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7, 2006

[黄丝带] 026 究竟是谁错误理解垄断?

黄丝带运动文章系列(二十六)

作者:陈慧思 (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成员、现任《独立新闻在线》记者。)

当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及集团编务总监刘鉴铨说,“南洋报业被收购事件,却让星洲日报被某些人士套上垄断的帽子,有关的指责一是指垄断大马中文报章的市场,二是指垄断言论空间。不论是第一项指责或第二项指责,其实都是对垄断的错误认知所导致”,我不由得想,刘鉴铨说自己反对垄断,却又不支持反垄断运动,是不是对垄断和反对垄断运动的错误认知所致?

刘鉴铨在《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一文中写下的上述这段文字,明晃晃透射出刘氏对反垄断运动缺乏认识。首先,民间发起的反垄断运动反的是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并非星洲日报垄断中文报业,因此刘氏乱套帽子,说反垄断人士反的是星洲日报垄断中文报业,先就犯了认知上的错误。此一认知错了,刘氏接下来在《反》一文中述及的“垄断之说不成立”的论点,便与坊间有关垄断的讨论脱轨,成了一篇自设前提、自说自话的文章。

刘鉴铨说自己反对垄断而又不支持坊间的反垄断运动,原因是他不认为“星洲垄断了中文报业”。《反》文主要提出,张晓卿收购南洋报业不算星洲垄断中文报业,原因是收购南洋的是张晓卿,不是星洲媒体集团;星洲媒体和南洋报业仍旧是两家互不干涉的上市公司。刘氏并没有探讨张晓卿一人掌控四报是否已构成垄断,似乎认定只要他可以成功说明星洲没有垄断报业,那么他便可以宣判反垄断人士的论述不成立。我只能说,这篇出自这名资深报人手笔的声明,是一篇非常取巧的文章,它巧在设定了一个伪问题,然后使上了类似周伯通的“双手互博术”,自己出招自己拆招,企图营构出反垄断者立场脆弱的假象。

今天收购南洋报业的,确实是张晓卿而非星洲媒体集团,这是毋庸置疑的,迄今反垄断者也不曾错认星洲媒体集团为南洋买家。星洲今日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原因是它在这起事件中无法信守新闻专业,反之打压反垄断运动新闻、扭曲事实为老板涂脂抹粉,而非它垄断了中文媒体。刘鉴铨的前提不正确,接下来的论点也就偏离了辩论的中心,令百万无法在《星洲日报》读到反垄断文章的读者模糊了视线,认定反垄断人士的脑袋不灵光、论点不堪一击、反垄断居心莫过于抹黑集企业人及文化人于一身的张晓卿。

张晓卿打压《东方》封闭竞争

指责反垄断人士反垄断是基于对垄断的错误认知以后,刘鉴铨即给垄断下了一番定义,他说:“从商品市场的角度出发,任何的垄断,是以强势力量排除竞争者,封闭竞争空间,享受充份的利益和好处。被垄断的市场,竞争者无法通过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行销策略来争取消费人的购买,进而阻绝了对手进入场,或是在市场中生存的机会。”

刘鉴铨开出“垄断”的定义,为探讨张晓卿是否已垄断中文报业开了个头,可是却没有进一步依据自己的定义探索真相,没有探讨张晓卿一人坐拥四报是否阻截了竞争者在市场中生存的机会。换言之,他开出的“垄断”定义,似乎只担当幌子的角色,而非加强论述的立基点。

且不论刘先生的定义是否符合“垄断”的学术定义,既然在刘先生的认知当中,垄断是这么一回事,且让我们依据此定义去思索张晓卿是否已经垄断市场。

刘鉴铨说,“任何的垄断,是以强势力量排除竞争者,封闭竞争空间,享受充份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东方日报》创刊初期,张晓卿旗下星洲媒体集团联合马华公会掌控的南洋报业透过封锁销售网、以四报销售权威胁报贩拒卖《东方日报》,期间偷报、劫报、换报事件也屡有所闻,试问,主导中文报业市场的四大报章联手围堵打压一份新生报纸,是否可谓“以强势力量排除竞争者,封闭竞争空间,享受充分的利益和好处”?

此外,张晓卿与政治势力结盟,排除了收购南洋的潜在竞争者,最终达到收购南洋股权的目的,是否也可谓之“以强势力量排除竞争者,封闭竞争空间,享受充分的利益和好处”?

张晓卿一人坐拥二山,占据了马来西亚六份全国性中文报章的四份报章,其竞争者《光华日报》及《东方日报》一者主攻北马市场、影响力有限,一者仍旧在起步阶段、销售网有待建立,未能普及郊区乡镇,比较起来宛若大树与蜉蚁。报章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广告,张晓卿收购南洋后,可以套餐形式推销四报广告,让广告商以优惠价同时在四份报纸打广告,削弱竞争者的广告吸引力,中文报广告市场从此听凭张氏指挥是指日可待的事。市场落差加上现实限制及政治偏见,这两个小玩家就连体面地生存下来也成问题,又何须谈什么通过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行销策略来争取消费人的购买?

张晓卿收购符合现今垄断定义

什么叫垄断?张晓卿到底垄断马来西亚中文报业了吗?我想我们有必要认识垄断。英文的“垄断”(monopoly)是从希腊文“monopōlion”一词演变而来,“mono”意思是单独,“polein”意指卖(to sell),词义是“单独卖”;根据严格的学术定义,“垄断”意指一个市场只存在一家人或一家公司/财团,因此,张晓卿的收购,确实不符合“垄断”的严格学术定义,早前笔者访问的经济学者拉惹拉西亚(Raja Rasiah)及媒体学者查哈伦(Zaharom Nain)也已经点破这一点。

拉惹拉西亚和查哈伦皆认为,张晓卿一人独霸中文报业不符合“垄断”的严格定义,但是,却已经对中文报业市场形成“垄断式控制”。查哈伦接受笔者采访时甚至说:“垄断或是垄断式行为,皆只是文字游戏,事实是,张晓卿已经主导了市场(dominate the market)甚至可说已垄断了市场(monopolise the market),恐会带来一连串的恶果。”(详文见《独立新闻在线》11月3日的报道《刘鉴铨说反垄断者错解垄断 学者:张晓卿垄断式控制报业》

其实,垄断的定义不断在伸延中,今天“垄断”也意指一家公司或财团占有一项商品或服务全部或近乎全部市场(见Investopedia.com);以及一家公司或财团专门操控(exclusive control)一项商品或服务(见网上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ies);抑或生产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或财团独占(exclusive possesion)市场,而这种产品又无其它替代品。

换言之,未必一家公司或财团独霸整个市场,才可定义为“垄断”;一家公司或财团占据近乎全部市场也可以被诠释为“垄断”。

因此,张晓卿占据超过80%中文报读者群以及销售市场,已符合现有的“垄断”定义。垄断的最大特征是竞争缺席,导致价格高涨以及鲜于回应客户的需求(见Barron's Finance and Investment Terms),张晓卿一人独占四家报社,大幅度削弱了中文报市场的竞争,此垄断特征正是反垄断人士可以预见而欲倾力防备的。

最后,我还想说,刘鉴铨,既然你有心捍卫新闻自由,又何必执著于一个词呢?就算张晓卿占据中文报80%市场不算垄断,难道你就赞成张晓卿收购南洋,窄化中文报业市场和言论空间吗?你说,“星洲日报70几年的历史,一路走来,宏扬民主自由,推动多元主义,争取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已经为反垄断留下深刻印记”,张晓卿收购南洋,令分事二主的报纸共事一主,岂非有违《星洲日报》70多年来推倡的多元主义?为何《星洲日报》在这起关键事件上,竟忘了要捍卫多元?

既然刘鉴铨说,《星洲日报》和张晓卿是两码子事,张晓卿收购南洋,干《星洲日报》底事?那么作为专业、捍卫新闻自由、新闻从业员福利、有职业良知的新闻从业员,《星洲日报》的同行们现在当做的,不是为文编文为老板张晓卿涂脂抹粉,陷《星洲日报》于不明之地、让《星洲日报》蒙上不白之冤,而是用《星洲日报》报道张晓卿言论的篇幅,积极报道反垄断活动、撰文深入探讨张晓卿收购南洋后中文报业必将出现的恶况,甚至领导员工反对张晓卿收购南洋(且不用垄断二字),捍卫马来西亚多元的报业市场、弘扬《星洲日报》秉承70多年来的多元主义。

编按:为揭露官商垄断媒体之恶果,维护媒体独立撰稿人联盟(WAMI)邀请老中青三代评论人撰写系列文章。本系列文章同步刊登于《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黄丝带》及各大中文网站论坛。


此文章《究竟是谁错误理解垄断?》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和《当今大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