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公共知识分子的凋零》转载自《光华日报》。
一场政治海啸冲击国内政治生态,也仿佛一面照妖镜,民间社会的怪象呼之欲出。无论选前选后,无论平面或广电媒体,摇笔杆、耍嘴皮者络绎不绝,可叹真理却越辩越糊,偏见越来越深,见解水准节节下降,就算错处被揭发也硬拗到底。如此荒谬情境下,著名部落客、学者及社运分子鲁斯旦沙尼的骤逝,无不让人痛惜。
一个人只要有知识,或者拥有某种文凭,未必就是知识分子。然而,“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更是一种价值判断。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党棍,或埋头象牙塔哪怕洪水滔天也不管的学匠,不过是以知识作为谋生的行业,如同铲子是厨师的谋生工具,锄头是农夫的工具一般,我们无须嫌恶,但也不能错误地期待他们具有公共关怀,以知识为公眾利益发声。
无论是发出“我控诉”怒吼的左拉,抑或俄罗斯的那些猛击专制的“有文化的贵族”,其背后都闪现出“道德”的身影。“知识”不仅仅是对世界的存在奥秘的一种洞悉,更是与它的道德效用,与理性、良知、批判、正义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种知识的道德效用使知识分子的人格,越过事实领域进入价值领域,拥有了道德的形象和其存在的价值依据。
面对一个封闭压迫性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反抗义务不会比一般公民少,可是也不会多于一般公民。鲁斯旦沙尼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在的社会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其身上,知识分子在当下急剧遽转型的时代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追求的“冲突”和“困境”清晰可见,也深刻地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某种缺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斯旦沙尼的价值贡献就不仅仅在政界、媒体、学界,而应在更为宏大和深刻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加以发掘。
知识分子必须像唐吉诃德一样的存在,成为公共意志的传声筒与广大弱势者的代言人,承担道德责任,发出社会良心的谠论;若自我消音将助长恶质风气的横行。鲁斯旦沙尼风骨犹存,我们向您致敬。
Thursday, April 24, 2008
[光华社论] 公共知识分子的凋零
at 10:16 P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