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3, 2006

[星洲部落格] 刘鉴铨: 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

以下文章《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转载自星洲部落格。

※星洲媒体集团董事经理/集团编务总监 刘鉴铨


对民主和自由价值有所期许的社会,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垄断;因为群体的利益,必须超越个别利益。

对多元主义抱持信念的社会,会拒绝任何形式的垄断;因为不同的声音,永远比单一的声音更接近真理。

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高度认同的社会,更是抗拒任何形式的垄断;因为表达意见的空间一旦被关闭,社会将会逐步窒息。

反垄断,是社会的共同价值。

星洲日报作为一家民间媒体,不但认同这项价值,也捍卫这项价值。本报70几年的历史,一路走来,宏扬民主自由,推动多元主义,争取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已经为反垄断留下深刻印记。

然而,近来南洋报业被收购事件,却让星洲日报被某些人士套上“垄断”的帽子,有关的指责一是指垄断大马中文报章的市场,二是指垄断言论空间。

不论是第一项指责或第二项指责,其实都是对“垄断”的错误认知所导致。

从商品市场的角度出发,任何的垄断,是以强势力量排除竞争者,封闭竞争空间,享受充分的利益和好处。被垄断的市场,竞争者无法通过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行销策略来争取消费人的购买,进而阻绝了对手进入场,或是在市场中生存的机会。

张晓卿先生收购南洋报业,使该出版集团的控制权易主。但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探究,该机构属下的《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及各杂志,依然是在专业管理层的管理下营运,并没有因为和《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同属于一个大股东,而遭到合并,或是改变经营方式。

张晓卿收购南洋报业,不是星洲媒体收购南洋报业,这一点必须充分厘清。两家公司都是大马股市的上市公司,必须遵守上市公司的各项准则,也必须接受当局监管,以向各自的大小股东负责。

换句话说,尽管大股东同样是张晓卿,但是,《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和《中国报》,都是不同的企业实体,过去彼此之间独立运作,相互竞争;今后还是保持这种模式,在价格、品质、技术、产品创新和行销上竞争,垄断的局面在这种适者生存的局面中没有可能出现。

维持原有的竞争型态,不仅是企业主张晓卿的个人承诺,也是各报管理层和员工的意愿,更是消费人,也就是读者的要求。

没有任何的读者会希望这4家报章放弃竞争,导致报章素质下跌;读者也有各自的偏好,让不同的报章有各自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找到本身适当的空间。市场规律本身就已经会挫败任何垄断市场的意图。

此外,4家报章的管理层和员工,也依然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以确保本身服务的报章有竞争优势而不被淘汰。

同样的,作为企业主的张晓卿,也会要求各报维持竞争状态,不能有丝毫怠惰,否则一旦遭到读者唾弃,就会影响投资的收益。

简单而言,4家报章都必须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律,在发行、广告、内容各方面争一日之长短,以符合企业主、员工,以及读者的利益。这是市场的规律,无法违抗或逃避,也因此,垄断中文报章市场之说,绝对无法成立。

至于垄断言论空间之说,也是危言耸听。

言论自由是人民应有的权利,也是人性本能的追求。政府挟其庞大的国家机器,犹未能控制言论自由,区区华文报章又有什么能耐,可以垄断言论空间。

更何况,报章作为人民喉舌,职责首在于开拓言论空间,新闻从业员惟恐言论空间太小,新闻自由遭扼杀,又岂会划地自限,自我限制可以发挥的空间。华文报章屹立我国百年岁月,有风骨的报业工作人员大有人在。

至于身为星洲媒体和南洋报业大股东的张晓卿,他本人没有强烈的政治背景,而是单纯的企业家和文化人。既然不是政治人物,也没有政治议程,岂会不知垄断或控制言论的弊端。

作为企业家,他所关心的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文化人,他要确保报章负起社会责任和宏扬文化;为了贯彻企业和文化理想,不但不能限制言论,反而必须扩大言论空间,这点道理,显而易见。

星洲日报现有的成就,是建立在本身的竞争能力,而要发挥竞争能力,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和言论空间。单单就这一点,星洲日报就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反垄断是社会大众的共同认知,也是星洲日报的信念。

中文报业的股权变化,不会影响本报的这项信念。外界的一些疑虑,本报充分理解,因此在这里恳切作出说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