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4, 2007

[独立新闻在线] 东方日报未拓言论疆界 评论人冀扩展新闻空间

以下文章《东方日报未拓言论疆界 评论人冀扩展新闻空间》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陈慧思

马华公会透过其投资臂膀华仁控股在2001年5月28日收购南洋报业控股,铸成马来西亚中文报业史上有名的“报变”事件,从此改变了中文报业的生态。收购事件早期封锁收购消息的星洲媒体集团涉嫌参与收购,中文报业陷入了政商垄断的混沌乱局。

在乱局中诞生的《东方日报》,成了渴求另一把声音的读者最大的寄托对象,可是耕耘四年,《东方日报》新闻素质停滞不前,报格和形象也未见确立,“另一把声音”的呼声终为评判的声响所取代。

《东方日报》曾自诩为“清流”,可是,在评论人眼中,《东方日报》的新闻不见得比《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和《光明日报》(以下简称“四报”)大胆和具批判性,反之在处理在野党新闻时,“畏首畏尾”的情况比四报更为彰显。因此,《东方日报》诞生的四年间,中文报业的清流未见成形,报业垄断的洪流反之愈见湍急。

政治和时事评论人黄进发认为,《东方日报》独立性不足,其编采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有待改进。他接受《独立新闻在线》电访时说:“《东方日报》自称清流,但是就中立性而言,它做到了多少?根据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讲师傅向红针对2004年大选新闻所作的报告,《星洲日报》在大选期间的报道是最持平的。”

他也指出,该报的新闻报道经常出错,以致成为同行的取笑对象,可是该报并没有就明显的错误刊登更正启示的习惯。

无法突破 议程不明

也是一名评论人的傅向红也指出,《东方日报》和四报无法划出分界线,其国家和政党政治报道与四报无甚差别,新闻报道与四报一样,偏向于报道官方新闻,对政治现状缺乏全面的分析和报道,只有在处理与国家没有正面冲突的议题,如董校风波、前董教总行政主任莫泰熙离职事件时,才凸显其“提供另一把声音”的功能。

她表示:“在《东方日报》创刊初期,读者对它有期待,期待它可以做不一样的东西,让不同的声音可以出来,但是它并没有做得多好,这让很多文人、写作人很失望。”

傅向红(右图)认为,《东方日报》四年来无法在新闻空间上取得突破,反之,新闻成了《东方日报》最弱的一环。她认为,每一个媒体都应有最基本的“推动社会改革”的议程,可是她无法在《东方日报》看到一个清晰的议程。

她举例说:“4月间在一项有关女人迟婚的报道中,《太阳报》(The Sun)、《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 Time)、《星洲日报》都引述周美芬的话说“男人要争气”,指女人迟婚的原因是男人条件不佳,可是《东方日报》仍很落后地打出‘本地女人难嫁’的头条标题。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日报》对相关课题没有清楚的议程。”

评论人和人权份子郑立慷接受《独立新闻在线》电访时也透露,他在《东方日报》创刊初期对它抱望甚大,纵然其新闻素质和量不佳也宽容以待。只是四年下来,他认为,《东方日报》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他说:“你要说‘敢怒敢言’,《东方日报》是没有的,看《东方日报》也只是看主流报章而已,仍有很多新闻无法在《东方日报》刊登。”

综合评论人的看法,《东方日报》处理与政权没有正面冲突的新闻,如华团新闻时,扮演了“提供另一把声音”的角色。可是,处理政治和政党议题时,该报仍旧无法突破传统的局限为读者提供更为大胆前瞻的新闻报道,反之,显得比四报更为束手缚脚。傅向红就认为,在野党的消息在《东方日报》相对少见,《星洲日报》尚比它多;处理政治新闻时,该报至少应做到平衡报道,而非偏向于报道官方新闻。

评论人皆认为,“名家”版和“今日专题”版是《东方日报》的强项,言论尺度也比四报宽。“名家”版专栏作者郑立慷就指出:“《东方日报》的言论版没有太严重的删稿问题,但还是有一些专栏作者无法开栏。真正做到比它报好的,是‘名家’版,无论如何,它还有进步的空间。”

他也说:“《东方日报》的专题做得还相当不错,但还是有‘到喉不到肺’的感觉,一些具争议性的课题还是无法出现。”

强化风骨 改善内容

今年4月初,《东方日报》传出人事大变动,从《中国报》跳槽《东方日报》的高层地位动摇,而前《东方日报》顾问古玉梁或将回流,与副总经理吴彦华、副总编辑辜柯福组成“三人小组”,负责统筹内容改革方案。评论人皆对《东方日报》的改革期许甚高。

黄进发(右图)认为,《东方日报》的销量有所增长,而根据马来西亚发行量稽查机构发布的报告,该报是成长最快的中文报,因此,过去管理层的努力理应得到肯定,但是,《东方日报》尚有很大的改革空间;该报此时发动改革议程,乃好事一桩。

《东方日报》创刊于2002年9月29日,创刊一天以后便突然宣告停刊。直到2003年1月1日,《东方日报》在附带条件的情况下获得出版准证。

根据马来西亚发行量稽查机构(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 of Malaysia)于去年12月8日发布全国各语文报章及杂志销量数据,《东方日报》去年上半年的发行量达到10万2658份,比起前年下半年成长了10.9%。

傅向红指出,《东方日报》过去的改革皆非常形式化,即仅仅局限于标题、呈现方式上的改变,没有从新闻专业层面着手改善报章的素质。黄进发也认为,《东方日报》不应只在标题、字体等枝节部份改头换面,反之应该强化其风骨和内容,从基本面着手改善自己的素质。

评论人皆认为,创造更广阔的言论空间,是《东方日报》突破垄断局面、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价值的方向。黄进发就说:“《东方日报》自诩为改革派,其它报章可以堕落,《东方日报》不可以!”

黄进发提出,《东方日报》欲在中文报业中站稳位置,必须突出其风骨,做到比它报更为独立和令人钦佩;一旦风骨弱化,《东方日报》的优势会随之消逝,其前途相当可虞。

他说:“一份报章的风骨就是,它对外必须挺得起胸膛,不为政治压力和市场压力牺牲格调、不自我设限,反之应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如张景云主持的‘东方文荟’和‘名家’版就有大格局,是大报望尘莫及的。”

郑立慷也认为,《东方日报》要在中文媒体业中分一杯羹,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比如突出不同的意见。傅向红认为,《东方日报》是媒体打压得受害者,理应耗费更大的力气推动民主议程。

黄进发和傅向红皆认为,提升《东方日报》素质,必须从实际层面着手。黄进发指出,《东方日报》素质不佳与财力息息相关,因此,该报改革,应开源,而非节流。

他说:“《东方日报》是在亏钱,但若因此而进一步节流,改革必然未得其利,而得其害。没有对症下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他指出,《东方日报》员工流动率高,以致该报一直仰赖年轻记者撑场;要提升新闻素质,该报有必要提升新闻从业员的待遇,吸引新闻人才。傅向红也认为,提升记者待遇,留住人才、招揽人才,是《东方日报》当务之急,唯有建立专业的编采队伍,这份报章才可望在中文媒体业中站稳脚步。

随着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一人掌控四家主要中文报的局面成形,《东方日报》在中文报业的位置显得更为特殊。评论人皆寄许该报强化自己,突破垄断的局面,为中文报读者提供另一把声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