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星洲沟通平台] 不要将学生记者卷入漩涡

以下文章《不要将学生记者卷入漩涡》转载自星洲互动。

看了11月7日的《东方日报》,实在受不了对方误导读者的手法。没想到《东方日报》和“独立新闻在线”攻击张晓卿购买南洋报,竟然也把《学海》学生记者拉下水。

一些大学生参加请愿示威,这是他们的自由。但《学海》作为一个单纯的学生记者学习的组织,却也要被拉下赶这淌浑水,我作为《学海》第10届雪隆区学生记者联谊会主席,心里有些话不吞不快。

《东方日报》套问三几位前学生记者的话,然后就以全版的篇幅来制造一个假象,让人误以为所有的学生记者都对星洲日报非常不满意。

《星洲日报》的学生记者散布全国各地。据我粗略估计,从第1届到现在,二十多年来,全国各地曾经担任过学生记者的人有超过2万名。在2万多人当中,就算有 10个学记不满星洲日报,也占不上0.001%。以这0.001%,来代表所有的学生记者,那不只歪曲事实误导读者,也冒犯了大多数的学生记者。

学生记者只是在中四和中五,或者是在大学先修班期间参加学海提供的写作训练、在《星洲日报》每周一期的《年轻人》版学习写新闻。除了新闻写作的训练之外,星洲日报或学海并没有给学生记者洗脑,或塑造他们的思想。恰恰相反,学生记者队负责人常常鼓励学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记得学生记者队负责人曾告诉过我们∶“学生记者从来就不是星洲日报的私产,报社只是为学生记者提供新闻写作训练,让热爱华文的学生有参与文教活动和写作训练的机会,传承民族文化薪火。”

学生记者队只是一个很单纯的中学生学习写作和提高华文水平的组织,在学生记者活动期间,我们也只是著重在办团康活动、促进学记之间的友好联系和学习华文,报社负责人从来也没有向我们灌输过敌视任何其他报纸的思想,更没有要求我们为《星洲日报》招徕报份或攻击其他报纸。

我恳切希望那些曾经担任过学生记者的人,不管你们今天选择走怎样的路,但都不要破坏学生记者队的单纯性,更加不要把报纸之间的商业斗争延伸进来中学生群中。我们以前在《学海》里,有过很多单纯的友谊和学习过程,今天你们离开了,就算没有饮水思源回来照顾学弟学妹,也不要对《学海》造成伤害。

我也希望《东方日报》不要再进行挑拨和破坏学生记者队,我们只是一群热爱学习华文的年轻人,并不适宜被你们卷入媒体的是是非非漩涡中。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文:廖燕芳.2006/11/09)

廖燕芳是第十届雪隆区雪海联谊会主席

3 comments:

周小芳 said...

?立新?在??於有出?天?星洲日??於敢提起??名字?不再把它?透明?恭喜?立新?在?。

Anonymous said...

燕芳,
东方日报有没有做错,我因为没看过原文,所以不便批评。
不过,我在这里想要说的事,那天晚上的请愿,不是你所谓的“媒体的是是非非漩涡”,我真的不能忍受这种把社会现象置身于度外的典型马来西亚冷漠心态.
请好好读一些文章吧,冷漠的马来西亚人.

Anonymous said...

读者的心声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星洲门前静坐。虽然我没有做过学记,但小学时,我是《星星》报的忠实读者,虽然家里是买《中国报》,但我一直很喜欢看《星洲日报》,尤其是周日的副刊,国际版和言论版。我讨厌《光明日报》的小报作风,从来没有买过《南洋商报》,我觉得《星洲日报》的内容很丰富,版面设计清晰,经常举办文化和慈善活动,还自誉为“正义至上,情在人间”,的确是文化事业的典范,我真的把《星洲日报》当成本地报业的权威,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报道,就像普通人那样说:“是真的,报纸都这样写”。所以,会被误导的,不止是慧思的爸爸,还有我这种入世未深的小妹妹。

恕我孤陋寡闻,我以前并不知道大部份的报纸都是政党所有,直到进入大学以后才懂,吊诡的是,这些讯息,并不是从我的科系中获取,而是我自行阅读书籍得来。看了那本书以后,有点心寒的感觉,新闻业不是普通的行业,它掌管了全国读者获取资讯的管道,新闻业不是文化事业吗?不是良心事业吗?为什么会有人蒙着良心说骗话?

这种骗话,我终于在528石油涨价示威见识到,真的是心碎的时刻,我敬仰的大报竟然为虎作伥。以一个“神棍二十招”做头条来瞒天过海。我还和学长说,不要去这么cheap的报馆做工。还有那个被杨白杨称为“不发好过发的文告”,我有份处理,我看不到它有什么价值,可是《星洲日报》却拿来做头条,为大官粉饰太平。

当年《东方日报》创刊时,四家报纸对它行使封杀,这是君子所谓吗?堂堂大报竟然要欺负初出茅庐的报纸,害怕有人和他们竞争而不是鼓励更多的言论自由,真是荒唐。

当《独立新闻在线》面世时,《星洲日报》也对它进行全面封杀,但又不时讽刺和挖苦网络媒体,使人以为网络媒体是危言耸听和谣言满天飞,不足信任的。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星洲日报》从来没有提过我身为《独立新闻在线》实习记者的身份,只是提到我是一名实习记者。调查报告出炉后,我曾经写过一篇稿澄清,想要寄去有百万读者的《星洲日报》,没想到,他们只是以一句“不适合” 就把我的稿投篮,最后,我只好选择寄去《东方日报》。他没有向我解释“不适合”的理由,当全世界都在写着这个话题时,为什么身为当事人的我却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只想到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是《独立新闻在线》的人,他们才封杀我发言的管道。

进入大学以后,才看到新闻被封锁的真相,实习期间,每天早上都要看完所有报纸,才清楚看到每个报纸报道的取角,也看到了很多不专业的手法,更加见识到报纸掌控资讯流通的厉害关系。

从喜爱到厌恶,是真相的突现,最近,《星洲日报》透过“沟通平台”和言论版放话的做法,让我觉得很呕,我真的是一边看报纸,一边在骂,尤其是影射慧思的"?千?人吾往矣!",那的确是《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记者的想法,我亲耳听着慧思在做访问,不是她捏造出来的话,他们却用华丽词藻反击,真的是下三流手段,我只能用卑鄙两个字来形容他们妖言惑众的做法。

我没有办法改变张晓卿收购《南洋商报》的作法,我也改变不了百万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如我和朋友分享这个新闻时,他们表示,他们依然会购买《星洲日报》,但我们不能束手就擒,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场战还是要继续打下去。愿与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