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齐
随着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后,南洋报变的争议点亦由政党控制媒体转为报业垄断。到底垄断局面是否已发生,公民的知情权是否受到影响,争议两方都有不同的意见。
认为垄断情况并未发生的一派主要是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资讯时代作为论据基础。除了报纸以外,公民可以通过电视台、电台、网上媒体、部落格等不同管道获得资讯。在资讯如此多元的时代,没有人有能力可以控制资讯的流通,因此报业垄断局面无从产生。
至于反对报业垄断的人士则主要是从中文媒体工业情况作为出发点。他们认为,虽然中文报业仍然另有东方日报和光华日报,但是张晓卿目前已经控制四家最大的中文报章,并在中文读者市场占有率超越八成,因此垄断局面已经构成。
究竟一家企业或者集团在市场中是否已构成垄断,我们可以通过衡量其在市场的权力而做出判断,而权力可从市场占有率、议价能力、进入市场门槛等等加以探讨。然而,没有任何答案是必然的,市场的定义实际上将左右我们的最后结论。我们对市场所设下的定义将影响我们探讨与研究的角度和范围,进而影响最终的结论。
我们以某乡村的唯一杂货店为例。如果我们以该乡村作为一个市场来看待,该杂货店毫无疑问垄断了整个市场。然而,当我们以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市场来看待,该杂货店则只是市场里的一个小玩家。一个杂货店是否垄断者,在不同的市场定义里可以获得不同的答案。
因此,这两者以不同的市场作为立论基础,自然得到不同的结论。前者是以较为广义的资讯市场作为基础,产品包括电视节目、电台节目、短讯内容、网络新闻报道等等,供应者则包括电视台、电台、电讯内容供应商等等,而买者可以涵盖各语言和各阶层人士。
后者只是以中文报章市场作为基础,产品只是一项中文报章,供应者只是中文报馆,而买者只是中文读者。它的市场结构和规模远较资讯市场简单和狭小,并属于资讯市场的附属小市场。这两者的产品、供应者和买家组成皆不同,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对不同市场所能造成的影响幅度自然有大小之分。就如死了一百人,对有两百村民的乡村和千万国民的国家有不同的影响。
既然这两个市场都在现实中存在,这是否意味着两个结论都没有错误,都能为如今的争议释疑?这就必须回到这两个市场和争议的关联性和实用性。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引起争议,正是起因于该项行动是否会影响中文读者的知情权。因此,了解中文读者的属性和可能流向将能让我们找出最具关联性和实用性的市场。
中文读者是以中文作为首要使用和思考语言的报章阅读人。他们可以是来自城市的中产阶级,也可以是来自新村的底层阶级。他们关注华文教育、中华文化和中台港澳发展。这可从华文报章积极跟进和详细报道这些事件,并积极举办华教义演或和团体联办中华文化活动以讨好读者证明。这些往往是其他语文报章所不能提供的,使到他们难以转换阅读其他语文报章或媒体。
此外,我国的网络使用至今仍然不普及,掌握上网能力的中文读者大多只是局限于年轻一辈。其他年龄阶层的中文读者在接触网络资讯往往需要通过年轻一代作为中介,而他们对新科技如3G手机技术的掌握也远远输过年轻一代,使到这些读者难以转换至网络媒体和以科技为主的媒体。
至于电台,由于许多资讯内容多由现有报章提供,而且电台甚少自行发掘资讯,因此不具讨论的意义。至于电视台,马来西亚目前并没有真正完全提供本土内容的中文电视台,中文内容节目往往是由非中文主管管辖,或只是局限在有线电视台,并多数仍然以港台内容为基础。因此,它们并无法满足本地中文读者的需求。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中文读者主要还是被局限和稳固留在中文报章市场里,而只有少数有能力者才能在资讯市场里自然流动,从不同的媒体管道获得更多资讯。因此,以中文报章市场来衡量中文读者的知情权是否已受垄断影响将更具意义、关联和实用。
既然广义的资讯市场在此已不是适合的论据基础,认为垄断局面并未产生的人士应论证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所获得的市场影响力在中文报章市场并不足以构成垄断,而非一味吹嘘“资讯如流水”。
王德齐是马大会系三年级学生
Wednesday, November 08, 2006
[回响] 报业垄断争议的市场定义
at 3:39 P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