻垄断的呼声显然无动于衷。他着眼的是中国广大的媒体市场。统合后的新明报集团,将成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以外的“纯中文出版集团”。这在今天的北京领导层眼中,应该有一定的价值。中共在胡温的领导下,不管是对台海问题,还是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疑虑,都采取务实姿态,重视软实力的应用。

张晓卿深知如何发挥媒体影响力。许多人都还记得,1998年5月当数以百计华裔在雅加达的排华暴动中被烧杀强暴时,张氏在《明报》撰文批评北京对“嫁出去的女儿”不闻不问,最终迫使北京外交部改弦易辙,向印尼表达关切。张晓卿的“大中华论述”能够取信许多人,这应该是原因之一。


张晓卿的兴趣并不止于平面媒体。“星洲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透露:新明报集团有意进军电视与电台。马来西亚的英文商报The Edge报道,传闻有意收购香港无线电视(TVB)的富商李泽楷,也曾在去年飞往砂捞越诗巫与张晓卿会面。

香港《明报》前执行董事古玉梁认为,从过去两家合作的历史去看,李泽楷与张晓卿结盟的机会不大。张晓卿若要寻找电视的合作伙伴,最可能的对象应该是凤凰卫视,因为该台的老板、前人民解放军上校刘长乐,与张晓卿分属好友。凤凰卫视的覆盖范围,除了中国大陆,也包括北美和东南亚的华人社群,这一点和张晓卿的媒体帝国一样。古玉梁补充:“然而,凤凰卫视与外人的任何合作,都必须先得到北京的许可。”

全球中文媒体一元化?

企业越大,往往越容易成为政治胁迫的目标。微软、雅虎与谷歌都纷纷为了保住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屈从北京的资讯审查。张晓卿的全球中文媒体网路,会不会比它们更有腰杆?对北京不友善的讯息与言论,不管是在台湾、西藏、法轮功、天安门、一胎政策还是工人权益问题上,会不会逐渐在张氏媒体上消失?由于大中华地区以外华人许多皆有“大国崛起”情意结,这些审查不但不会引起他们批判,反而可能得到支持。

到目前为止,张氏旗下报章只在马来西亚独霸天下。然而假以时日,如果跨国的统合真的达到资源分享、营运优化、资本开源等目标,释放出更多能量,张氏的霸业会不会扩张到其他中文媒体市场?到时全球14亿中文人口,是不是中国内外都只能有一种主流声音?

《明报》创办人查良镛认为,私人出钱兴办的报社,不是社会的“公器”,而是老板的“私器”。 报纸最终要跟着老板的调子唱歌。《明报》本身近年来就相对保守,被一些论者视为亲北京。

面对新一代知识青年上门反垄断的呼声,“星洲”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11月3日发表题为〈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一文,强调“……《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及各杂志,依然是在专业管理层的管理下营运,并没有因为和《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同属于一个大股东,而遭到合并,或是改变经营方式……尽管大股东同样是张晓卿,但是,《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都是不同的企业实体,过去彼此之间独立运作,相互竞争;今后还是保持这种模式,在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和行销上竞争,垄断的局面在这种适者生存的局面中没有可能出现。”

不到三个月,张晓卿已经放弃了刘氏所言“维持各报章原有竞争形态”的“个人承诺”。然而,沈赛芬强调,尽管这次合并将追求经济规模、营运合理化、市场区隔等利益,但是个别报章的编辑自主权仍将受到保障。

维护编辑自主的空洞承诺

维持报章独立自主的承诺,显然无法取信于张晓卿在马来西亚的批评者。就在合并献议前,张晓卿的四家报章才被指刚刚解除对一家私营无线电视台NTV7的“封杀”。该台的“追踪档案”节目在12月16日播放了媒体垄断的专题。“星洲”高层当时拒绝受访,事后却认为该节目怀有敌意。

《星洲》与《光明》在12月31日开始抽起NTV7的节目简介,《中国》与《南洋》随即在1月6日跟进。据称,虽然NTV7属于另一个后台更强硬的媒体集团 “首要媒体” (Media Prima),却终究受不住被“封杀”压力,有报道指它后来主动邀请“星洲”高层吃饭求和,之后才获“解禁”。

报道有这次会面的是网上独立媒体《当今大马》(Malaysiakini)中文版,但《星洲日报》抓住报道中出席者与地点的错误,高调指责《当今大马》制造 “假新闻”。 《当今大马》立即专业地就错误道歉,但严词否认制造有关封杀电视台的报道是“假新闻”;然而有关声明并不获《星洲》刊登。

事实上,张晓卿旗下四家大马报章被指联手封杀或过滤特定新闻,甚至拒绝广告,以免使马华公会或其他友善方面尴尬,并非第一遭。去年马来西亚爆发华文小学校长贪污的丑闻,事件沸沸扬扬,但四报选择只刊登校长职工会的广告,而不登反贪污人士的广告。马六甲养猪业受到官方打压,猪农要登广告向华裔公众求救,也一样受到拒绝。而反对媒体垄断的团体与个人,更是长期在封杀之列。这些新闻和广告都能在对手《东方日报》(与香港同名报章无关)顺利登出。

《东方日报》由与张晓卿不睦的砂捞越刘氏家族创办,旨在打破张氏对中文报的垄断,除了评论素质较强,质量都还不足与《星洲》争一日之长短。虽然如此,从 2003年面市至今,四报一直联手围堵《东方》的销售渠道,批评者更指它们以停止供应“星洲”“南洋”旗下所有报刊,来要胁报贩不得摆卖《东方》,出现合法报纸偷偷卖的奇景。

一方面因为张晓卿聪明地召唤“大中华情意结”,另一方面或许也因为张晓卿称霸的局面似乎稳如泰山,这次的港马三大报业集团合并的献议,华社领袖的反映远较两个月前张晓卿向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控制权时来得正面。“全球化”、“迈向国际”被许多人视为马来西亚企业的成功,也符合华人的利益。

大马政府未对合并异议

《星洲》有一个名闻遐迩的专栏《沟通平台》,专门刊载编者、记者与“读者”的文章。1月31日该栏刊登了一篇读者来函,欢呼这个“震动全世界的媒体界”的消息,强调“当别的媒体在当权者护航下,讲求融资、并购、跨媒体整合和扩充壮大的时候,华文报为求自救或救人的举措,理应得到各方的支持。”他并警告张晓卿的批评者“不要玩火!不要变成吴三桂!”

如果张晓卿巩固其媒体帝国的计划受阻,关键不会是公民社会或小股东,而是国家。马来西亚不明文禁止外国人控制媒体,而明报集团却是在百慕大注册的企业。“星洲”高层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最终的控制权仍然落在马来西亚籍的张晓卿手上。

到现在为止,马来西亚政府高层并没有表示异议。张晓卿显然比马来西亚另一宗高调的媒体合并计划的筹划者幸运。“首要媒体”控制的双语《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 集团本来有意与马来西亚最大马来文报章《马来西亚前锋报》(Utusan Malaysia)合并,结果却在宣?两个月后胎死腹中。虽然《前锋报》直接为最大执政党巫统(UMNO)拥有,而《新海峡时报》也为巫统的代理人控制,据说许多巫统领袖与基层却担心合并后,代表马来民族主义的《前锋报》会受制于其相对多元的《新海峡时报》。

在许多亚洲国家,媒体帝国能否建立的关键,不是经济考量,而是政治关系。

本文作者是马来西亚“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现任主席,也是英国Essex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


点击阅读全文

Monday, February 05,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张晓卿岂敢向中国政府说不? 港人恐合并缩紧明报言论空间

以下文章《张晓卿岂敢向中国政府说不? 港人恐合并缩紧明报言论空间》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陈慧思

香港明报集团大股东张晓卿摩拳擦掌,欲凭籍《明报》的名气进军中国市场,令香港媒体人忧心忡忡。大企业进军中国之后总是难逃听命中国专政的劫数,为此他们枕心,一旦与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控股合并的明报集团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明报》的言论空间将进一步萎缩。

香港《全球化监察》编辑区龙宇、《独立媒体》编辑朱凯迪接受《独立新闻在线》电访时不约而同表示,大财团为了牟取最大的商业利益,难免会向市场取向及政治势力低头;明报集团进攻中国市场,恐将进一步收紧《明报》的言论空间。

区龙宇一语道破:“纵使世界大企业如雅虎(Yahoo!)、谷歌(Google)和梅铎旗下媒体都无法向中国说不,何况是张晓卿?”

中国是一个严密控制新闻的专政国家,它在世界新闻自由排行榜中经常留连在榜末位置。去年它在无疆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公布的世界新闻自由排行榜中,在168个国家中名列第163名;香港则名列第58名。

《星洲日报》在1月30日的封面报道,把“进军中国及世界其他市场”列为合并七大理由之一。张晓卿同日发表《搭建全球华文媒体 为全球阅听者服务》一文,表明欲藉合并建设“全球华人的媒体网络”的雄心壮志。

张晓卿岂敢向中国说不?

受访的区龙宇、朱凯迪和自由撰稿人萧伟基都表示,张晓卿此番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的言论无法感召他们;反之,他们担心“全球华人的媒体网络”建成后,会形成另一股霸权的力量,叶担忧明报集团开拓中国市场之后,将加剧香港媒体自我审查的情况。

区龙宇(左图)说:“建构区域媒体王国之后,我不认为它敢于向中国说不。雅虎、谷歌和梅铎进军中国之后都自我审查,其中雅虎还交出用户资料对付异见份子,更何况张晓卿?”

自由撰稿人萧伟基也对张晓卿的憧憬不以为然。他认为,明报集团、星洲媒体和南洋报业合并的理由莫过于拯救《明报》;“建构全球华人媒体网络”此类说辞只不过是形象包装。萧伟基是居港多年的马来西亚人,多为《信报》撰稿。

他说:“我认为,创造所谓中国以外最大的媒体网络,并不会发挥大力量;星洲和南洋并入明报,我不认为会创造出惊人的集团。它比梅铎的媒体王国小太多了,况且《明报》业绩普通,销售量在香港排名第四,与前面三家报纸的差距相当大。”

萧伟基表示,张晓卿在内陆也有许多生意,一旦张晓卿建设了横跨香港和中国两地的报业王国,恐怕日后会导致《明报》的言论倾向中国。此外,他也担心,一旦跨国媒体网络成形,会造成言论上的垄断。

“聪明”的明报淡化对中国的批判

区龙宇则指出,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已经愈渐薄弱,新闻娱乐化和品位庸俗化的现象已经是世界媒体的普遍现象;媒体的财力越大、占据的版图越广,就越可能会为了达到商业利益、最高的市场分额而与“最坏的政权”合作,把人权、环保、种族等被标签“敏感”的议题扫入地毯下。

他指出:“九七(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后,香港记者协会一直都有刊登报告,指报章普遍出现自我审查的情况;另外,亲中国财团已经买了亚视、《南华早报》也抄了林和立(前《南华早报》副总编辑)、亲中势力不断整治香港电台,可以说,这把刀已经在(香港媒体的)头上很久了。报纸高层自我审查,并且开出版位给亲中派自我吹捧,《明报》做得聪明,也找民主派讲些话,但是明显的,它对中国的批评已经低调很多。”

曾经在香港《明报》任职的朱凯迪(左图)指出,香港的报纸已经高度企业化,处处以商业利益作为考量标准,一般上只在对自己有利时才敢怒敢言。在他眼中,《明报》是个“口里一套,心里一套”的假道学,乃一份非常“公关化”的报纸。

区龙宇则指出,在香港回归后,《明报》对中国的批判明显淡化;他说:“以前已经都没什么(批评)了,现在更少,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朱凯迪指出,传媒机构以大企业方式经营存在着许多隐忧,大企业经营媒体必然存在许多政治考量,以致无法维护报纸的立场,因此,大企业扩大媒体版图并非好现象,反之小规模媒体的发挥空间更大。

他说:“我对大企业有先天的不信任,我认为建构大中华媒体圈这功夫,如果由民间一些批判性强的小规模媒体做会比较有帮助,大企业做很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

星洲媒体集团在1月29日宣布,献议星洲媒体、南洋报业和明报集团合并,并将它在马来西亚交易所主板的上市地位转换给明报集团。依据献议,明报集团将在马来西亚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两地上市,而星洲媒体集团及南洋报业控股则将在马来西亚交易所除牌。


点击阅读全文

Sunday, February 04, 2007

[南洋评论] 大象和跳蚤 (媒体集团VS部落客)

以下文章《大象和跳蚤》转载自南洋线上专栏《以蠡测海》

※陈泓缣

英国当代的管理大师韩第(Charles Handy )曾经写了一本探讨未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的书,取名《大象与跳蚤》,将庞大的组织形容为笨重的大象,自由独立的个人工作者则是灵活的跳蚤。他认为,在21 世纪跳蚤(个人工作者)的数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韩第所预言的不是遥远的未来,事实上,这一周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宣告了大马媒体界“大象和跳蚤”的时代的降临。

跳蚤要做第五权

当媒体集团化逐见成形之际国内最受欢迎的政论部落客:黄泉安(Jeff Ooi)及阿希鲁丁阿旦(Ahirudin Attan)正面对新海峡时报集团起诉他们诽谤。媒体集团化是大象营养饱满,越长越粗壮;部落客遭亲政府的大象集团起诉,则是跳蚤不易做的写照。

这些媒体界的跳蚤是谁?有评论家及前主流报章总编辑(阿希鲁丁阿旦就是《马来邮报》前总编辑),也有许多是过着韩第称之为“组合式生活”的业余评论人。组合式生活意谓着生活的组合里面有不同类型,就像投资组合一样可以投资不同的股票,工作也可以由赚钱的、关心的、着迷的种种不同类型组合而成。我这个“专栏评论人”身份也是工作组合中的一部分。为何这些跳蚤能够活跃于媒体界,或曰为何媒体界能滋养出跳蚤,而不是大势所趋的全部依附在大象的身上?

请容许我抄书。根据热门书兼主流媒体评论人常爱引用的《世界是平的》,其中第一章就有一段关于独立新闻工作者艾杜里诺的故事。请看重点部分:“独立新闻报导是我的嗜好,因为我受够了主流媒体的偏颇、无能、片面、独断。独立新闻媒体就如同近亲部落格,都是市场力量的展现,都是因为有需求尚未被当今资讯来源满足。……”

“部落格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一个机会,我们不必再对着电视机嘶吼,可以自己发声。我认为这些部落客扮演某种第五权的角色,与主流媒体一同运作(通常是监督主流媒体,或是提供材料给他们),并且形成某种新闻报导及评论的后援体系……”

随手翻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就能翻到当今大马的媒体界大象和跳蚤扛上了的原因:原来跳蚤部落客要成为第五权,监督自命为第四权的大象主流媒体。然而,这些跳蚤胡乱报导,或只是迎合意识形态接近的受众的口味,不负责任之徒,焉能监督我们泱泱大报?且慢,《世界是平的》书中还有一句:“零碎化的媒体造成了一大堆不知所云,阅听大众只选自己喜欢的认知……但是从此权力不再有中心,也较能保证真相被完整呈现,以许多零碎的片断,在某些地方。”

大象心有假想敌

本来大象和跳蚤是可以共存的。毕竟面对大众和“小众”是有分野,爱标榜客观中立或独立自由都可以各有受众基础。大象和跳蚤理应互相护持,可以“形成某种新闻报导及评论的后援体系”,俾使在新闻自由的大道上走得顺坦些。但是正如旧有的反对党往往会先围剿新近冒出的反对党一样,大象以跳蚤为假想敌,有着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想象。更何况我们这个国家仍未有真正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大象集团与政府宣传部落客和网络媒体不负责任,也就不是怪事了。

于是,本来应该争取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第四权忙着起诉部落客,为新闻自由史留下“突出”的一页。前首相马哈迪被询及起诉部落客一案时表示支持新海峡时报集团,正反映了他还不习惯做跳蚤。他似乎忘了,当被噤声于主流媒体时,他是如何突围而出。


点击阅读全文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星洲情在人间] 也谈部落格 -- 留一片让思想放牧的草坪

以下文章《留一片让思想放牧的草坪》转载自星洲互动。

※蔡思洁

以前写过日记,边一字一字地记下一天发生的琐碎事,边幻想哪天自己要是死了,至少还有一本压在抽屉底下经已泛黄的日记,留给后人一页一页地翻阅。不过,一切终归是幻想,日记写没多久就中断了。

当然今天,还在一页一页地写日记的人不多了,但是抒发思想情感这种人类本能的需求并没有中断,只是换了新形式出现而已。

而当前最红最火的自我表达平台,要属部落格(网志)了。只要你有一台电脑、一个键盘(当然你还要会打字),还有你有想法,你就可以成为部落客,在网路盖一个家,自由地在自己的思想草原上放牧。

部落格可以说是日记的“升级版”,同样是记录细碎琐事,同样是记下灵光迸现的思想火花,同样是吐露满腹委屈苦水,同样是渲泄一腔愤懑不平。不同的是,日记写完就锁在抽屉里,部落格则发表在互联网上公诸於世,可能它会引发共鸣,也可能会被人批评,更可能招惹谩骂。

尽管如此,部落格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的互动性强,有人发表就有人看,满足书写者渴望读者的欲望。

算起来,部落格的兴起不过是近两三年来的事,却可以在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不管是在美国、中国、欧洲,甚至是伊朗,在虚拟空间上散布著密密麻麻的部落格,人人一个部落格,没有谁垄断谁的局面,充份展现出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人都能有话说的精神面貌。

再加上这种媒介不用花费太多的钱,使用者不需任何专业背景,不需他人协助,也没有人把关,可以全凭个人为之,因此它也被称“草根媒体”。美国《时代周刊》去年底在选网民为“2006年风云人物”时,不就称部落格这种网路生态经已开启了“数位民主”的新纪元。

但是,部落格虽然开创一个新的世纪,但它威力真的如洪水猛兽般,有可能打倒一个人或是搞垮一个政权吗?

没错,部落格确实把说的权力下放到平民百姓身上,但它的影响力并不如一般人想像中大。首先,“人人有话讲”的情况,就会演变成“人人都听不到别人讲甚麽”的局面。一篇贴在部落格的文章,到底有多少人在看?又多少人看了会有回响?


另外一点就是,部落格是分众媒介,也就是说特定人士只去特定几个“想法相近”的部落格串门子,所以它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局部且有限的。换句话说,一个写部落格的人,只能吸引到跟他理念相同者的支持,他们这些人只不过是在冷漠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互相取暖”,并不会影响其他人。

部落格至多也只是击起一小圈的思想涟漪,还不至於引发掀天巨浪铺天盖地打倒一个人或毁灭一个政权。日前首相表示对部落格的一些言论感到困扰,甚至因此无法专心工作。其实,他老人家大可安心,部落格只是一块让平民百姓吐口闷气、发发牢骚的原地,不但不会扰乱政府的运作,反而还可以成为政府倾听草民心声的途径。

当然,不否认有一小撮人利用部落格从事不法的活动,譬如散布色情图片或是捏造不实消息,但这不应该成为政府干预、禁止或审查部落格言论的理由。反之,政府应该立法保护部落格的言论自由,使声音微弱的小市民免受一些财大气粗的财团打压,留给老百姓一片可以自由放牧思想的草坪,让很多日子过得透不过气来的人有个畅所欲言的出口,这对人民对国家都是好事。


点击阅读全文

Friday, February 02,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张晓卿治下南洋报业银根紧缩 中国报花红创新低南洋无花红

以下文章《张晓卿治下南洋报业银根紧缩 中国报花红创新低南洋无花红》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郭华盈

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去年收购南洋报业控股、垄断西马中文报业后,员工未见其利已见其弊。张晓卿治下的南洋报业一再紧缩银根,旗下两家报社员工的年终花红创下新低点:《南洋商报》员工没有年终花红,被迫过穷年,而《中国报》员工的年终花红则减少到仅有区区四分之三个月而已。

《中国报》的消息来源告诉《独立新闻在线》,该报管理层今天下午已经张贴通告,宣布今年的年终花红只有四分之三个月,虽然报社允诺将根据员工表现发出奖励金,但是通告并没有阐明奖励金最低有多少。

消息来源说,《中国报》员工看到通告后,非常不满。《中国报》员工去年所得花红是一又四分之一个月,另有奖励金至少两个月。

《南洋商报》今天也张贴通告宣布,今年没有年终花红,只有“红包”一个,但没有说明“红包”数额。尚未证实的消息说,《南洋商报》员工所得“红包”可能是区区马币三百元而已。《南洋商报》员工去年获得四分之三个月的花红。

《星洲日报》花红照旧两个月

张晓卿的旗舰报社《星洲日报》今年的花红仍然是两个月,另加奖励金一个月。《星洲日报》消息来源向《独立新闻在线》透露,自1997年经济风暴以来,该报社员工每年都享有两个月年终花红。至于奖励金,除了2003年派发较高金额(一又四分之一个月)之外,每年的奖励金都是一个月。

《星洲日报》姐妹报《光明日报》吉隆坡报社的员工同样获得两个月花红,也有奖励金;不过,《光明日报》槟城的员工,因属于不同管理层管理,仅得一个月半年终花红。

竞争年代比花红防跳槽

在2001 年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控股之前,星洲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控股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对手。每年农历新年前临近公布花红时,也是两大报业集团暗中比拼的时刻;为了避免旗下员工因不满花红较竞争对手相去太远而出走,两家报业集团都在探听对手的花红情报,以敲定对员工较好的花红和奖励金方案。

张晓卿去年先后通过Madigreen私人有限公司及益思私人有限公司(Ezywood Options Sdn Bhd)买下南洋报业控股的控制性股权,崛起成为南洋报业最大股东。

张晓卿的旗舰报业集团星洲媒体集团更在周一(1月29日)献议星洲媒体、南洋报业和明报集团合并,以搭建所谓的“全球华文媒体”。《星洲日报》不断为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及最近的合并计划歌功颂德,大谈“脱离红海,拥抱蓝海”,但南洋报业员工利益却成了奔向蓝海的牺牲品,恐怕令员工始料未及。

事实上,早在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未及两个月时,《独立新闻在线》曾独家报道,揭露南洋报业控股以广告收入欠佳的理由,停办旗下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全体育》月刊,成为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之后,第一份停刊的杂志。

马华公会在今年10月17日宣布脱售南洋报业控股股权给张晓卿当天,张晓卿发表声明说,媒体合?产生既竞争,又融合的“竞合”关系,这种良性竞争状态一定提升彼此的竞争力,避免不必要的“你死我活”恶性竞争;言犹在耳未几两个月,《全体育月刊》却自行停刊,令人不胜唏嘘。【点击:“竞合是世界传媒合并风潮” 张晓卿要建构中文媒体网络】


点击阅读全文

[东方日报东风] 解咒的前奏 -- 部落格公信力不彰抑或报业集团自毁公信力?

以下文章《解咒的前奏》转载自《东方日报》。

※王维兴(《东方日报》助理新闻编辑)

1945年1月13日,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抵达机场,展开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美国之旅。两年后,女权运动先锋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也即沙特的终生异性知己密友)展开同样旅途。有个美国伴,可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美国人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他们皆作如是观,先后结交美国伴侣。

60年后的今天,部落格盛行。要进入马来西亚人的文化和社会语境,可结交部落客。互联网技术的社会经济变革,过程不是只有集团合并成大集团的全球化现象,更多的是部落格本土化的趋势。

大集团遇上部落客,猪年很难行好运,比如新海峡时报集团与马来前锋报集团洽谈合并时期,虽然泛全球化论调企图模糊焦点,还是有喜好针砭时弊的本土部落客,不忘解除泛全球化论者的魔咒。

去年的这个月份,前《新海峡时报》集团总编辑卡迪加欣加入部落客行列,创建本身的部落格,从评论油价的上涨到分析两大集团的合并缘由,浏览所及多是本土课题。

适逢旅?年,?客欲进入本土文化和社会语境,不必跟着全球媒体集团流浪到天涯,只需浏览本土部落格,比如卡迪加欣的《The Scribe A Kadir Jasin》、阿希鲁丁的《Rocky's Bru》等。

前报人创建部落格,这是媒体人突破层层控制的另一个层次。部落格有否公信力,还要看报业树立了什么典范,可供参考学习。但我们有吗?可资殷鉴的反面教材倒是很多。

说得过分一点,如果部落格的公信力不彰,那是因为报业大集团自毁公信力,百年基业和全球媒体集团亦无法树立典范,敢问报业诸公,在这种堕落氛围中,我们又如何要求部落客建立公信力呢?

部落格的年代,亦是解咒的年代。当越来越多报人晋身部落客行列,媒体公信力得以彰显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谈论部落格的公信力。否则,部落格缺乏公信力的论调与媒体集团合并成必然趋势的论调一样,是如此虚伪、脆弱。

国家不是唯一的巨兽。如何解除大集团这只怪兽的全球化咒语,是解咒的前奏。天灵灵、地灵灵……


点击阅读全文

Thursday, February 01, 2007

[回响] 明报终将臣服于马来西亚的媒体恶法,掩盖揭发真相的新闻?

以下看法《香港明报终将臣服于马来西亚的媒体恶法,掩盖揭发真相的新闻?》转载自《佳礼中文论坛》。

※石破天

其实我认为,主流媒体的合并已是不争的事实,相信未来在《明报》、《星洲》、《南洋》合并后,其势力将扩展至国外,届时恐怕外国的读者已难在从主流媒体中找到本地新闻中的真相了(如人民示威抗议大道涨价的新闻将被进一步封杀及掩盖)。我之所以会酱说实在是因为对目前本地主流中文报章的种种打压、封杀、抹黑手段失望透了!

虽然明报集团是外资企业,但只要它入主本地报界,就须遵守国安部美其名为传播法令的种种钳制新闻自由恶法!在酱的情况下,有勇气揭发真相的媒体将逐渐绝迹!国内外读者所接受到的只有经过政府“过滤”后的“干净”新闻而已。。。

--------------------------------------

“反对媒体垄断”这个口号已喊了多月,但整体情况依然不会改变。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转移斗争方向,朝向下一个目标出发?我认为现在最需要的其实是由读者、媒体工作者、非政府组织、大专青年等的社会精英来成立一个媒体观察网络,来监督、审查及举报那些违反新闻道德良知及企图掩盖或篡改新闻的媒体机构。

我这里说的观察网络应是较有组织性的,能够通过网络或面对面的传播方式来警戒民众我们的媒体已渐渐变色了!据我所知,马来西亚还没有一个媒体观察网是有招收会员(民众)的,所以我认为一个有广大会员的组织至少在向当局施压时能更有效。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