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4, 2007

[当今大马] 黄明志事件的“政治正确”

以下文章《黄明志事件的“政治正确”》转载自《当今大马》。

※MKsow

前天我说,“黄明志事件”在咱们社会的讨论空间,非常狭隘。48小时之后,这个说法马上得到验证-确实如此。

老实说,这个结果,是在我们发言之前就己可预知,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

然而,在探讨某些政客和群众对于傅向红和我的意见,为何会有如此心态或思维之前,我们必须先回过头来,好好的了解“黄明志事件”所带给我们的讨论点,到底有那一些。

我认为,“黄明志事件”带给我们的省思或讨论点,主要有5项:

1. 在“黄明志事件”中,国家管理者动用国家机器,引用法律条例,策动传播舆论等方法,以压迫,恐吓,强制等方式来对付国家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是否合理?
2. 黄明志在歌曲中的文字,心态和观点,有没有问题?
3. 政党/政客在处理“黄明志事件”的方式和策略,有没有问题?
4. 群众在支持/不支持黄明志的心态,理由或思维上,有没有问题?
5. 黄明志是爱国者?还是不爱国者?

5个讨论点,我会把它们各别的切割出去,各别的去思考它们。于是,我得到以下的认知-

反对国家机关不等于认同观点

在第1项的讨论点,我强烈反对政府采取如此恶劣的手法对于公民,我极力支持黄明志或其他公民向国家管理者抗议,以捍卫我们的自由表达权。

然而,我在第1讨论点对黄明志的支持,是否等同于我在第2讨论点,也同样的对其歌曲中文字,理由和观点的支持?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两个讨论点,并没有存在相等的关系。也就是说,我可以在第1讨论点支持黄明志,也可以在第2讨论点反对或批评黄明志的论点和心态,两者没有矛盾,更不会冲突。

当然,以上的说法,如今正面临著“挑战”。根据我的观察,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挑战”可以分为两种:一为挑战者有意为之,二为挑战者无意为之.

我们先说“无意为之”这一部份。什么意思呢?这一类的挑战者,无法意识到两个讨论点,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讨论。于是,当有人批评黄明志歌曲的内容时,他们马上把这人归类成“不支持黄明志”,“无视黄明志惨遭政府恐吓”,“国阵政府的同路人”,“没有同情心”,“冷嘲热讽,没有雪中送炭”等等类型的人物。

粉丝型与策略派类型

这种“政治正确”,深陷在意识型态中,拒绝讨论,动辄两分的思维,由两大类型来代表:

1. 粉丝型-这一类群众的公民社会意识不足,支持黄明志纯粹是“喜欢”。偶像化的结果,果然是排斥任何对偶像的批评。于是,归类任何方面的批评者为“不爱黄明志”,“敌方的人”等等敌我两分思维,理所当然在此产生。

2.悲情的民族主义型-长久以来的悲情和压抑,在刹那间得到了某种程度释放和显露,开门者当然得以迅速的成为族群中高族群意识者的英雄。更甚的是,长久以来的 “被压抑”,“不公平对待”等等情绪都折射在现阶段被强权者欺压的“英雄”身上,形成了批评“英雄”等同于批评“我们”,任何理由或层面的不支持“英雄” 及其观点,也自然的被归类成不支持“我们这个族群”。

以上两个类型,都会把分隔界线自然的抹掉,形成逻辑思维的混乱。所以,当有人会把他以前所受的委屈,投射在现今黄明志的身上,我们马上可以藉此判断,此人已经被悲愤情绪掩盖了其理性思考,搞不清楚批评者的批评点到底在那里。于是,贴标签等廉价的招式,自然的就会使了出来。

现在我们再来看“有意为之”这一部份。什么意思呢?这一类的挑战者,知道两个讨论点的分别,但是基于某种利益考量,他们故意漠视,并企图混淆两者的分别,以达到打击批评者的目的。主要类型有:

1.主次要目标论:典型的左派思维。当一个人已经设定好首要,次要目标的时候,我们不必期待再有怎样的讨论空间。这一类人承认两者的讨论点不同,但是由于主要目标已经设下,任何批评(不管多正确无误),只要伤害到主要目标,他们都将使出任何手段,包括混淆讨论层面,贴标签,自我合理化等等来打击批评者。

2. 政治策略型:在“黄明志事件”表演的政党朋友们,操作,煽动群众的族群意识主要的目的就是-落实他们的政治策略。这些朋友为了消费“黄明志事件”为其政党所带来的好处,自然极尽所能的阻止任何干扰其政治策略的人士。

对于我而言,以上两种类型,都是手段凌驾道理,有时为了策略的成功,有时为了某些自己定义“重”或“轻”的目标,甚至可以牺牲原则,这些我可以理解,但在这起“黄明志事件”上,我不认为某政党的政治策略,对我们人民,乃至于马来西亚华人而言,是个好的政治策略。针对这点,我将在更下部份讨论这一点。

好了。说到这里,再重申一次,在我的认知中,傅向红,李永杰和我的意见,和“无视黄明志惨遭政府恐吓”,“无视以种种恶法对付的事实”,“躲在门缝之外看人”,“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标签罪名,完全摸不著边。这一些,都是某些拒绝讨论,排斥批评的以上所列类型的某一款人物,所妄加的莫须有指责。其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他的“政治策略”吗?为了使其定义的“重”被积极的放大看待吗?或许我们可以再问问他们。

我们不是政治人物,没有党性,只有人性。按层次不混淆的把问题厘清,“黄明志事件”提供我们一个看我省思的机会,别让有目的的人煽动,别让和稀泥的人蒙骗。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黄明志课题定义为华人问题?

好。现在来到第3个讨论点。2天前我发言指出朝野政党其实只是在“消费”黄明志,之后有人批评我,有人怒斥我,基于什么理由我这样说?

当然有理由。由于执政党“消费”黄明志的指责,没人提出抗议,故我把讨论重点放在在野党,看看我说的到底是“不公道的话”,还是“确有其事”。验检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某在野党在某个星期日晚上举办了一场讲座。“明志爱国,声援明志”,很好,为了明志,他们采取了怎样的策略呢?

1. 以猛烈抨击马华的处理方式为讲座主轴。“马华公会部长无法为华人争取权益”,“马华失败”,嘲讽马华“人若犯我,我就走人”,“奴才像”等等。

2. 把“讲真话”等同于“正义”的表达,无视“真话的内容”而极力提高“讲真话”的价值。

3. 把“黄明志事件”解读成“华人不公平被对待”,“华人的问题”,要国阵华裔部长“面对华社和向华社作出交待”。

很明显,某在野党对“黄明志事件”的主要策略是“打马华,并把它定义为华人问题”。然而,对于这些策略,我们不仅要问,“黄明志事件”是不是只是“华人的问题”?以“华人问题”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是不是健康的?盲目的提高黄明志的价值高度,其目的何在?更吊诡的是,这个标榜自己是多元族群的政党,何以竟从单一族群的视野出发?在打击马华之外,何以整个讲座充斥“我们华人..华社,他们巫统...”这一类话,举的反面例子恰恰都是其他族群的人物?

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只有一个解释,煽动族群意识。这个就是他们的政治策略,挑起不满,打击同族群的对手,让族群情绪和被他族欺侮的不满高涨,以便收割倒过来的票源。所以,我们要怎样去认同,它是有诚意,而不是为了自己利益去解决“黄明志问题”的呢?某在野党的诚意在那里?这难道不应该被批评只是在“消费”黄明志吗?

马华烂,巫统反感,在野党?

必须说明的是,马华的处理方式非常烂,这个没有问题。巫统的恶意炒作非常令人反感,这个也没有问题。可是,你们不是一直都说自己是超越种族主义的政党吗?结果,“黄明志事件”竟然被“多元种族政党”全盘种族化,以符合最理想的政治策略(我承认现实面来看,这单单对此政党确实是个最好的政治策略),没有党性的我们,难道对此要不发一言?

没有错,站在公民的角度,这个在野党的策略其实是一个极糟糕的策略。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情绪无法控制回收,我们的国家离种族两极化将更进一步。对马来西亚人而言,这将是一场梦魇。更何况,“黄明志事件”本来就是马来西亚人的问题,我们何必深陷在华族的意识型态当中而不觉?

就如某位言不由衷的政客所言,“我们只是少数民族,我们不能再用单元种族的方式来解决多元种族的问题...我们必须争取时间,如果我们还是站在华人社会的眼光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了解我们只不过是少数民族,声音也不是很宏亮,必须寻找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补救这问题。”

我,傅向红,李永杰,要说的话,其实就是这位政客在大骂后,当人性稍高于党性时所说的话,差别只在,不像他,我们没有“精神分裂”的毛病。

No comments: